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堂导入,明确目标。师: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让同学们自学了李杜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的任务是通过交流、比较、总结,进一步深层次地感悟李杜诗歌的风格。我们有三件事要做。下面是第一件:我请同学们以自由的自我陶醉似的方式朗读本单元中自己最喜欢的诗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要体味你所喜爱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师定位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目标:进一步深层地感悟李杜诗歌的风格。策略:交流、讨论。(二)生:大声地自我陶醉似的自由地朗读。强调诗歌吟诵的个性化。“自我陶醉似的”,充分尊重、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三)交流阅读体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我们做第二件事:下面请同学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或哪首诗的哪一句子甚至哪个字,或者李白、杜甫你更喜欢谁,说说为什么。生:我最喜欢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最后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杜甫自己很落魄的时候,甚至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地步,可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命运而是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所以我喜欢。师: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杜甫恰恰如此。你说得挺好。还有谁说说?生:我最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觉得诗人用近于狂歌痛饮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表现了他特别的自信。师:好!别的同学呢?生:我也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首先我觉得这句诗充满了自信,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其次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实用,它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激励自己;第三还可以用运到写作中去。师:更深了一步,很好!不过,你们没觉得这几句诗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思想么?生:嗯,虽然作者怀才不遇,深感人生易老,但是那时的唐帝国毕竟还是盛世,它的强大国力还在自觉不自觉地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所以李白在失意的悲哀中虽有及时行乐的思想,但仍透露出来的是自信。师:好!生:我喜欢李白的蜀道难,通篇我都喜欢。这首诗“一咏三叹”,每一叹的内容都不一样: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从表现手法上,我觉得他所用的夸张想象特别突出,例如:作者交待蜀道的由来的时候,就引用了一个民间故事使我们浮想联翩。师:是!我插问一句:是什么民间故事?体现在哪个诗句上了?生:五丁开山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首诗还特别能体现诗人的奔放豪迈的风格。师:“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别的同学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生:我是比较喜欢李白的将进酒,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自信之外,我更喜欢他的语言,这是一首劝酒诗,仿佛与朋友对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你干嘛说没钱啊,应该毫不犹豫地去买酒和我畅饮。它的语言特别生活化,特别自然。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别的同学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生:我也比较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但是我更喜欢他的第一、二句。师:你能不能给我们朗诵一下这几句?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别投入地朗读)生:(不约而同地鼓掌)师:吟诵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呢?生:我觉得这两句作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时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但是我想作者李白他并不悲天悲时,他宣扬的还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另外我喜欢这两句话还是因为它气势磅礴,使人有种心潮澎湃之感。另外李白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今人所需要的。师:其实这里还有夸张的手法呢,你没觉得么?生:哦,我看出来了:黄河之水自天而降和头发朝黑暮白是夸张。师:不错,这位同学从手法到内容对这首诗的前两句作了分析,很到位!谁还再说说?生:我喜欢的是杜甫的兵车行中的一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传统观念里,抱儿子比生女儿要好,但是本诗却说“生女好”,这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正是这种颠覆,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人民所处环境之悲苦,君王为了拓展疆域,给人民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卖炭翁中的一句“心忧炭贱愿天寒”。我觉得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师:这是社会心理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分析得好!生:我喜欢李白的将进酒的最后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觉得这句话是李白抒发狂放情感到了极点的一句。诗中所流露的表面是欢情,实际却是愁绪。诗人“所欢的”和“所愁的”各有不同:诗人“所欢的”是能够与好友共聚一堂,尽情地饮酒狂歌,及时行乐;诗人“所愁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成。师:看来李白是借酒浇愁啦。生:老师,我其实喜欢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这个单元的,能说么?师:啊?那得问问同学们,因为你所说的不是我们要求的范围。(转向其他同学)他可以说么?生:可以。师:好,你说吧。生:谢谢同学,谢谢老师。我之所以喜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因为这首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比如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楚辞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会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我觉得这也正是他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的原因。生:(不约而同地鼓掌)师:你太有才了!生:我喜欢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全诗28字五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我觉得他特有才华。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首句写青山吐半月,交代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交换: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青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所以我说全诗28字五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师:他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切入,对这首诗进行了剖析。很好。生:我喜欢杜甫的客至。尤其是它的尾联。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结尾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师:这位同学谈到了杜甫客至是尾联的艺术效果,很好。生:我喜欢杜甫的旅夜书怀,“垂”、“涌”二字选用极为精妙。师:具体说说吧。多次用“具体说说”,这个教学细节很重要,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回答,拓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要“言之有据”。生: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有“星垂”时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作者通过“垂”、“涌”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凉心情。师:嗯,这是以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啊。分析得不错。生:老师我觉得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坼”和“浮”字,用得也挺精妙的。师:好,你说。生:“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整个世界好像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一起一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师: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果然如此啊!生:我也喜欢杜甫的旅夜书怀,我觉得除了“垂”、“涌”二字选用极为精妙外,第三联也不错。师:哦?说说看。生: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情之悲愤。师:的确如此!很好。生:我喜欢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我觉得写得极妙。“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心中的故园之情本来是深沉的,被乐曲一触即发,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师:恩,说得不错,你刚才还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也极妙,怎么讲?生:哦,我还没说完呢。(学生笑,老师亦笑)师:那你继续。生: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我同意这种说法。第一,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第二,“折柳”又是一首曲子的名称,可见此词一出便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不是虚名。师:2002年全国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考的就是这首诗,你要是当年的考生,此题肯定得满分。(老师竖起大拇指表称赞)生:(不约而同地鼓掌)师:好了,可能还有很多同学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这个环节就到这里结束了。没关系,想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可以到我们的平台上继续讨论,老师期待着你们更热烈的交流。下面我总结一下我们同学刚才的发言: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以为,都特别地棒!你们在分析你们喜欢的诗或诗句等的时候,涉及了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你们的表述也是不错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高考古诗词鉴赏所要涉及的内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倾听学生的阅读心得,与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阅读成果。(四)小组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师:下面做第三件事。李白、杜甫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课前留过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