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提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有多少同学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和电视剧?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三国中的人物。教师: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印证了自秦汉统一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角度学习政权分立的开篇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出示材料: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分析东汉末年的形势)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曹操、袁绍)教师: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展示:“官渡之战”图片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出示表格:(学生填表,落实知识点)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思考: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材料展示:材料一 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材料二 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材料三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总结: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2、善于用人,听取许攸的建议,招贤纳士;3、经济上,注意恢复生产,招募流亡农民屯田,让士兵屯田过渡:再加上袁绍的骄傲自大,曹操获胜。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在胜利搬师的途中。53岁的曹操写下了著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壮心”是统一全国,为此发动了赤壁之战。教师: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生齐声朗读)。曹操当年已经53岁了,他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统一全国)。二、赤壁之战:教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刘备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在军阀混战中,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展示: 学生:讲述“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教师: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1、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2、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3、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5、他是人,不是神。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由于赤壁之战的经过比较复杂,同学们可以用接力的方式进行讲述,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进行尝试。)出示表格:(学生填表,落实知识点)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战争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讨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思考并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又都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曹操来说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失败的原因: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第四、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你是如何评价呢?1、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2、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3、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大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会有虚构和夸张的的成分;而史书记载的是史实, 准确。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使它变成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教师:骄兵必败。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刘备趁机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三分天下出露端倪,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国家时间都城建立者曹魏220洛阳曹丕蜀汉221成都刘备吴229建邺孙权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教师: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世界反华势力和少数台独分子想把台湾分离出去的阴谋是不会成功的,注定要失败。我们中学生坚决反对他们的做法,拥护祖国统一。【议一议】: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1.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2.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统治者都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现状,都力图打破均势、统一全国。因此,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较大成就。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分裂中蕴涵着统一的因素。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壮大,取得了对蜀、吴的明显优势,这就为后来西晋统一准备了条件。【板书设计】一、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以少胜多) 220年 曹丕建立魏 都城洛阳 三、三国鼎立: 221年 刘备建立蜀 都成都222年 孙权建立吴 都城建业(南京)【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三国鼎立的原因。1.文史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三国的有关知识进行铺垫。2.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