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2. 生态学是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3.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生物圈: 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4、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5、现代生态学的特点:A.从野外转向室内。B.从定性走向定量。C.研究重点:个体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D.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半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E.从理论走向应用。6、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样方法;样线法;无样地抽样技术等实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生态现象的实验室模拟数学分析方法-理论的:利用数学手段研究生态学现象二、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境: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类型: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土壤圈等。人工环境:包括所有的植物栽培、引种驯化、人为管理和人工控制下的环境。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小气候生物群系: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与分布,产生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或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或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 、食物和其他生物。1)按其性质划分: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划分: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划分:密度制约因子(天敌食物)、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 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 (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后期是有害的。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某个因子的缺少,就会引起生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而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 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阳光)和间接作用(地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A.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B. 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C. 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2)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改变了土壤养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定律的补充:(1)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种的生态可塑性:各种生物对周围环境各种变化的适应程度。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驯化可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度,去适合环境的变化。方法: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内稳态机制: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能使生物或多或少地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提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沙漠植物的适应组合:形态上, 叶表皮增厚、气孔减少、形成气孔窝、表皮毛发达、叶子退化成为刺状或针状等;生理上,细胞质浓厚,形成贮水组织,进行景天酸循环。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主要涉及热量调节和水分平衡,其中水分平衡是关键。地球上光的分布:波长范围:150-4000nm可 见 光:380-760nm紫 外 光: 760nm影响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因素:大气圈内的各种成分 太阳高度角 地球公转时轴心的位置 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光质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冬季早晚长波光增多,夏季、中午短波光增加。水体中上部红、蓝光多,下部绿光多。高山地带,由于紫外光的作用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所以很多高山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高山的强紫外线辐射也决定了许多植物的分布。光照强度的变化:空间: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季节: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中午大,早晚小。山坡:南坡大,北坡小。植物群落:上层大,下层小。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1、植物:1)阳地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如松、杉 2)阴地植物在弱光照下比在强光照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如红豆杉 3)耐阴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或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阴。如麦冬2、动物:1)昼行性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能忍受的光照范围较广,又称为广光性动物。 2)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动物。日照长度: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即昼长。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否则,只有营养生长,没有生殖生长。 短日照植物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中日照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日中性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1)繁殖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动物;B.短日照动物。(2)昆虫滞育(3)换毛与换羽:(4)动物迁徙温度年较差:指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昼夜变化:温度日较差:昼夜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土壤温度的变化:1) 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变幅减少2)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后延3) 土壤温度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出现在土壤上层4)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冻害: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损害,原因是冰晶使原生质膜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冷害(寒害):指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时,生物不发育总积温(有效积温):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及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A. 预测生物(特别是病虫害)发生的世代数;B.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C.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D. 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E. 根据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春化:植物由低温诱导的开花。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气候驯化:自然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1)形态方面的适应 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2)在生理方面 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则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 3)在行为方面 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休眠 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迁移 可躲避低温环境。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1)植物:在形态上(1)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2)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3)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4)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在生理上(1)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2)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3)是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避免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 2)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如沙漠的啮齿动物,在高温下采取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等活动。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A. 许多生物在昼夜变温环境中比在恒温环境中发育更好。B. 植物在昼夜变温中,生长、开花结实及产品质量均有所提高。C. 动物对昼夜温差适应,表现在活动节律上,有昼行性的、夜行性的及晨昏性的。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A. 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B. 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低温对生物分布限制作用: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少,但也常常通过影响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风的生态作用:1.风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矮化、旗形树、动物的毛羽。2.风是传播运输工具。3.风的破坏作用。4.防风林火对生物的作用:1)火的有益作用 A. 加速枯枝落叶的分解。 B. 有利于抗火物种的自然更新。 C. 有利于耐火物种在竞争中获胜。 D. 有利于松柏类幼苗的存活。2)火的有害作用 A. 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B. 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露: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空气湿度增加,当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就形成了露雾: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形成了雾云:空气上升,绝热膨胀冷却,温度下降,水气凝结而成年雨量是指一个地区每年的降雨总量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碍,气流被迫沿山体上升,绝热膨胀冷却,水气凝结成雨。对流雨(雷阵雨) :日照强烈,地面空气层受热增温,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而形成阵雨。霜: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时,就形成霜。雪:当高空中空气的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气就直接凝结成固体小冰晶,降落到地面就是雪或冰雹。冰雹: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对植物有严重的机械摧残作用。水的生态学意义:1.水是任何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2.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媒介。变渗动物:体液浓度可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恒渗动物:体液浓度不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植物对水分的适应陆生植物(1)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2)中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3)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有些植物的叶片退化成刺状或鳞片少浆液植物:叶面积缩小,根系发达,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叶表面密布绒毛,栅栏组织多层,气孔大都下陷。多浆液植物:贮水组织发达,如北美的仙人掌树,高可达15-20米,可贮水2吨以上;西非的猴面包树可贮水4吨之多。另外,这类植物的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很小,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3)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动物对水的适应(见作业题目) 水生动物:1)海洋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总渗透浓度大致相等,如海胆、贻贝等;或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略高于海水,如海月水母、枪乌贼等。动物的血液和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如鲱、鲑等。因此保持水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大量饮水。细胞膜上具有Na+泵和K+泵。2)淡水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陆生动物: A. 皮肤的含水量低,可减缓水分穿过皮肤;B. 昆虫可用气管系统调节水分平衡,空气干燥时气门关闭;C. 节肢动物利用几丁质的壳防止水分蒸发;D. 鸟类、哺乳类以回收冷凝水来减少呼吸失水;E. 具有良好的重新吸收水分的肾脏来减少排泄失水;F. 以排出含氮废物(尿素、尿酸)的形式减少排泄失水;G. 靠体温的大幅度变动来维持体温并散热,减少蒸发水。大气:从地球表面到高空1100km范围内的空气层。土壤:由固体(无机物和有机物)、液体(土壤水分)和气体(土壤空气)组成的三相系统。1.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2.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3.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4.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等。土壤质地:土壤中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土壤质地分类:砂土:颗粒最粗,砂粒多,粘粒少。 壤土:质地均匀,是砂粒、粘粒、粉粒大致相等的混合物。 粘土:砂粒少,粘粒和粉粒多。土壤结构: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和稳定度。土壤水分:1. 能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2. 和可溶性盐类一起构成土壤溶液,作为提供植物养分的媒介。3. 调节土壤温度。4. 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过程,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5. 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6. 影响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土壤温度:A. 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B. 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C. 通过影响矿物质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D. 土壤动物行为的适应。土壤酸碱度: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特别是盐基的综合反映。植物:A.影响养分的有效性:pH6.07.0 时,养分的有效性最好。B.破坏土壤结构:pH值过低时,Ca2+、Mg2+大量减少,H+增加,破坏了土壤胶体。C.通过微生物影响植物的生长:细菌最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存。动物:A.在过酸、过碱和盐度过高的土壤中,土壤动物比较贫乏。B.小麦吸浆虫最适于pH711的碱性土壤中生活,pH6时不能生存。C.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pH为8的碱性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物质和新合成的物质。分为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两大类。非腐殖质:原来的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植物对土壤的适应:(一)酸性土植物指只能生长在酸性或强酸性土壤上,在碱性土和钙质土上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的植物。如石松(二)钙质植物:适应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的Ca2+、Mg2+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或石灰性土壤中植物,在酸性土壤中不能生长。如蜈蚣草 (三)盐碱土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植物。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征可分为:1)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植物体不会受到伤害。这类植物可忍受6%或更高浓度的NaCl。 2)泌盐性植物(耐盐植物)体吸收的盐分可通过盐腺排出体外。3)不透盐性植物(抗盐植物)的根细胞透性小,几乎不吸收土壤中的盐类。(四)沙生植物适应特征:茎干长不定根和不定芽;根系生长迅速;具有根套;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等。三、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A.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B. 数量特征:即密度变化;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单位面积上获得的个体数目。种群的空间结构:均匀分布(规则分布):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人工栽培时常见。 随机分布:种群内的每个个体的出现都有同等机会。或者说,个体分布和机率相符合。在自然界中不很常见,只有在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时,才可能出现。 成群分布(团块分布):种群内个体分布不均,形成了许多密集的团块。在自然情况下最为常见。原因是:(1)资源分布(生境)不均匀;(2)种群的繁殖特性和种子的传布方式;(3)动物的社会行为(集群行为)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时期结构: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所占的比例,:。如果性比不适当,就会减少个体交配的能力,种群数量减少。生命表:研究种群动态的一种统计方法,常见的有三种: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根据一个特定年龄组的生存或死亡数据而编制的。静态生命表(特定时期生命表):根据一个特定时间范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综合生命表:利用各种方法得到年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而后根据研究目的编制而成。存活曲线概念:以相对年龄(即以平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的年龄,x)为横坐标,以存活数nx的对数为纵坐标而画成的曲线。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如人类、大型哺乳动物、阴性阔叶树种、农作物等。型:表示各个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呈稳定一致的状态。如鸟类、水螅、一些阳性树种等。 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高,成熟个体的死亡率低且稳定。如青蛙、鱼类、草本植物等。种群增长率r: r=lnR0/T(r:自然增长率;R0:世代净增长率;T:世代时间)内禀增长率rm: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途径:降低R0值; 增大 T 值。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条件:增长是无界的;世代不相重叠;无迁入和迁出;不具年龄结构。方程:Nt+1 =Nt Nt = N0 t lgNt =lgN0 +(lg ) t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指数式增长):在世代重叠的情况下,种群以连续的方式增长。3)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是按比例的2个特点:曲线趋近于K值;曲线上升是平滑的。A. 此模型被称为种群增长的普遍规律。B. 实际应用估算最大持续产量。C. r、k成为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参数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认为生物种群重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条件所限制。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Smith认为,种群是围绕一个“特征密度”而变化的,而特征密度本身也在变化。有人强调食物对种群的调节作用,而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行为调节-Wyune-Edwards学说:A. 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可能是一种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 特别是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消息。B. 种内社群等级的划分,限制了种群的增长,并且这种作用是密度制约的。内分泌调节学说:A. 用来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B. 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社群压力增加,生殖激素分泌减少,生殖受到抑制。生长激素减少,皮质激素增加,机体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C. 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遗传调节Chitty学说A. 福特认为,种群数量的增加,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必然为种群数量的减少铺平道路。B. 奇蒂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C. 当种群数量较低时,自然选择有利于低密度型;当种群数量上升到很高的时候,自然选择转而有利于高密度型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集合种群动态: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A. 该理论模型的重要应用是作出预测。B. Levins模型可解决大范围的害虫防治问题;并对保护生物学有重要意义。C. 在景观管理上的应用。D. 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上的应用。基因型:种群内每个个体的基因组合。表现型:直接观察所感受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型由遗传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共同作用所决定。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i. 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ii. 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iii.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基因: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的遗传密码的DNA片段。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无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也叫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变异:既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基础。遗传漂变: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瓶颈。建立者效应:建立者种群和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那些个体有利,选择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就属于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分裂选择:使选择对两侧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部分。物种形成过程: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的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建立: 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形成生殖隔离的机制:交配前或合子前隔离机制a. 生境隔离:相关种群生活在相同地域的不同生境中。b. 季节或时间隔离:交配或花期发生在不同时间。c. 性隔离:不同种间性的相互吸引力很弱或缺乏。d. 机制隔离:生殖器的物理性不响应阻止了交配或花粉转移e. 不同传粉者隔离:在开花植物中,相关性可能特化吸引不同的传粉者。f. 配子隔离:在体外受精的生物中,雌雄配子可能不相互吸引交配后或合子隔离机制降低染合体的生存力或繁殖力g.杂种不存活:杂合体存活力降代或不能存活。h.杂种不育:杂种F1代的一种性别或两种性别不能生产功能性配子。i:杂种受损:F2代或回交杂种后体存活力或繁殖力降低。异域性物种形成:(1)通过大范围的地理隔离,分开的两个种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2)通过种群中少数个体从原种群中分离出去,到达它地并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成新种。邻域性物种形成:出现在地理分布区相邻的两个种群间的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在母种群分布区内部,由于生态位的分离,逐渐建立起若干子群,子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和生殖隔离,形成基因库的分离而形成新种。生物的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对策、扩散对策等。能量分配与权衡:A. 生物不可能使其生活史的每一组分都达到最大,而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B. 在繁殖中,生物可以选择能量分配方式。C. 资源或许分配给一次大批繁殖-单次生殖,或更均匀地随时间分开分配-多次生殖。D. 同样的能量分配,可产生或者许多小型后代,或者少量大型的后代。体型效应:A. 体型大小是生物体最明显的表面性状,是生物的生活史对策。B. 一般来说,物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并与内稟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生殖对策: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前者属于r-选择,后者属于k-选择r/k选择理论: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最大。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适应竞争。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 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 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k-对策者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但一旦受危害造成数量下降,种群恢复比较困难。r对策者死亡率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快速恢复;且具有高扩散能力;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生殖价:该个体马上要生产的后代数量(当前繁殖输出),加上预期在以后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生物通过提高后代的质量与投入能量的比值来达到提高生殖效率的目的。生境分类:A. 高繁殖付出(高CR)生境:竞争激烈。B. 低繁殖付出(低CR)生境:竞争弱。C. “两面下注”理论: 如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进行多次生殖; 如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就进行单次生殖。休眠:由于环境恶劣,生物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滞育:指昆虫的休眠。迁徙:方向性运动。扩散:离开产生或繁殖地的非方向性运动种内相互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等。主要的种间相互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邻接效应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形态、产量、死亡率的影响,并从而得出了“最后产量衡值法则”。该法则认为:无论密度大小,其最后的产量是相等的。原因:高密度时,个体间竞争有限的资源(光、水、营养物等),植物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构件减少。自疏现象: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于是,种群就出现亲代投入:指花费于生产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婚配制度的定义: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辨,配偶的数目,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婚配制度的进化: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而来的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婚配制度的类型: A. 一雄多雌制。 B. 一雌多雄制。 C. 单配偶制。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保卫领域的行为,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者特异的姿势向侵入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攻击驱赶入侵者等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克生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些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范例
- 小学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教学方案
-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职责说明
- 国企下属公司运营管理分析
- 小升初古诗词复习试题套卷解析
-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设计范本
- 小班幼儿认知能力培养活动设计
- 建筑通风工程检测方案
-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标准体系
- 2025年煤矿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设备安全操作应急预案)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管理学)历年考试真题库及答案(重点300题)
- 公司廉政谈话制度
- 银行物业年终工作总结
- 妇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方案
- 肿瘤患者营养支持与护理
-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 CQI-23Molding Process Assessment 模塑系统评估审核表-中英文(空)
- 高一英语必修一单词表湘教版
- 输配电线路施工与运行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 康养咨询项目合同
- JTS∕T 276-3-2019 沿海港口工程参考定额(非正式出版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