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乞巧》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乞巧》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乞巧》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乞巧》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乞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乞、霄”,会写“乞、霄、巧、渡”。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乞丐,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重点: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意。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小组活动为平台,以学习卡片为主线,带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提高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在品读感悟诗境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从古诗出发,抓住节奏、韵律、语言、意境、情感,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步步推进式的教学,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首古诗,而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基本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也将得到提高。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生字卡片。(2)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3)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和古诗的写作背景。(4)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熟读古诗,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3)搜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乞巧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生回答)2师: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来历,有的还充满神话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问:有谁知道这个节日?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来历吗?4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多读加深理解;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上网查资料理解;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向他人请教。)5师: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呢!那就运用这些好方法,学习这首诗吧。6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教师提醒注意“乞”的音变。师:同学们“乞巧”两个字都读三声,在两个三声连起来读的时候,第一个三声的字要读成二声。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贵在简洁明了,激发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示题之初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为了使学生有一定的方法可依,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二、理解诗题,简介诗人1理解“乞巧”。(1)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乞”。(2)巩固组词:乞求、乞丐。(3)观察字形,指导书写。教师强调:“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不是横斜钩。书写两遍。(4)结合注释理解“乞巧”。(5)自由阅读课后“资料袋”,加深理解“乞巧”的古代民俗。2简介诗人。(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诗人,其他同学补充。(2)师:同学们,林杰是非常少见的少年奇才,他六岁就能赋诗,下笔成章。不过非常可惜的是他只在世十七年。(3)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盛世,去感受一下古代劳动人民乞巧的盛况吧!设计意图:诗题是诗“眼”,理解了题目就如同找到了开启理解诗意大门的金钥匙。解题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三、自主学习,感知大意1激发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师:同学们,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想象丰富,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学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丰富想象,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情感。2课件出示学习指南(一)。学习指南(一)(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2)自主完成学习卡片(一)。(3)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一)。(4)全班交流。学习卡片(一)(1)我的第一次朗读成绩:正确()流利()有节奏()读错哪个字:_(2)我的最后一次朗读成绩:正确()流利()有节奏()读错哪个字:_(3)我能区别形近字组词: (4)我能标出古诗的节奏和重音。3组长分发学习卡片,学生根据学习指南进行自主学习。4教师巡视,并说明学习卡片的用法: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取第一次朗读进行自评,组长进行最后一次朗读评价并做对比记录。5小组内交流学习卡片的内容,教师参与小组交流,进行课堂观察。6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汇报。(1)第一小组守擂:汇报朗读,提示同学们需要注意的字音。(2)其他小组攻擂:挑战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全班共同评价。从字音是否正确,声音是否洪亮,是否有节奏等几方面进行评价。(4)汇报生字学习情况。预设:生1:“宵”是“夜”的意思。组词:元宵、通宵、夜宵。“霄”是“云;天空”的意思。组词:云霄、九霄云外。生2:“功”和“巧”,我提醒同学们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生3:“度”组词:度日、高度。“渡”组词:渡河、横渡。第二个“渡”的意思与“水”有关。(5)观察字形,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书写。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7全班齐读古诗。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学习卡片的设计既体现了自主的学习方式,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品读古诗,进入诗境1过渡: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攻擂守擂的活动,已经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你们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好孩子。下面,请同学们进一步品读古诗,老师相信你们能感悟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你们愿意试一下吗?2出示学习指南(二)。学习指南(二)(1)进一步品读古诗,小组共同完成学习卡片(二)。(2)全班围绕卡片内容进行交流。3请一名同学读一读学习指南内容。学习卡片(二)(1)读了古诗的第一句,你了解到什么?_(2)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老百姓都在干什么呢?_(3)诗中哪一句是描写这种热闹的场面的?_(4)透过“望、尽、几万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_4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卡片(二)。5教师组间巡视,参与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引领,做好课堂观察。6全班交流汇报。预设:生1:通过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我知道了在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人们都抬头看着浩瀚无际的夜空,想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生2:我听奶奶说过,在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会听到牛郎织女说的悄悄话。生3:老百姓们都在地上望着月亮,对月乞巧,特别是小姑娘,她们用五彩线对月穿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生4:我觉得诗中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体现了这个热闹的场面,“家家”说明每家每户都在乞巧呢!我仿佛看到每家的少女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有的在家门口穿红丝,有的在小院里穿红丝,还有的在河边穿红丝。(教师随机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对月穿针的场景。)生5:“尽、几万条”是说乞巧的人多嘛。生6:我觉得是说用了好多好多的红丝线,人们都想得巧,穿了一次没穿上,就一直穿,直到穿上为止。7师: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所以“乞巧”的习俗得以流传下来。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再现当时的盛况,来表达人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吗?(1)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家家、望、几万条”等词语。(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要注意节奏并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画面。课件出示: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3)学生配乐轻声练读,继续想象画面,进入当时的情景。(4)比赛读,师生共同评价。注意从语调、语速、重音、感情几方面来评价。(5)引背古诗。8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七夕的夜空下,人们远望浩瀚的银河,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对月乞巧的热闹场面。请同学们齐背这首诗。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以学习卡片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理解古诗、展开想象、动情诵读。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五、鼓励搜集,拓展阅读1鼓励搜集:我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太多的古诗和民间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2小结:老师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搜集和阅读古诗,是对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延伸。因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第二课时一、调动兴趣,引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嫦娥)关于嫦娥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呢!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2学生结合课前的搜集讲故事,其他同学补充。3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神话故事的世界,去聆听嫦娥那幽怨的倾诉。4师板书课题:嫦娥。(齐读诗题)问: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的?设计意图:以画面及煽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去展开想象,这是古诗词教学特别应追求的境界。二、初读古诗,走近作者1简介诗人。(1)出示李商隐图。师:对于李商隐,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指名读。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一生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至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伤感忧郁的性格。他的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2初读正音。(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完成学习卡片(一)。(2)小组长带领组员用学习卡片进行组内交流。学习卡片(一)我认识的字:_我提醒同学注意的字音、字形:_我理解的字和词:_我的疑问:_(注:学生可以自学后,再与同桌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学习卡片内容,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3.全班汇报。预设:生1: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屏”是多音字。本课读pn,组词:屏风、画屏。另一个读音是bn,组词:屏除、屏息。生2:我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晓”的字形,这个字我总是写错,总给右上部分加一个点。我希望同学们能写正确,我请同学们跟我写一下;“应”也是多音字,一个读yn,另一个读yn。生3:我通过查词典理解了“云母、屏风”的意思。我来给同学们读一下。4指导书写。(1)结合学生汇报的字音和字形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范写,学生跟写。(2)展示书写,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引导从间架结构、美观程度等方面去评价。设计意图:“诗”是诗人心情的写照,只有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表现的思绪、情感。同时,扫清字词障碍也便于学生学习古诗。三、品读诗歌,感受心情1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说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下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希望你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交流的氛围最好。2出示自学指南。自学指南(1)组长检测每个成员的朗读情况。达标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富有节奏感。(2)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卡片,并展开交流。(3)小组成员在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4)全班围绕学习卡片的内容展示自主学习。3.小组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进行课堂观察。4小组完成学习卡片(二)。学习卡片(二)(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_(2)对比读“烛影深、晓星沉”你体会到了什么?_(3)对比读“烛影深、晓星沉、夜夜心”你体会到了什么?_5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做简要地汇报交流。(1)指名由一个小组汇报。预设:组员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云母屏风、烛影、银河、星星这些景物。组员2:我从“烛影深、晓星沉”体会到了夜很深,点着蜡烛,“晓”指“破晓、拂晓”,是说天快亮了,主人公应该是从天黑看着星星到天亮的吧?组员3:在读了“烛影深、晓星沉、夜夜心”之后,我体会到了在这漫漫长夜,主人公一个人很孤独。正因为这样的孤独寂寞,所以作者猜测嫦娥会后悔。组长:我们小组还知道了前两句是描写景物的,后两句是抒发感情的,我用朗读来展示我们组的理解。(2)其他小组补充汇报。6师:嫦娥偷吃灵药,飞天成仙,从此与最爱的人仙凡两界,再也看不到熟悉的笑脸,再也听不到关心的话语。每天晚上,只有她一个人坐在月宫中。假设你现在就是嫦娥,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心情吗?(1)学生练读、师生合作读、赛读。(2)引导想象: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而嫦娥却;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而嫦娥却(3)展示朗读。7师:在这样的漫漫长夜,不是只有主人公一人伤心寂寞,还有诗人李商隐也在慨叹自己的境遇,他此时的心情似乎只有深居广寒宫的嫦娥能读懂,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假设你现在就是李商隐,你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心情吗?(3)带着内心感受,再读诗文。8配乐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创设小组、班级两次对话情境,便于学生在读诗、解诗、诵诗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进行学习。四、想象补白,拓展阅读1师:面对一夜无眠的主人公,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2师:孤独的时候,思念的时刻总让人不禁抬头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写下了许多借明月抒情怀的诗。(1)课件出示:静夜思。(2)师生配乐同吟诵,感受经典的魅力。3鼓励课后搜集民间故事。设计意图:“言已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由古诗展开联想。与作者,与诗歌的主人公对话,能更好地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在学习古诗内容时,教师紧扣“望、尽、几万条”这几个字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理解,体悟情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教师通过“朗读再现盛况,配乐朗读想象画面”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达到熟读理解,熟读成诵。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