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doc_第1页
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doc_第2页
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doc_第3页
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doc_第4页
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 篇一:体质与养生保健论文 体质与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09046201 体质是健康的基石人的体质决定抗病力抗病力是发病与否的主导因素内因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呵护体质体质(抗病力)是“养”和“练”出来的调养体质是预防和战胜疾病的根本体质不同养生保健的方法不同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体质类型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养生保健所以辨明体质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阴阳的概念 体质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和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分析体质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必须先明白阴阳的概念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阴阳是概括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或事物的属性的概念具体地说凡是热的、动的、明亮的、上升的等如太阳、白天、火、男、发烧等都属于阳凡是寒的、静的、黑暗的、下降的、黑暗的等如月亮、黑夜、水、女、怕冷等都属于阴 体质与阴阳 人的体质是千差万别的但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分析总的可以把人的体质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阳性体质的人即火性人阳气盛而阴气衰表现为面红心烦失眠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小便黄大便干等;阴性体质人即寒性人阳气衰而阴气盛表现为面色不红倦怠多眠口淡不渴声低气弱小便白大便稀 篇二:不同体质养生之道论文 浅谈不同体质的养生之道 【基金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系统整理研究项目编号:07002 【中国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06030801 “养生”源于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养生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调畅情志、调节饮食、谨慎起居劳逸结合等方法来达到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目的人的身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人的体质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体质的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阴阳平和质乃理想之体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根据中医学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介绍几种不同体质的养生之道 阴虚型体质养生之道:此类人群系体内阴液亏虚所致有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盗汗手足心热、失眠、便干、尿黄、脉细数、舌红少苔此体质之人一般脾气较为急躁故应调节精神情志正如内经中所言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凡事看淡一些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四时调摄:夏季天气炎热易耗液伤津故此体质应注意避暑同时饮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如葱、姜、蒜、辣椒等多饮水多食含水丰富的蔬菜水果如梨、青菜、蜂蜜等夏季的性生活不可太过避免伤精尚可适当口服一些滋阴类药物如麦冬玉竹百合六味地黄丸等;秋、冬季燥邪、寒 篇三:关于保健养生论文 陈文靖关于保健养生481106建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所谓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人们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人们想要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来享受这个社会的美好于是人们开始关注保健养生了 养生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体质是健康的基石人的体质决定抗病力抗病力是发病与否的主导因素内因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呵护体质体质(抗病力)是“养”和“练”出来的调养体质是预防和战胜疾病的根本体质不同养生保健的方法不同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体质类型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养生保健所以辨明体质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为此我们想要保健的话就必须先拥有良好的体质锻炼时必不可缺少的部分缺少了运动我们的生命会失去朝气自古以来都是“生命在于运动”是永远的真理我们学校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运动拥有会让很多体育器材和宽敞的运动场开设早操和晚跑的项目体育课上开设太极拳武术拳操练功十八法等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加强体质锻炼这也是保健养生的一种 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告诫人们要以正气为本重在预防持之以恒地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更有关于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和理论的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2这也就是说养生应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恰当运用养生方法合理的饮食起居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首先任何学说均是在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建立的其养生方法和理论也同样如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其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首先阐明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可以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础首先必须明白阴阳五行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两个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对地球万物宏观的表述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如果饮食起居不当则气血生化失源人体正气受损而阴阳五行学说则是与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宏观相对的微观因为地球万物均要随地球一同自转和公转在这种旋转运动中地球上的气候不断在变化致使地球万物也因此变化而形成各自独立的阴阳五行属性其次我们要了解各种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气、七情、饮食起居不当、外伤等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内伤和不内外因而这其中饮食起居又是最基础的致病原因和其他致病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饮食不当则会引起正气虚弱六淫疠气等致病因素乘机侵入人体而引起各种疾病而饮食起居不当也会引起各种疾病 因为我们保健养生也必须要注重饮食起居的问题当代许多年轻人在这个竞争如此强大的社会里生存甚至不分日夜的奋斗饮食也只是草草了事这对我们的身体是一种伤害 所以注重饮食起居对保健养生也是不可忽视的 饮食对养生保健的作用饮食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但它并不只是指吃饱肚子而已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饮食除了要有吃饱饭的经济基础外还指如何吃的好吃的健康即食补中医学本身就有“医食同源”的认识食物虽然不是药物但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看食物和药物有许多相同的作用中医有许多偏方均是以食物为药来治病的效果还相当好这是对医食同源最好的证明在中医上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故四季均可食甘以利脾脏另外就是五行中五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由阴阳五行学说五色分主可知青入肝红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由此食物颜色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也就不说自明了中医学养生最注重养肾但一般不主张吃药去补肾而主张食补有谓“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对五色的作用民间还有许多偏方和简单易行的方法 现今人们往往忽略了起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正作忙就更无暇顾及等到得了大病真是后悔莫及根掘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同样与四季变化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保命全形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同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此谓闭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同光使志若伏若匿这提示我们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做到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这里的早是指早上57点晚指晚上1112点以前随太阳起指冬季早上7点左右起居的时间性是与气有关系的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外出散步或做些轻微的运动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现今许多人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证起居不当不但对先天之本肾有极大的影响对肝也同样有影响中医学有肝肾同源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不注意保护肝肾是引起很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如糖尿病就是肝肾同时虚弱造成的许多人工作时没有节律该休息时不休息使肝火上亢轻者造成上火如口腔溃疡疲劳作战这样首先对肾有损害其次会口舌生疮鼻脸牙龈肿胀等等长此下去就会造成肝虚就中医学而言糖尿病是肝肾两虚造成的现今中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笔者认为这与不懂或不知道中医学的养生方法有很大关系正当的起居应该按照中医学的起居时间如在中午再能有2030min午睡那是再好也不过了当然起居的内容还有如卧具软硬的要求床的朝向远离潮湿的居室等等但起居的时间则是最重要的不能忽视以中医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解释了饮食起居在现代人们养生保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