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目标.doc_第1页
将相和教学目标.doc_第2页
将相和教学目标.doc_第3页
将相和教学目标.doc_第4页
将相和教学目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将相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生汇报后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二)、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1、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请同学们默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小组交流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2、师按学生兴趣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默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解内容,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3、组织全班交流喜欢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充分体现教学理念,摈弃内容分析,谈话故事情节教学,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主题的正确认识,了解自己喜欢的人物,师生交流,讨论中完善个人体验。)4、请同学再读课文,然后想想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故事间怎样联系起来的。5、谁来谈谈你的理解?小结: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每个故事有相对的独立性,各个故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的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会读过渡,以学生学会读书为目的,解决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感知人物:1、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你的见解。(生谈喜欢的人物)2、课文主要写的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让我们再来看课文怎样写蔺相如的呢?(生结合三个小故事来谈)3、想想,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后一个故事写他和谁发生的事?然后再联系起来想想,你们体会到什么?(前两小故事写蔺相如与秦王之间发生的事,后一故事写他和廉颇之间发生的事。)4、蔺相如对敌对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一切又表现出他的什么品质呢?(对敌机智勇敢,对友宽容大度,表现蔺相如的爱国思想)5、你们还喜欢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廉颇,勇于改错,秦王知人善用)6、将相和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7、围绕“喜欢的人物”指导朗读。8、以我喜欢-,写一段话。(这一环节侧重理解,表达的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表达,进而练笔,以写促读,给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实践机会。)二、学习本文写法本文选用三个小故事来表现人物,向我们讲述了“将相和”的一段历史佳话,三个故事既相对完整,又互相联系。谁来说一说? 三、总结延伸: 将相之所以和好,正是因他们有共同的爱国思想。正因为这一点,将相和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照人的佳话! 共同欣赏将相和片段。19、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2、 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3、 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教学准备: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2、 学生分组自学(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2)本文人物分析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第二课时 一、 回忆导入,切入中心1、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3、 “神机妙算”是何意?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默读课文,把最能表现神机妙算的句子划记下来,而后用心体会,妙在哪里? (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一) 知天时1、 课件出示:“这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1) 创设语境,感悟朗读。A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如何读鲁肃的话?B、那么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心情?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算?懂地理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好借箭的位置的呢?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2、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绩、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三)识人心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的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句子。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说话就有11处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么来理解?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交流。2、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2)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的特点,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3)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二十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四、扩展文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五、课堂小结 谈谈读完这课后的收获。20*、景阳岗教学目标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及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二)难点: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和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2朗读训练。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2)解词: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如何:为什么。过往:来来往往。平生:一生。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喝酒上冈打虎下冈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a谈酒 b谈虎。)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6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4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二)学习第二段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三)学习第四段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五)总结、扩展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21*、猴王出世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3、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重点、难点: 1、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2、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学情况。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课外阅读扩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五学习目标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2.学习缩写,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拓宽了解与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故事相关的内容。2.准备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3.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猴王出世的精彩片段。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创设情境,感知角色形象1.播放草船借箭,观前布置思考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2)你认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2.学生自由讨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是否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可以从服饰道具的使用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在欣赏中学习,由此激发学生编排课本剧的兴趣。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1.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1.老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2)学生简要交流。(3)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如: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你们认为他们的表情可能是怎样的?(4)课文中有些人物语言是运用专署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直接引用,作为编导该怎么办出示一段话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如果你是编导,遇到这种转述的句子,怎么办?(改编为直接叙述的句子,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增补,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教师小结: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有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创编。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好各种人物的对白、出场顺序以及剧本内容。)分小组的讨论、发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品味成功。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1)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欣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2)分组表演。先由编导简要介绍表演篇目、演员阵容、服饰道具,再进行表演。(3)评价表演。(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4.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四、拓展延伸,丰富角色形象1.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三国演义水浒转西游记等)2.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谈话引入下周班队课我们班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这次交流会要求每位同学抓住要点将自己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二、揭题,了解要求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A.什么叫缩写 B.缩写的具体要求 C.缩写后的字数要求。三、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2)比较一下,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4)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四、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2.小组讨论交流。(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谈话导入,拟出故事会评比标准1.我们的读书交流会马上要开始,我们将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6名,你们说说,评选的标准应该是什么?2.师生共同拟出评比标准(即缩写的要求)二、进行读书交流(一)小组内交流,全体组员共同评议。(二)全班交流1.教师根据课前浏览初稿的情况,选择数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2.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评比标准,看看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如果有,可以怎样修改?3.每一位同学讲完后,全体同学都可以当评委进行点评。教师予以补充。(三)评出最佳缩写故事奖6名。三、全体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习作修改。回顾、拓展五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前准备1.制作阅读表格。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小组派代表发言。(3)评价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讨论。(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1)完成表格。题目 读后收获 人物 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课内阅读原著课外阅读(2)师生共同评议。第二课时一、教学“日积月累”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小葱拌豆腐电杆上插鸡毛猪八戒照镜子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1)指名读。(2)同桌对读。(3)小组比赛读。(4)师生对读。全班一齐背诵。6.拓展(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二、教学课外书屋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认识生字。重点难点:1、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的是通过那些途径来获取信息的认识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2、通过讨论和辩论,能够正确地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的信息。课时安排: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_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小组成员: _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3.公布活动计划。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五阅读材料。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2.课堂交流(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速度慢。典型语句: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多千米不精确。典型语句: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速度快。典型语句: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多媒体。典型语句: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2)尝试填写: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种类: 特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1.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2.小组讨论。3.课堂交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5)认识沉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1)默读课文,思考: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3)课堂交流。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1)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沉迷于网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2)课堂讨论。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网络的危险。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第四课时学习目标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课前准备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一、说说调查的过程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二、交流调查的结果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三、分析调查结果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调查日期:2007年5月28日 调查人:五甲班 焦露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信息来源爸爸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妈妈 天气预报:明天晴 朝阳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沿江风光带边万人免费品茶 我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一只北极熊来到长沙动物园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亲自看到或听到;电话或短信;报刊和书籍;广播和电视;网络;其他。)调查后的分析:(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第五课时学习目标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2.出示辨题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1)主题观点的陈述。(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4)总结观点的陈述。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四、课堂小结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第六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2)了解有关知识。(3)收集相关的资料。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5)究竟有没有“UFO”(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第二小组研究计划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研究方法:1 发调查表,做统计。 2 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 3 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分 工:组 长:万叶青 调查统计:于楚君 杨炼观察记录:王逊 廖阳稷敛 走访家长:姚开 、 李翼研究报告执笔:胡湘月时 间:5月15日前完成调查,5月20日完成研究报告。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五、课外作业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第七课时学习目标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一、组内交流信息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二、学习处理信息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2)课堂交流: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2)阅读资料,分类。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1)明确筛选的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三、形成初步观点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四、补充搜集资料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2.分头继续搜集。五、课外活动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第八课时学习目标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组讨论。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1)相同点: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2)不同点: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平实一些。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第九课时学习目标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教学过程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3.语言是否通顺?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第十课时学习目标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课前准备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主题。调查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论。(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二、评价研究成果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22人物描写一组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学习重难点学习通过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