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_第2页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_第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_第4页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 古代诗歌鉴赏与管理智慧培训讲师:谭小琥 备考要点 1、注重意象的积累 2、正确解读意象 、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意象 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 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的主要特点是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 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 。全诗有四个意象 , 即四幅画面 , 第一个意象 “ 枯藤老树昏鸦 , ” 传达萧瑟 、 衰老的心境 , 由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 “ 小桥流水人家 ” , 展示安恬 、 温馨的向往 ,由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 “ 古道西风瘦马 , ” 表现怆冷 、 瘦惫的感受 , 由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 ,由 “ 人 ” 、 “ 天涯 ” 、 “ 夕阳 ” 三个形象组成 。 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 1 1营造氛围 如 琵琶行 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 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 从军行 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 2 4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 3 5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 雨霖铃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 4 7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 “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 “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 5 8 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 ,这种方法又往往与 谐音双关 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 衬托相思情浓 ,“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 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 ,如杜甫的 登高 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 绝句 ?江碧鸟逾白 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人物形象 景观场景 某些事物 有关音乐曲调 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 1:“君家何处住 ?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 长干曲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 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 从军行 )有装扮 (铁衣碎 )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 3: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苏轼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景观场景 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 (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 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 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某些事物 指有些作品以 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 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 春夜洛城闻笛 )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 参考答案 】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 惜别怀远 之意。本诗抒写了 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柳”的特定意象 一是抒写 离愁别恨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 留 惜别 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二是 倔强的弱者形象 。白居易 有木诗八首 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 三是 朴实无华 的君子形象。 刘禹锡在 杨柳枝词 “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 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 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是一时 得意的势利小人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 咏柳 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存在。诗人用 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 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 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 1 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 军旅生活 ,从梁、陈到唐代,多为 伤别之词,以 怀念征人 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 塞下曲六首 其一) 2 关山月 乐府曲调,多写 征戍离别 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之二) 3霓裳羽衣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 歌舞升平 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 长恨歌 ) 4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 绮靡之音 。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泊秦淮 ) 5 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 行路难 ”(李益 从军北征 ) 意象分析小节 古典诗词的 形象 ,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 情感 形象 , 我们姑且称之为“ 意象 ” 。 只有抓住意象 ,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 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 白云、青山、苍天、空山 等意象来表现一幅 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 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 送别 )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 清净平淡 的意境。 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体现诗歌的 画面感 。给人以 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王维 田园乐七首 )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 疏淡和空朗的意境 。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 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庄子 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的矛盾心理。 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 理想、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咏物诗”就是典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诗人林逋的 山园小梅 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时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常见意象拾零 菊花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屈原 离骚 诗人 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唐人元稹 菊花 表达了诗人 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 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 一朵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 ” 宋人陈亮 梅花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 写出了 不怕打击挫折 、 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 松 松树是 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 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 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 赠从弟 : “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 高洁的品质 。 莲 由于 “ 莲 ” 与 “ 怜 ” 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爱情 。如南朝乐府 西洲曲 :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梧桐 梧桐则是 凄凉悲伤 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 长信秋词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烘托 了一个 萧瑟冷寂 的氛围 。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 , 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 自己隐居山林 ,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 凄凉 、 哀伤的象征 了 。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子规鸟即杜鹃鸟 。 起句写即目之景 ,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 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 、 四句以 寄情明月 的丰富想象 , 表达 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杜鹃鸟 “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 秦观 踏莎行 ) “ 子规夜半犹啼血 , 不信东风唤不回 ” 宋人王令 送春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 , 来表达 哀怨 、 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 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 雨霖铃 :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 凄凄惨惨戚戚 ” 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 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鸿雁 /哀鸿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 , 每年秋季南迁 , 常常 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哀鸿 : 比喻哀伤苦痛 、 流离失所的人 。 后来以鸿雁在野 、 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吴钩 吴钩:泛指宝刀 、 利剑 。 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 “吴作钩者甚众 。 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 , 杀其二子以衅金 , 遂成二钩献于阖闾 , 诣宫门而求赏 乃赏百金 。 遂服而不离身 。 ” 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 一柄宝剑 , 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 江南游子 。 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无人会 , 登临意 。 ” 通过看吴钩 , 拍栏杆 , 表达了 自己意欲报效祖国 、 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 红豆:即相思豆 ,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 , 收复失地 。 地点 1 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 衰败 萧条 (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 乡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 ):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 思念故国 、 故乡 、 亲人 。 地点 2 南山 : 代表 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