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自诊断系统教学PPT.ppt_第1页
故障自诊断系统教学PPT.ppt_第2页
故障自诊断系统教学PPT.ppt_第3页
故障自诊断系统教学PPT.ppt_第4页
故障自诊断系统教学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4故障自诊断系统 4 4 1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原理 结构组成 主要由自诊断电路 输入信号电路 输出信号控制电路等 电控单元ecu组成 其中 输入信号电路 ecu与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共用 诊断的输出接口由发动机警告灯或abs警告灯与电控系统检测插座 checkconnector 故障诊断插座 tdcl 等组成 工作原理 水温传感器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进气温度传感器等向ecu输入模拟信号的传感器 若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电压数值多次偏离正常工作范围且持续一定时间 ecu便认为该器件或电路发生了故障 把这一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内部随机存储器 并同时点亮仪表板上的故障指示灯 水温传感器正常工作时 其输出信号在0 1 4 8v范围内变化 三元催化转化器与空燃比反馈控制系统 爆震控制系统等控制所依据参数是在不断变化的 当某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变化过慢 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时 保持高于或低于某一值超过了一定时间时 ecu将判定该传感器有故障 对偶尔出现的一两次信号数值的偏离和丢失 ecu则不认为是故障 也不存入存储器内 故障信号的出现不只是与传感器或执行器本身出现故障有关 而且还与相应的配线电路故障有关 电子控制系统的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都是如此 在ecu判断出某一电路故障时 只是提供了故障的性质和范围 最后要确定是传感器 执行器还是相应配线故障 应进一步检查配线 插头 ecu和相关元器件 断路 信号电压会高于4 8v 相当于水温 30 ecu判定水温传感器有故障 短路 信号电压低于0 1v 相当于水温139 ecu判定水温传感器有故障 跛行 模式 当传感器发生故障时 其信号不能作为发动机的控制参数使用 ecu从程序存储器中调出某一固定数值作为发动机的应急参数 以维持发动机的运转 发动机水温传感器发生故障时 ecu将启用代用值固定为80 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故障时 可将进气温度设定为22 ecu另用与其工作性质相关器件的信号参数值代用 例如 进气流量传感器损坏后 ecu则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参数值来代用 对于执行器 如喷油器 点火器 怠速控制阀等等 故障 有的能被ecu检测出来 有的则不能检测 依车型的控制软件设计而异 当执行器发生故障时 为了安全起见 ecu往往采用断油 断电等安全保险措施 故障信息的显示 通过故障指示灯显示 用发动机的图样表示和配有checkengine或serviceengine文字说明的仪表灯 4 4 2第二代车载故障诊断系统 obd 从1980年开始 各汽车制造厂开始在其生产的车辆上配备随车诊断系统 onboarddiagnostic 到了1985年 美国加州大气资源局 carb 开始制定法规 要求各汽车制造厂在加州销售的车辆 必须装置obd系统 称为第一代随车诊断系统obd 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提出采用统一的故障自诊断系统 该系统采用相同标准的诊断接口 相同的故障码以及共同的资料传输标准 被称为第二代随车故障自诊断系统 obd obd 系统规格在1997年也被美国环保局采纳为联邦标准 并在1998年正式生效 由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obd 标准相对具有权威性 到日前为止世界上各大汽车生产厂基本上全而采用了此标准 采用统一形状的16端子诊断座 并安装在驾驶室仪表板下方 采用统一的故障代号及含义 具有数据传输与分析功能 具有行车记录功能 具有由仪器直接清除故障码功能 obd 的特点 1 具有统一的16端子诊断插座 端子编号 1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2 saej 1850数据传输 bus 3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4 车身搭铁 5 信号搭铁 6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7 iso9141数据传输k 8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9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10 saej 1850数据传输 bus 11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12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13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14 生产厂家自行设定 15 iso9141数据传输l 16 蓄电池正极 2 具有统一的故障代号及含义用检测仪读取的obd 故障代码由4部分组成 共5个字母和数字 第一部分为一个英文字母 是检测系统的代码 p代表动力系统 发动机 自动变速器 b代表车身 c代表底盘 u未定义 待sae另行发布 第二部分为一个数字 表示诊断代码类型 0表示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定义的 通用 诊断代码 1表示生产厂家自定义的 扩展 诊断代码 2 3这两个数字sae未定义 第三部分为一个数字 是sae定义的故障代码 第四部分为两个数字的组合 是制造厂的原故障代码 扩展故障码较通用故障码提供的故障信息更为具体些 诊断的针对性更强些 用于表示通用型故障码未涵盖的故障及abs asr等发动机管理系统之外的故障 数据流也是如此 通用型故障码及数据流用符合obd 的通用型故障诊断仪即可读取 而扩展型要用厂家专用的故障诊断仪才能读出 3 具有数据资料传输与分析功能 dlc 利用obd 的dlc功能 能够了解该车型各控制系统的有关资料 4 4 3发动机自诊断系统的应用 故障代码的读取利用随车自诊断系统人工读取 以丰田车系为例 利用车外故障诊断仪读取 以vag1552为例 故障码的人工读取 丰田车系 在接通点火开关但不启动发动机时 ecu便开始进入初始化状态 并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自检 此时故障指示灯应点亮 启动发动机 此时故障指示灯应立即熄灭 如指示灯始终点亮 说明控制系统有故障 此时方可读取故障码 故障指示灯及其线路的检查 丰田车系诊断插座 发动机舱内诊断插座一般设在熔断器盒旁边 用于读取与清除故障代码 驾驶室内诊断插座设在仪表盘左下方或右侧仪表台面的工具箱内 用于数据传输 诊断插座端子连接部位及其功能 跨接线 是一段专用导线 两端的接头一般是不同形式的插头或鳄鱼夹 以适应不同位置的跨接 故障指示灯 读取故障代码的静态测试方式 1 用跨接线将诊断插座上端子te1与e1跨接 2 打开点火开关 但不启动发动机 3 根据组合仪表盘上的指示灯 check 闪烁规律读取故障代码 4 断开点火开关 拆下跨接线 盖好诊断插座护盖 动态测试方式读取故障代码 1 将点火开关转到 off 用跨接线将诊断插座 tdcl 上的端子te2与e1跨接 2 将点火开关转到 on 位置 但不启动发动机 此时故障指示灯将快速闪烁 大约4次 秒 3 启动发动机 模拟故障状态行驶 此时端子te2与e1保持跨接 且车速不低于10km h 4 路试完毕 再用一根跨接线将诊断插座上的端子te1与e1跨接 即将te2 te1和e1三个端子同时跨接 根据指示灯闪烁规律读取故障代码 丰田obd 故障码的人工读取 故障代码表 利用仪器清除 利用解码器按提示菜单操作 手工清除 按照一定步骤 不用仪器 清除 丰田车系 将熔断器盒中的 efi 熔断器拔下10s以上时间 即可清除故障代码 将蓄电池搭铁线拆下10s以上时间 这种方法同时也会清除存储器ram中存储的时钟 音响系统的密码等等所有信息 因此需慎重使用 个别车系 在点火开关开 闭 on off 循环一定的次数 通常50 80次 且该故障未再次出现时 将自动清除存储的故障码 故障代码的清除 v a g1552诊断仪的使用 桑塔纳2000诊断座与解码器诊断接口 自诊断座 解码器诊断接口 功能键与功能代码 快速数据传递当诊断仪一旦连接好之后 会自动进入操作模式1 快速数据传递 即 按help 帮助 键 在显示屏上会滚动显示地址的清单 01 发动机电子系统08 空调 加热电子系统02 变速器电子系统12 离合器电子系统03 制动电子系统14 轮胎减振电子系统15 安全气囊35 中控门锁16 转向轮控制电子系统36 驾驶员座椅电控17 仪表板电控41 柴油泵电控18 辅助加热电控45 内部诊断24 驱动轮滑转电控46 中央控制模板25 防盗系统55 灯光调节电控26 电控车顶56 收音机34 自适应悬架66 座椅 后视镜调整电控 按下help键将显示出可以选择的功能的清单 01 查询控制单元版本06 结束输入02 查询故障存储内容07 控制单元编码03 最终控制诊断08 读取测量数据块04 基本数据设定09 读取单个测量值块05 清除故障存储器10 匹配11 登录选择其中的功能 输入选择功能相应的数字 再按q键确认输入 按 显示如下信息提示输入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