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4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典题回顾例1 2010 江苏卷 下列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a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b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c 欲知山中事 需问打樵人d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答案 b解析 本题为引言类选择题 考查对引言的理解分析与比较能力 题干引文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a项阐述的 读书 是强调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c项 问 也是间接经验 d项指的是人们认识的过程 强调的 遥 与 久 是说明认识的反复性 因此只有b项 近山 近水 阐述了亲身实践 与题干反映哲理一致 例2 2010 广东卷 关于 学习 有两种观点 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 诵说中度一日 习行中错一日 纸墨上多一分 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 将道全看在书上 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作为个人 要把读 有字书 与读 无字书 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用认识指导实践 观点一只强调实践 观点二只强调认识 例3 2010 重庆卷 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 美人鱼 雕像 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 美人鱼 形象创作的 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 但因为成长背景 生活习俗等差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 美人鱼 形象 材料表明 a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 人们心中的 美人鱼 形象以 美人鱼 雕像为基础c 人们对 美人鱼 认识的差异性 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d 安徒生心中的 美人鱼 是其主观思维的产物 缺乏客观基础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的形成等知识 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 b d错误 材料中每个人的差异 导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 美人鱼 体现c项 例4 2010 四川卷 应对气候变暖 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 关乎每一个人 早在1898年 就有科学家指出 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 随后 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 时至2009年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 1ppm为百分万分之一 升至390ppm 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 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 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 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 b c d 答案 a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主要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说法错误 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说法错误 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且符合题意 例5 2010 全国卷 庄子在 齐物论 中说 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 惬意地飞来飞去 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 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 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 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是因为他不承认 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标准具有客观性 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a b c d 答案 b解析 本题较难 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 庄周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于他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不知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无法解决 的信息 说明庄周不懂得认识正确与否要到实践中检验 不符合材料 表述错误 因此选b 例6 2010 全国卷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 会产生引力波 但由于它非常微弱 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 科学家拟实施 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 实验 以探测这种引力波 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 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具有预测功能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更深入 具有预测性 科学家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引力波的存在 体现c 例7 2010 全国卷 2008年10月6日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 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 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 后来的观测表明 2008tc3如期而至 时间误差只有15秒 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 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表明 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 b c d 答案 a解析 本题作为组合选择题 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对小行星的准确预测说明世界的可知性和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预测并观测证明 体现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又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客观性 错误 因此选a 例8 2010 全国卷 1912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 陆桥说 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 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 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 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 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创新性 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认识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 b c d 答案 a解析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 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认识的过程 材料中对大陆漂移说的认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错误 选a 思维互动启迪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归纳考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 凡是实践 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实践的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首先 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是客观的 其次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而且通过这种改造活动 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注意 实践的上述两个特征不矛盾 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因为意识的目的性 计划性 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 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 会导致唯心主义 3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 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 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叫直接经验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叫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产生的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一种认识本身不能自己检验自己是否正确 2 一种认识正确与否也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 3 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这是唯一标准 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 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 却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 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人们经过努力 获得正确认识 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改造世界 重点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由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 工具 和实践的对象 客体 所构成的现实性活动 这种活动是为人们所感知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结果是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现实 也是可感知的 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与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达到的水平受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和支配 可见 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它与观念活动 认识活动是不同的 具有直接现实性 2 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 即自觉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 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确定的目的 并根据符合实际的认识制订计划 方案 办法等 然后才去付之于行动 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活动的印记 而动物的活动 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 但它是无目的的 也不能预见其活动的结果 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自觉地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 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以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3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实践不是抽象的彼此孤立的个人活动 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和社会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实践是人们社会性的活动 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 但仍然离不开社会 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 离不开共同的协作 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 而且具有历史性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主体的能力和实践的手段达到的程度 水平 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 规模和方式等 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都是历史的产物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总之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思维辨析1 区别实践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 2 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 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 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 而坚持实践第一 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4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 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 由于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 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个人的认识 权威的观点 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识 同样 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 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 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 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 而要靠实践活动的结果来检验 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能够把主观 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 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 是正确的认识 是真理性的认识 否则是错误的认识 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易错明辨1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明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明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明辨 这种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 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 其实 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的主体 对象 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 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但实践是人的活动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 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 实践是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活动 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5 认识的来源即认识的途径 6 认识的起点是实践 明辨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明辨 认识的起点是感性认识或知觉 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 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明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指认识的产生问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指实践促进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明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9 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10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 11 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12 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明辨 是根本任务 13 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 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14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15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明辨 不论认识正确与否 都来源于实践 明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明辨 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考点训练1 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 递次推进的 它经历了从 大包干 到税费改革 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 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b c d 答案 a解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错误 获得正确认识途径有两种 一是实践 直接经验 二是学习 间接经验 错误 符合题意 2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为此 我国今后将重点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光学制造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该材料说明了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科技一旦用于实践 会使客观世界发生很大的变化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a b c d 答案 b解析 材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所以 正确 与材料不符 表述错误 3 阅读下边漫画 从哲学上看 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a 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d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 c解析 耕田的本领 借指意识 下田 借指实践 漫画中二者争论的焦点是是否重视实践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c正确 a b d不合题意 4 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 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 中有这样三句口号 先干不评论 先试不议论 时间作结论 这是强调 a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 c解析 时间作结论 是强调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正确 a b d与题目不符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点归纳考点三 真理的客观性1 真理的含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客观性 3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不同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4 对同一个对象真理只有一个5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四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 真理的具体性 1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真理需要不断丰富 发展和完善 否则 历史条件发生变化 仍照搬照抄 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二者是对立统一的4 真理和谬误不顾过程的推移 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理 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 或者超越历史条件 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 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考点五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 认识的反复性 1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 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还要受到立场 观点 方法 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2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 1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 认识的主体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 认识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表明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而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4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分析1 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 否则就是谬误 2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而决不能因人而异 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历史上有的反动阶级头子 曾奉行过所谓 强权真理 企图依仗权势把谎言说成真理 但是 事实表明 真理决不会依权力而定 权力并不等于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 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 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 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 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 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就应当坚持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 不论他的出身 社会地位 职业状况等如何 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 他就有真理 2 意识 认识 真理的异同 1 意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即真理是正确的意识和认识 错误的意识或认识不是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也会转化为错误的认识 即谬误 4 三者都来源于实践 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 其内容都是客观事物 是客观的 思维辨析 1 真理和谬误 1 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 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发展和完善真理 只是一味照搬过去的认识 或者超越历史条件 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2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二者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及其规律 3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 严格的界限 二者泾渭分明 互相对立 不能混淆 联系 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a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 没有真理作比较 也就无所谓谬误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 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 任何人 包括伟人在内 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b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一方面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和条件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是真理 但如果把阶级斗争视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就会转化为谬误 另一方面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谬误之所以发生 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 因而 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 恢复它存在的条件 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人们在犯了错误后 只要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 认真总结教训 就能使错误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人们平时讲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 长一智 就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 2 实践与客观世界 认识的区别 1 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是第一性的 是客观的 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第二性的 属于主观范畴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既不同于客观世界 也不同于认识 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特性 一方面 实践由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构成 说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另一方面 实践是在一定意识和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说明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易错明辨 1 既然真理是客观的 就不能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明辨 真理既是客观的 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因 真理是客观的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 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 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 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 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2 真理一定是理性认识 明辨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只要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真理 3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止一个 4 意识和认识是一回事 5 认识具有无限性 所以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明辨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因为真理具有客观性 明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属于唯物论的范畴 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既指反映过程 又指反映结果 属于认识的范畴 与实践概念对应 二者都有正确 错误之分 明辨 认识具有无限性 但人们可以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考点训练 1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 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 19世纪初 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 在凹曲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随后 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 在球形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这说明真理是 因人而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客观的a b c d 答案 d解析 认为真理因人而异 观点错误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 应排除 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与题干无关 题干强调的是真理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强调真理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是具体的 因此应当选 2 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 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提出了新说 重新确定了新的源头 这说明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答案 a解析 通过考察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位置有了新的认识 证明认识有反复性 无限性 b c不符合题意 d不正确 3 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 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引文说明了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