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抄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课为2课时。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背诵全文。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4.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5.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意思,品味文中隽永的语句。2.质疑法。通过质疑,学生解决字词的梳理,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背诵全文。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4.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第课时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4.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难点】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导入资料助读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词汇初读感知导入:设计意图由古代文人的热爱山水引出本文课题,直接点明题目和文章内容,为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奠定基础。 古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描写山水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文章,是作者游览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师生共同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更好地顺读课文、理解文意做好铺垫。【先由学生在组内交流搜集的作者和背景等相关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加以补充。】1.作者信息。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且有才华。所作诗文,清拔而有古气,颇为时人所赞赏,亦深得梁武帝萧衍的喜欢,遂延入朝。虽然吴均的诗文华美,风靡当世,但其为人耿直,又私下撰写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二、指导朗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范读正读比读指读齐读”等,帮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读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利用工具书或资料注音】缥碧(pio)急湍(tun)轩邈(mio)泠泠作响(lng)嘤嘤成韵(yng)鸢(yun)飞戾(l)天窥谷忘反(ku)横柯上蔽(k)经纶(ln)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停顿。提示:(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技巧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4.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三、疏通文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让学生逐步理顺文意,找到疑难语句,培养学生自读自学以及组内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1.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独立完成。】2.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3.同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4.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5.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的颜色。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互相轩邈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鸢飞戾天者那些像鸢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6.教师补充注释。【课件出示,生适当整理笔记。】(1)独绝:独一无二。(2)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友好,友爱。韵:和谐的声音。(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四、积累词汇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组内合作完成等步骤,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点的词语,加深对文言词汇的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脑梳理的能力。 【教师课件分别出示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由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争取每名同学都能当堂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然后课后留出时间及时整理笔记,以便巩固掌握。】1.重点词语的解释。【教师出示课件,点拨释疑。】【词】第一段:(1)风烟:指烟雾。(2)共色:一样的颜色。(3)俱:都。(4)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5)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6)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段:(1)缥碧:青白色。(2)急湍:急流的水。(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第三段:(1)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2)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3)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4)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5)相鸣:互相和鸣。(6)戾天:到天上。戾,至。(7)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8)经纶:筹划。(9)忘反:流连忘返。“反”通“返”。(10)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13)见:显现,显露。2.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一词多义。(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2)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3)无直视无碍猿则百叫无绝(4)百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5)直直视无碍争高直指4.古今异义。(1)任意东西古义:今义:(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今义:(3)鸢飞戾天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2)猛浪若奔(3)望峰息心【学生合作完成后,课件出示答案。】答案2.(1)“转”通“啭”,鸟叫声。(2)“反”通“返”,返回。3.(1)绝美,绝妙/断,停(2)向上/在上边(3)没有/不(4)确数,十的倍数/概数,表示多(5)直接/笔直4.(1)方向词,向东或者向西。/指物品。(2)穷尽/贫穷。(3)至/罪恶。5.(1)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2)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使动用法,使平息五、初读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本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大意,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对比的能力。再读课文,梳理出每段的内容,理顺作者的写作脉络。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点拨:通过理顺文意后,明确了每一段的内容,主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作者写景都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组内讨论后,班内展示。】明确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制作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1.整理重点文言词汇,做好识记。2.初背课文,抓住背诵的规律。与朱元思书吴均读译累感第课时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4.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重点】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3.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2.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诊断导入理清结构探究主旨悉心体味背诵全文诊断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也引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知识,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重点做好铺垫。【诊断】1.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下列句子。【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明确(1)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2)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3)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4)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5)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6)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昏暗。2.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明确(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一段山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标明段落序号,理清文章的结构。请把结构提纲写在下面。明确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二段),再写奇山(三段)。【导入】在上一堂课中,我们理顺了文意,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知道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是怎样用他的“吴均体”来给我们呈现这些“奇山异水”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层层揭开这一神秘面纱。一、理清结构,把握要点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总体上概括文本内容,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梳理文本的良好阅读习惯。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第三段再写“奇山”部分。2.课文分写异水、奇山,抓住了“异水”的什么特点,又从哪些角度分写了“奇山”的特点?【提示:“水”部分找出相应关键词语概括;“山”部分从“观感”角度进行辨析。】明确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视觉“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感觉二、再读课文,探究主旨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层层引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每一部分的文意,逐步明确本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详细描述的,培养学生“寻读课文”和“归纳阅读”的能力。(一)教师解说。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二)第二、三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写山之奇、水之异。【在问题引领下,快速找到相应语句,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山水”的特点上起着怎样的作用。然后教师予以点拨。】1.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2.先读“异水”部分。(1)作者是怎样写“异水”的,写了哪几方面?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于”字在这里省略了。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夸张和比喻。(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小结:“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几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3.再读“奇山”部分。(1)作者是怎样写“奇山”的? 【点拨: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化静为动。(2)“泉水无绝”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点拨: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的水声,有嘤嘤成韵的鸟鸣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叫,有百叫无绝的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小结: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的,是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萧萧、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应怎样理解?【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几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5)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几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小结: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三、悉心体味,发现文“美”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寄托点和语言的优美之处,培养学生联想阅读和发现阅读的能力。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提示:吴均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虽然后来朝廷也曾授予他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几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明确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2.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明确抓住特征、有层次描写景物和从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来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这篇游记散文主要特色。【生自由例举语句,教师予以点拨肯定。】四、把握特点,背诵全文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教师帮学生梳理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围绕写作特点进行背诵,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就会有所依傍。此环节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当堂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以课件形式告知学生本文写作特点的框架,然后由组内组织讨论每一条写作特点对应的文章语言,然后加以印证。】1.写作特点。(1)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 学生印证: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照应上文总括的“异水”,第三段照应上文的“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文章第二段先写水,先写水底“游鱼细石”,然后写水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接着第三段写山,由低到高,再写山间景物。整体景物由下到上、自然按视觉的移动来写景物,有条不紊。(2)景特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学生印证: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 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3)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感情。 学生印证: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三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4)文章语言:语言简约清新,内涵丰富。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 学生印证: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2.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当堂背诵,比赛谁背诵得快、准。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奇山异水(总)(分)异水清:千丈见底急:急湍猛浪奇山形:竞上轩邈声:泉鸟蝉猿色:光影交错链接一:关于“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作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辞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的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链接二:与朱元思书美点分析 吴均的与朱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730-2-6:2025 FR Automatic electrical controls - Part 2-6: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automatic electrical pressure sensing controls including mechanical requirements
- JJF(石化)061-2023碱性氮测定仪校准规范
- (2025春新版本)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
- 2025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重庆火锅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新高考方案课件
- 新解读《GB-T 18185-2014水文仪器可靠性技术要求》
- 暑假复习:静电场及其应用 -2025人教版新高二物理暑假专项提升
- 重庆天然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世界气候与中国气候-2023年中考地理非选择题突破(原卷版)
- 2025年华电浙江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旅游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5年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试卷及答案
-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附件五:词汇表
- 2024年小学六年级上册体育教案全册
- 宣传片拍摄保密协议(2024版)
- SL+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 离婚协议书与离婚协议书
- 小提琴培训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词性转换1-14单元
- 天耀中华合唱简谱大剧院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