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doc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doc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doc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doc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试卷(II )卷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宽恕(sh) 丫杈(ch) 慷慨大方(ki) 怏怏不乐(yng)B . 猝然(c) 酝酿(ning) 怡然自得(y) 俶尔远逝(ch)C . 隐晦(hu) 贪婪(ln) 骇人听闻(h) 浑浑噩噩()D . 恣睢(z) 逞辩(chn) 鲜为人知(xin) 万恶不赦(sh)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隐秘 慷慨 拌脚石 漠不关心B . 训诫 笼罩 绿茵场 精益求精C . 突兀 喧腾 黄粱梦 沾轻怕重D . 帐篷 遗撼 薰衣草 刨根问底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消防宣传员为“宅”在家里的大爷大妈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材料。B . 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C . 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D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二、 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56分)4. (6分)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翻山的_。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 (2)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山路的特点、山势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4)“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巢一心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啁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这些城市的流浪者睡着了,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有时清冷的月光累了,也会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起安睡。雀儿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那个小巢很暖,很暖(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2)文章前面部分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但第段末句“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 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开始,叙述的人称却变为了“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这句话上下句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末“那个小巢很暖,很暖”这句话中“暖”的内涵。 6.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草木槐花汪曾祺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1)阅读全文,根据原文内容补充以下框架图。 现实他的“家”只是一个_,他们“每年都要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收入也总落不下多少,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夫妻两个还一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南方人,地域、语言、年龄差异都很大。浪漫他性格安静平和,她性格_、不多虑。他们拥有着别样的浪漫女人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_;两人差异悬殊,却恩爱有加,相互体贴;她还爱屋及乌,为他大儿子的儿子买衣服、鞋、饼干、冰糖葫芦,纯粹地对孩子好。我的发现即使面临奔波、辛劳的现实,他们依旧活得_,有一种别样的浪漫。(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写出了蜜蜂多而忙碌,也是养蜂人忙碌生活的写照。B . “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C . “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表达出养蜂人妻子的高兴和满足,又因年纪轻轻被称作“奶奶”有点羞涩和别扭。D . 荆条花是“不起眼的东西”,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所写的养蜂人夫妇也是一种平凡的、不起眼的人物。(3)试分析文章最后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散文背后站着一个作家。结合本文内容和下列材料,试对作者的写作特点作简要评析。 材料一:人间草木部分目录昆明的雨夏天冬天葡萄月令北京人的遛鸟草巷口故乡的元宵豆腐寻常茶话昆明菜材料二:据作家苏北回忆,汪曾祺去世时,他的家人为每位来送行的人发了一份汪先生的手稿复印件,那篇手稿的题目就叫活着真好呀!7. (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开船,在桥石上一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_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_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文中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点 磕 夹 飞B . 点 敲 混 飞C . 磕 点 混 箭D . 点 敲 夹 箭(2)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看戏途中B . 渔火点点C . 月夜行船D . 水乡夜景(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B .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C .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D .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4)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B . 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C . 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D . 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8. (6分)默写填空。 (1)_,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二) (2)八方各异气,_。(曹植梁甫行) (3)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4)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 (7)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9. (1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尊君在不_相委而去_入门不顾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 .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C . 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及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D . “尊君”和“家君”,前者是敬词,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 (1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二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或王命急宣 或:_良多趣味 良: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 . 虽乘奔御风 虽人有百口C . 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 不以疾也 物以群分(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5)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11. (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B . 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C .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D . 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一诗中提到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作者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B . 两首诗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C .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D .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六、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12. (12分)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 , 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用“”隔开导语和主体,然后用“”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2)这则消息先写西路军,后写中东路的原因是( ) A . 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的。B . 西路军先于东路发起渡江。C . 西路军人员最少。D . 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