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复习20140610.doc_第1页
古诗词鉴赏复习20140610.doc_第2页
古诗词鉴赏复习20140610.doc_第3页
古诗词鉴赏复习20140610.doc_第4页
古诗词鉴赏复习201406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复习 制卷:季颖芬 审核:作为一个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围绕诗后的三个习题,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类诗歌的鉴赏特点。第一题是品味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第二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第三题则从整首诗的表现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以上第一、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解。第一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第二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第三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其他一些特点。前一问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这些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于我们去把握这一类诗词的内涵。第二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过梦境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2诗中第二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是哪一字?谐什么音?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结合提问,我们也能从本诗中了解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如,第一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第二题中谐音使用,无不是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其中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这就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上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我们鉴赏古诗词的启示,所以,我们确实只有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我们打下一个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从内容看可分为叙事诗(杜甫石壕吏)、写景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哲理诗(朱熹观书有感)、抒情诗等。其中重点是抒情诗。抒情诗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一般以间接抒情为主。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类。可分别找一些典型的诗词做整理、分析、小结。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课文中又以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为主,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作整理,并通过比较阅读,彰显其特点,以加深理解,积累一些鉴赏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归类整理,如:映衬(正衬、反衬),象征,用典,谐音,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对偶,对比等,把技法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复习,有助于对某种技法的深入了解,并形成鉴赏能力。 还有一些课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内容,这些知识的积累,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后庭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风骚”:指“国风”“离骚”,或文人写作,或有文学成就的人;“岱宗”:泰山;“婵娟”:月亮;“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辕门”:军营大门;“寻”:古代长度单位;“管弦”:乐器;“沙场”:战场;“征铎”:出征车马所挂的铃;“驿”:古代中途休息的地方;“阕”:宫门前的望楼;“云汉”:天空;“干戈”:战争;“鸿雁”:思乡,或信使;“角”: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蓬草,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俘虏等。 古文化还包括诸如,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诗词鉴赏方面的理论。如,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理解意境就是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的一些画面。还可以补充一些粗浅的诗词格律等知识。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有所不同。 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下面附十首古诗词鉴赏题供参考。 (一) 【导读】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山西汾阳人。少年知名。曾先后因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被贬岭南和钦州。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 诗人作内宸供奉时,倾附张易之,被贬岭南瘴疠之地。流贬生活自不堪言。在远离故土数年后,突然能够返乡,实令作者大喜过望。这首诗把诗人被放归乡的复杂心情表现得细致、真切。 【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练习】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二) 【导读】 沈如筠,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横阳主簿。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 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多少深情,多少愁思,终于有了去处,因为明月可以跨越时空,让相思的人们千里与共。 【原文】 闺 怨 唐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练习】 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三) 【导读】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有孟浩然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杜晃(杜十四)此去江南,是落魄的,所以,作者以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殷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练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四) 【导读】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全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但本诗题除夜作,却处处从反面扣题,营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末两句能将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巧妙地表现出来。 【原文】 除 夜 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练习】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五) 【导读】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为校书郎,后授汜水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写军队在大漠风沙蔽日的恶劣条件下,主动出击,战事大捷喜人的场景,读来令人振奋。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洮河,水名,在甘肃。 土谷浑,敌军首领。 【练习】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六) 【导读】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自号守素先生。大顺进士,仕至礼部员外郎。集六卷,今存诗六首, 虽不多,但颇有名。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末句“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写得十分幽默生动。 【原文】 雨 晴 唐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练习】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七) 【导读】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仁宗景时进士。工诗文,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有苏学士文集 夏意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有幽深宁谧之感。 【原文】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练习】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八) 【导读】 刘攽(10231089),字贡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精于史学,晚年曾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颇有诗情,风格较为平易。 这是一首夏日雨后即景诗。诗人午梦方醒,一阵南风吹开门窗,桌上的书悉悉作响,他把这些景象写入小诗,令人感到情趣盎然。 【原文】 新晴 宋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练习】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九) 【导读】 苏轼(10371101)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面对东栏一株如雪的梨花,作者满心惆怅。这是一首因观赏梨花而生春光易逝,生命短促,人生如寄感慨的诗篇。 【原文】 东栏梨花 宋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练习】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 【导读】 道潜(10431106),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本名昙潜,苏轼更名为道潜。俗姓何,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浮溪村人,自幼出家,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 此诗写秋江晚景,由近及远,由明丽而昏沉,尽显夜的渐至。第三句暮色苍茫之中,不 知何处传来轻橹数声,以显境界的静谧悠远。结句一问,更以想象之辞补白前意,空灵渺茫,意味无穷。 【原文】 秋江 宋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注释】酒旗:古人酒店外挂的小旗,青白布制成,以招徕生意。 【练习】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一)(1)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二)(1)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三)(1)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2)“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四)(1)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五)(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六)(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七)(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