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1范文_第1页
定风波教案1范文_第2页
定风波教案1范文_第3页
定风波教案1范文_第4页
定风波教案1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教案1范文 定风波详案(曹娜)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词,希望能在大家的朗诵中可以再现豪放词的气势恢弘。 “大江东去”1,2。 我们看到,苏轼的豪放词是非常博大壮阔的。 (大家翻到书的35页,看方框里的内容,大家一起读一遍)就像词话丛编中说的一样,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 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需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 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请同学们翻开书37页)一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首先请大家看到词前小序。 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一首词的写作缘由和当时的情况。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序言,注意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 2、思考一起来找一下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2)地点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大家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3)天气先雨后晴 (4)人物雨具(指拿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我)二结构分析及象征手法的表现了解完了背景,我们一起来读词的正文首先要读准字音,我们一起看几个词同行xng吟啸xio一蓑su烟雨其次要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整首词的节奏来在读的同时,请大家思考,苏轼的这首词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1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归纳总结一下线索首先是下雨了,听到了“穿林打叶声”那下雨了要怎么办呢?作者的态度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管风雨有多大都不怕。 后来雨停了,春风吹来,斜阳相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路,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以总结来说,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是一首少有的全篇都在叙事的词,这也是本词的特点所在。 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次看田途中遇雨的经历吗?很显然不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作者隐藏在表面文字后面的深层次的感情,感受一下词中一些意想的象征意味。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上片写了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作者的态度是“莫听”,就是说大雨来就来吧,我就接受它、享受它就行了。 作者那种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再看“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就是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一般人在路上遇到雨,肯定是要快步跑回家,或者赶紧找个地方躲雨的。 但是作者却在雨中“徐行”,他在雨中吟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和抗争。 面对骤然而至的大雨,诗人说“莫听”,“何妨”吟啸自若,缓步而行,我们可以由此看出东坡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是说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 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是务农的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达官贵人才用的,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快?所以在这里,这个“轻”字并不是指行走很轻快,而是指的什么呀?心情的轻松,当他在官场上的时候,每天都担惊受怕,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并且因为苏轼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苏轼就曾上书反对,并且主动要求外调;在哲宗即位后,苏轼又因为不能容于旧党又被外调。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苏轼在做官的时候是并不轻松的,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照例是不好过的。 而“竹杖芒鞋”就是他被贬谪之后,起码心理上是非常放松的。 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zha),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在无意中会得罪谁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中的“烟雨”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很显然不是的,这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是他做官却总也不能让当权者满意。 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这个“任”字,就表明苏轼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表现而改变自己内心的态度和世界观。 这一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3、(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句是说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这三句,由写心中事又转回到写眼前景了。 这里写春风吹酒醒,就说明词人当时是喝了点小酒在雨中慢慢走的,虽然衣裳都湿了但并不觉得冷。 现在雨停风起,便感到了一点凉意,而这时山头的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来迎接他似的。 这里大家有没有读出一点“风雨之后现彩虹”的意思呢?“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苏轼被一贬再贬,但他看到的是“斜阳”而不是“残阳”,如果看到“残阳”就表明他的心境已经是很悲了。 “却相迎”是说现在他却觉得是太阳在迎接他,说明他心态的一种转变,由冷到暖,表明他的豁达。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接下来我们来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里也用到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自然界的萧瑟风雨来象征自己人生中的苦难。 “回首向来萧瑟处”象征着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其实苏轼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官场中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很多次遭人诬陷,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那么批评、诬陷苏轼的的言论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也正是事情的关键所在,苏轼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政见总是不能被当权者采纳,还总被当时那些“检举揭发专业户”检举陷害。 他就在反思了,在为自己找出路了,那么他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呀?(他想怎么做?)结果是“归去”。 他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身”的退隐,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的退隐。 那么他想“归”到何处呢?是一个能使他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 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在上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它的升华,后因反对新法,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旧党上台,他又主张保留新法兼用所长,引起旧党不满,只好要求外任。 他连连遭受打击,被一贬再贬。 他的一生可谓坎坷,虽然在地方官任上有所作为,但远远没有实现他富国强兵的抱负。 可以说,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和旧党之争的夹缝中,总结3三品读字词 1、动词的运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动词“穿”“打”用得好。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说明东坡遇到的不是毛毛细雨,是大雨急雨,打得树叶噼啪作响。 在唐诗宋词这些短小精悍的体裁中,一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往往会成为一篇作品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分别尝试了“到”“过”“满”等动词,但最终反复推敲找到了“绿”这个字,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也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例子,由此还有“推敲”这个词的典故。 (板书“推敲”)所以大家在尝试些诗词的时候,也要注意推敲其中动词的运用,多体会一下找出最恰当的词来表达相应的意境, 2、量词的运用大家看到上片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风雨”是不是很形象,“蓑”就是一种雨具,像雨衣一样的,作者披着一个蓑衣,就将风雨都隔绝在外了。 古代诗词的例子有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很多,大家自己想一些很形象的量词,如一口井、一轮红日、一弯月亮、一汪水。 如果大家自己写词,可以运用一些很形象的数量词,有的时候仅仅一个字就能为全篇增色不少。 3、探究“归”字(板书)归有学者统计,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多次,这是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问这个“归”让你想到谁?预设想到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还有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问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讲解不一样。 陶渊明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而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他觉得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士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 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4、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