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依依 借景抒情.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依依 借景抒情.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依依 借景抒情.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别依依,借景抒情教学设计巩义二小 张银银教材分析: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友人间常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的一个永恒话题。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本诗大约作于第二次被贬时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别老朋友辛渐时而作。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经典诗词,这其中不乏送别诗。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已有水平,淡化对诗歌的朗读指导,将重点放在体会作者借“寒雨”“孤山”表达内心的手法;其次,从这一首诗带出一组送别诗,发现送别诗在写法上的一些共性,实现大量语言积累的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和诗中表达的情感。 2.能抓住关键字词,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一写离别感言。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1.出示送别诗句,学生来对古诗。2.质疑: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这些古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诉说你对一位朋友的友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你能说说这首诗写的内容吗?2.介绍作诗背景3.自读诗歌,提示:读准、读清字音;把握七言诗的停顿,读好节奏。四、创设情境,读中悟法1.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送别友人的?请用此种情感的语言来读前两句诗。2.你从哪个词中读出了诗人的心情?3.一咏三叹,感受内心的孤寂、悲凉离别前夕,秋雨绵绵,雨声潇潇,不绝于耳,连同滔滔江水彻夜未停,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寒冷的秋雨,孤寂的楚山,勾起了诗人别离的伤感,目之所及,感伤至极,眼前之景,心中之情,不由让诗人脱口而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看着友人远去的背影,诗人想到绵绵夜雨虽寒冷,但他与辛渐的友情之深正如这夜雨绵绵,江水滔滔,永流不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补充:以水喻情,表达情谊深厚之意。)4.创境读诗,感受品质诗人那绵绵如流水的情谊又何止对辛渐一个好友?洛阳的亲友也让诗人挂念万千,他托辛渐带去他的声声问候: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补充:“冰心在玉壶”出自六朝时期鲍照的代白头吟,常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诗人虽被贬,但他清廉为官,清白做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永不改变,他向洛阳亲友带去问候的同时,也带去了他不向污浊官场低头的气节: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5.补充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质疑:此诗中诗人的情感借助于哪些景表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指名读此诗。6.积累补充送别诗句。五、文本整合,学以致用1.出示送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