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_第1页
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_第2页
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_第3页
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_第4页
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字简化教案范文 古汉语通论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汉朝刘熙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1漢字形體之演變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的演变过程。 小篆及其以前的形体是古文字,其后的属于今文字。 1.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贞卜文字、契文等首先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以后出土的刻辞甲骨主要也是发掘于此。 产生于商代(前1600-前1046)中晚期(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00年),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1899年,王懿荣确认所谓“龙骨”为文化珍品。 之后,王懿荣、王襄、罗振玉、刘鹗等大量收购。 1928-1937年,中国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董作宾发掘,加上当地农民的挖掘,共计出土卜辞甲骨有十万片以上。 1950年以后,国家又在殷墟小屯南地以及周原等地发掘出卜辞甲骨五万片以上。 至今存世卜辞甲骨在十五万片以上。 甲骨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 经过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几代甲骨学家的努力,现在已经识别出的甲骨文字约有4500个,其中专家们意见比较一致的、已经被释读出来的有一千多个(约在1500个左右)。 文字笔画尖细,形体古朴。 甲骨文的形体不太稳定,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笔画不是太固定,笔画的数目也不固定,字的偏旁位置也不完全固定,但是字形和基本构造基本相同。 甲骨文字有很多象形字,也有不少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甚至有不少的假借字。 1.2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钟鼎等铜器上的文字。 这些铜器主要是商周时代的礼器、乐器、生活器皿。 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金文以周代的铭文为代表,字的形体承袭甲骨文,由于是刻在钟鼎上,字的笔画较甲骨文粗壮肥硕,有少数字的形态要早于甲骨文,因此有人认为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种文字,甲骨文是金文的俗写形式。 它们大致上可以认为属于同一时代。 1.3篆文大篆、小篆合称篆文。 大篆“和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铜器文字很接近”,是“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唐兰中国文字学155-156),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下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公元2556年)时亡六篇矣。 因史籀篇是用大篆写的,习惯上也称大篆为籀文。 大篆的形体比较繁复,且多重叠。 记载大篆文字的物质材料比较少见,秦始皇时的峄山碑是用大篆刻写的,但石碑早已失传,只有碑文的拓本还存在;其他的材料少见,只是在说文解字中有零散的保留。 大约与大篆同时使用的还有一种文字,就是所谓“古文”,这种文字的物质载体也不多见,在说文解字以及古文四声韵(宋代)中有收录。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文字都是战国时通行的文字,大篆(籀文)通行于秦国,古文通行于六国。 古文的结构较之于籀文要简洁得多,更接近于甲骨文和金文。 小篆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一种文字。 小篆形体圆转美观,为秦汉时期全国统一的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就是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的。 小篆除了记载在说文解字上以外,还有战国时期的玺印文字、陶泥文字、刀币文字等,更多的是简牍帛书文字。 简牍帛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简帛包括楚简(湖北江陵九店、天星观、藤店、望山楚简,河南信阳长台关竹简等)、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等)、西汉简帛(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等。 现有简帛总数已经达到20万枚/件,总字数约为600-700万。 当然,由于简帛文字历经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包括了小篆及其以后的许多种文字样式。 1.4隶书隶书也称为左书或佐书,是秦汉时期辅佐小篆的更简便的书写形式。 隶书始创于秦初,至西汉晚期已经完全成熟。 汉字发展到隶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是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连笔为断笔,曲笔为直笔,而且笔画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大量出现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 如果说,西周晚期变块面笔划为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秦汉隶书的产生便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做“隶变”。 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楷书虽然与汉隶的书法风格不同,但是形体结构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所以,了解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对正确地分析汉字的结构很有帮助。 1.5行书和草书当小篆向隶书演变发展,刚改圆转笔画为直笔,而隶书还未完全成熟时,日常草率隶书又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产生章草和行书。 草书和行书几乎就与隶书同时产生了。 1.6楷书楷书又叫真书。 从简牍帛书来看,楷书产生的时间应当在三国时代,最晚不过西晋初年。 2汉字形体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最大的转变是从小篆到隶书,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有三个方面2.1汉字形体的简省或讹变又讹作有友才讹作在存存在鼎省作貝貞員布从巾父声責责,从朿贝声差差,从左声釜釜,从金父声別别,从刀从叟叟,从从又从火善善,从羊从春春,从艸从日屯声表表,从衣从毛重重,从壬東声?,从攴丙声晉晋,从日至声夜,从月,亦省声並竝从立立2.2汉字部首形体的变化仌通常为冫冷寒冯刀在右为刂割判到(切)心在下为忝慕在左为忄手在左为扌攴在右为攵敗牧在左为歹殊死火在下为灬热熱烈然水在左为氵爪在上为爫采受爭犬在左为犭玉在左为王在上为癶登發网在上为罒置羅罡或者为罔岡或者为罕?在上或为壽艸在上为艹肉通常为月胡脩腹育臂膀或者为祭然將辵在左为辶送或者为從徒徙邑在右为鄭阜在左为降陛階尾在上为犀屬舟或为月前服勝朕俞2.3偏旁混同春舂秦泰奉奏春舂秦泰奉奏舌恬活舌恬活鳥馬燕然魚3汉字结构分析提示【主要内容】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汉字形体的演变;本义的探求。 【重点难点】“六书”的前四书,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和探求本义的方法。 3.0概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此,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已知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和金文,原始字形很大一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意义在字形上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尽管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很多的变化,但是,由于汉字仍然是表意文字,在字形结构上继承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上的结构特点,仍然能够通过这些结构特点中所蕴含的造字规律寻找到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这就是汉字的构造。 对汉字结构的分析,适应于不同的需要。 启蒙识字和书法教学也分析汉字的结构,其目的在于记忆字形或者是书写的美观,不必考虑汉字的造字用意。 如“颖”“行”“路”三个字,按书法的分析是左右结构,在左右结构的各个偏旁书写时,考虑其所占位置的大小比例、上下位置等。 而在文字学上的分析上,为着理解文字的本义,就要按照造字意图来分析这些字。 如颖,从禾顷声,形声字。 行,象形字;路,从足各声,形声字。 这种分析法在于帮助认识古义。 颖从禾,它的本义就与禾有关,原来表示有芒刺的禾穗。 诗大雅生民“实颖实栗”的“颖”,即是此意。 古汉语文字学的字形分析是根据造字法来进行的。 这种分析法不适于某些简化字的分析,即使对繁体字,也只限于基本结构未被改变的汉字。 因此,通过字形分析字义就是文字学意义上的结构分析。 3.1六书名称的由来从字形分析字义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王力,160:周礼地官保氏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3.2“六书”解析3.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牛虎犬车鼎贝皿世枼?日月人女(母)手自鸟甲文牛虎犬?鼎貝皿日月人女母自鳥金文牛虎犬?鼎貝皿世日月人女母手自鳥止又目眉行臣木門戶戸甲文止又目眉?臣木門戶泉金文止又目眉?臣木門增笔象形省笔象形甲文夫尹身烏交尸金文夫尹身烏交尸片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的物体(名词,名字),但其中有一类字却用于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动词或形容词)。 如“大”字,金文作大,象正面的人形。 但在历史文献中,“大”从来不曾表示过人或者大人的意义,而始终是一个与“小”相对立的概念,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形容词。 也就是说,造字时人们是用大人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大”义。 严格地说,这种字不属于“象形1”。 另外,还有一些字也比较特殊屰(逆)高夕(禽擒)眉果皇甲文(逆)高夕(禽)眉果皇金文(逆)高夕(禽)眉果皇3.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上下中亦肱臀本末朱寸刃甘曰甲文上下中亦肱朱刃甘曰金文上下中亦本末朱曰上述两类在字形上均是单纯字符。 夫尹身烏交尸片3.2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 用来会意的意符的意义是在该字产生时的意义,而不是以后发展了的意义。 在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商周时代,会意字都是由意符的形象所指代的原始意义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发展了的文字意义来会意。 如构成“隻、取、及、射”等字的“又”旁,是通过形象来表示手的动作,而不是通过“又”独立成字时所具有的字义(如有、右、佑等意义)来会意的。 “武”的意符“止”,它的形象代表脚步的前进,并不是从字义上来表示停止。 1王筠归入“指事”,唐兰称为“象意”,裘锡圭称为“象事”。 战国秦汉以后,文字的象形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有许多新造的会意字就是用意符发展了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的。 如“少力”为“劣”,“更生”为“甦”(蘇醒的蘇的本字),“不正”为“歪”,“小土”为“尘”,“山石”为“岩”,“出米”为“粜”,上“小”下“大”即是“尖”,等等。 这种会意字的会意方式与上文所述的会意方式显然不同。 这种会意字产生较迟,数量也少得多,不宜用这种方式来分析、解释商周时代产生的会意字。 字例如下从众林森艸(草,从屮、屮),卉,茻(莽)轟,聶,垚,淼,焱,磊北步涉寇秉信苗安逸鸣暴跌祝休采杳及表少数会意字的意符兼有表音功能。 如“受”,意符“舟”兼表音。 这类字被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获逐取及射受即既伐武韋(围)戒朝莫(暮)甲文隻逐取及射受即既伐武韋戒朝莫鳴逸信苗暴金文隻逐取及射受即既伐武韋戒莫鳴逸信苗?同体会意比從异体会意对文会意比从(從)?森焱莽休采及祝安涉秉益陟毓?步冓比(從)?森莽休采及祝安涉寇秉益陟毓?步冓少数会意字的意符兼有表音功能。 如“受”,意符“舟”兼表音。 这类字“会意兼形声字”。 3.2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形符表示意义类属,声符表示读音。 分析形声字的术语从某,某声。 如“梅,从木,每声”。 分析形声字应注意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特殊的字形符在一角條、倏、脩、修;佞;厩;颖、颍;滕,腾;栽,载,哉,裁声符在一角從、徒;旗、旌、旆、旌、施;庭声符在中间裏、裹、衷,闻、问、闽、闷形符在中间哀;辩、辨、瓣形符在下部中间赢,嬴,羸声符在左视、祁;和;蚀;锦、钦2特殊的形声字钊、到刀是声符。 孟皿是声符。 佞,从女,仁声.疆,从土,彊声。 彊,从弓,畺声。 務,从力,敄声。 鳯,从鸟,凡声。 風、凨,分别从虫,凡声。 戚,从戉,尗shu声雚,雚从雚huan,吅xuan声随,从辵,隋声赖,从贝,刺声襍雑雜,从衣,集声3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形声字形符省简的叫省形;其分析术语为“从某省,某声”;形声字声符省简的叫省声;其分析术语为“从某,某省声”:晨从晶省,辰声;星从晶省,生声;釜从金省,父声;豪从豕,高省声;融从鬲,蟲省声;累、雷分别从糹、雨,畾省声;雪从鱼,彗省声徽、分别从糹、黑,微省声;鰴溦微覹癓霺嶶省形、省声是汉字形体变化的结果。 起源于图画表意的汉字,笔画本身就有省简与繁复之例,并不妨碍表意。 省形、省声的另一個來源是由于“古今字”的産生而造成的誤解。 某些被後世認為是省略而成的偏徬實際上是早期的字的完整形式。 說文齋,戒潔也,从示,齊省聲。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 甲骨、金文多作齊,形如稻穗、麥穗。 齊的下部中间,有的无横,也有画一横、两横的。 茸,草茸茸皃,从艸,聦省聲。 (27上)薅,拔去田艸也,从蓐,好省聲。 (27)犖(luo),駁牛也,从牛,勞省聲。 (29)勞,从力,熒省聲。 熒,屋下磴燭之光,从焱。 禜(yong),从示,榮省聲。 (8)榮,从木,熒省聲。 營,縈,謍(54上),褮,罃、嫈,醟(yong),瑩,皆“熒省聲”。 該組字的關鍵是字的上半部分是否單獨成字。 金文 (392)有“榮”及“縈”字,“縈”从“系”从“榮”,“榮”又孳乳爲“營”,爲“鎣”(統見該書編者說解)。 字形如下其中,“鎣”字伯盤、“營”字五祀衛鼎均是“榮”字孳乳而成。 从上列字形看,單獨的金文“榮”形應是一個整體。 其他字應是由“榮”孳乳而來,或以“榮”爲聲,但不是“榮省聲”。 4“亦声字”与“右文说”“亦声字”又称为“形声兼会意字”,指形声字的声符除了表示字的读音以外,还兼有表义功能。 说文的解说术语是“从某,从A,A亦声”如娶,取妇也。 从女,从取,取亦声。 仲,中也。 从人,从中,中亦声。 谊,人所宜也。 从言宜,宜亦声。 汲,引水也。 从及水,及亦声。 说文也有没标明的“亦声字”祥,福也。 从示,羊声。 羊,祥也。 “声训”,说明“羊”声有“祥”义茁,艸出生地貌,从艸出。 段玉裁注言会意以包形声也。 苷,甘草也。 从艸,甘声。 段玉裁注此以形声包会意。 其它“亦声字”还有旄,警,彰,忘,阱,诏,诂,卖,伍,什,佰,髦,儆,静,咏,骈,骖,驷,齅,劃“声符表义”有两种形态一个是有一小部分形声字,原先就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或者会意字,后来才加上形符成为形声字的。 如象形形声云雲止趾其箕指事形声厷肱肱朱株会意形声冓遘莫暮韋圍这些独立成字时已具有表义功能的声符,仍然蕴含原有的意义。 “声符表义”的另一种形态是用一个同音字代表读音。 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不是从形体方面、而是从语音方面表义。 “声符表义”的原因“亦声字”的声符表义,揭示了语音与语义的联系,声音区别意义。 汉字中的早期文字样式像象形、指事等独体字,都记录了文字的声音,后来演绎出来的形声字之类更是以字的一部分记录语音,即所谓“声旁有义”。 “声符表义”这一表述成立的关键是声符与字义之间是否绝对相关。 事实上,有的相关,有的毫不相关。 同从一个声符的谐声字,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从“叚”声的字,如“瑕、騢、霞、鰕”等具有红色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瑕,玉小赤也。 “騢,马赤白杂毛。 谓色似鰕鱼也。 又大徐本说文新附字说“霞,赤雲气也。 但是从“叚”声的字,如“假、嘏、暇、遐”等另有别的意思,都与红色无关。 有的形声字的声符只表音,并不表义。 如江、湖、河、海等字声不兼义。 所以不可执一以概全,牵强附会。 这种“声旁有义”的观点被称为“右文说”。 “右文”指的是汉字形声字右边的偏旁。 因为大多数形声字的声旁处于字的右边,而它又表示了意义,就相当于有意义的“文”。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曾引晋代杨泉物理论说:“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这已经注意到声旁相同的字,如“坚、紧、贤”都从“臤(qin)”声,意义是有联系的。 到宋代就有人专从声符来说解字义。 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这就是说凡从“戔”声的字都有小的意义在内。 宋史卷329称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 神宗熙宁时阿附王安石。 根据右边的声符说字义的这种学说就称为“右文说”。 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这种学说,提出“因声求义”解释词义的方法,进而走向研究“字族”或“词族”的道路。 5.“同源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首先提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示部“禛”字注),进一步又说“凡同声多同义”(言部“言”字注)。 如从“农”声的字斯有厚重义,如浓、醲、脓,从“辰”声的字多有动义,如振、震、唇。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同从一个声符的字不一定只有一义,而不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也可以有同义的关系。 段氏指出有这类现象,这就比前人的右文说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对右文说的得失也要有明确的认识。 现代,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1933,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主张以形声字为出发点,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形声字同一声符所表现的基本意义。 但同一个声符所表现的意义不一定就是一个,也当有所区别。 形声字的声符,凡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构成一个词族,由此再联系音韵,借重古音的知识(包括声母韵母),以求其“语根”。 “语根”即是“语源”。 具有相同“语根”的字,就有相同的。 这样形成的字,就是“同源字”。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 或者是同时产生的,如“氂”(牦牛)和“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例如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小马为驹,小羊为羔。 草木缺水为“枯”,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 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门缺为“阙”。 遏止为遏,字亦作“閼”,音转为“按”;遏水的堤坝叫“堨”,音转为“堰”,遏与塞义近,塞则不流,故水不流通为“淤”,血不流通为“瘀”。 遏与抑义近,音转为“抑”,为“压”。 “聚”是聚集,“凑”也是聚集的意思。 车辐聚于毂曰“辏”,物聚为“簇”、“蔟”,同宗聚居的人为“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