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_第1页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_第2页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_第3页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_第4页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隐喻翻译 王王 璐璐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州江苏常州 213164 摘摘 要要 传统的隐喻研究局限在修辞学领域 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随着 隐喻研究的深入 隐喻已经不仅仅简单地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 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和认识周围世界 并反映了人脑反映世 界的方式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喻体 如何体现喻意 奈达的 功能对 等 翻译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圣经翻译中 也可以有效地指导隐喻的翻译 功能 对等 包含 3 方面内容 分别为 对等 自然 和 最贴切 文章在 功能 对等 这 3 方面内容的指导下总结出处理喻体的 3 种方法 即保留喻体 改变喻体 和舍弃喻体 以保证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最大程度地 一致 关键词关键词 隐喻隐喻 翻译翻译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2095 042X 2011 03 0101 04 对于隐喻的研究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 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 这种修辞格是将要说明的事物比喻成 另一种具有鲜明相似性的事物 认知观隐喻研究全面开始的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 1980 年出版的 我们赖以 生存的隐喻 一书 此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 喻的本质进行了阐发 提出了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的观点 认为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们理解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 是人类的一种 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莱考夫等人认为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 活中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 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1 3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 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1 5 无论隐喻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 或是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或是看作一种认 知方式 从结构上看 隐喻由本体 喻体和喻底 3 部分组成 虽然隐喻是将本体与 喻体合二为一 但是隐喻 喻体 的本质仍然在辐射本体 2 所以 在翻译时 原则仍 旧是 立足喻体 把握喻底 即隐喻翻译的重点和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喻体和如 何体现喻底 尽管喻底已经隐去 但是在译文中也应适度出现喻底 至少它所表达 的语义涵义不能缺失 一 奈达的一 奈达的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翻译理论 在 1964 年出版的 翻译科学探索 一书中 奈达第一次提出 动态对等 这 一概念 5 年后奈达对 动态对等 做出明确定义 在一本名为 翻译理论与 实践 的书中 他提出在 动态对等 的翻译过程中 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理解和领 会的方式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和反应的方式相同 至此 动态对等 翻 译理论最终确立 所谓 动态对等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 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 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 译者注重的是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 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 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3 19 根据奈达的定义 动态对 等翻译并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 自由翻译 或者 活译 因为动态对等翻 译严格要求译文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 然而 自由翻译 或 活译 没有此种要求 自由翻译往往是读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 3 19 因 此一种定义动态对等的方式是把它定义为 原语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对等 4 1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 3 方面的内容 1 对等 是针对原语信息来说的 意指译文 中的信息应最大限度地与原语中的信息相对等 2 自然 是针对译入语来说 的 3 最接近 是以高度的相似性为基础将上述两点相综合 由于术语 dynamic 动态 通常被一些人误认为仅仅指某种富有感染力的 东西 因此如果译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它一定是动态对等的范例 为了消除 这种误解并进一步强调 功能 的概念 奈达随后在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一书中 不再采用 动态对等 这一说法 而以 功能对等 取而代之 从而使其 含义更清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动态对等 和 功能对等 两个术语并无本 质的差异 只是奈达在不同时期对其观点的不同称呼而已 二 隐喻翻译中处理喻体的方法二 隐喻翻译中处理喻体的方法 为了实现奈达的 功能对等 的翻译理念 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读 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本文将从 3 个角度来探讨隐喻翻 译中如何处理喻体 在这 3 方面的阐述中真实地运用和体现 功能对等 的 3 个基本要素内容 即 对等 自然 和 最接近 一一 保留喻体保留喻体 在译文中重现原隐喻中的形象在译文中重现原隐喻中的形象 喻体喻体 奈达 功能对等 理论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 对等 即译文中的信息应 最大限度地与原语中的信息对等 因此当原语与译入语在某一隐喻意义方面的冲 突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 我们在隐喻翻译中应尽量保留并重现原隐喻的喻体 这 种方法的益处在于能够保留原喻体的形象特征和文化特色 并且可以使原语文化 自然地进入到译入语文化中 并被译入语国家的人们所接受 进而丰富译入语的表 达能力 虽然有时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原文隐喻中的喻体 但是久而久之 原隐喻中 的信息进入译入语 并成为译入语的一部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例如 to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纪录 cold war 冷战等 不仅许多外来语进入汉语 许多汉语表达 法也进入了英语 比如 丢脸 lose face 削足适履 cut the feetto fit the shoes 等等 在 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时常惊讶地发现两种语言在许多隐喻的表达方法方面惊人 地相似 在这些隐喻表达中 不仅隐喻的喻体 喻底相同 甚至连起源也相同 如 Marriage with peace is this world s paradise with strife this life s purgatory 和睦的婚姻 是这个世界的乐园 对抗的婚姻 是这个人生的炼狱 但是这种翻译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错误 比如一些原隐喻中的喻体在译 入语当中刚好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但是这些词语与原隐喻的喻体在内涵 意义上截然不同或者不相关 这种情况下不能为了追求 对等 而把喻体直接从 原语翻译到译入语中去 否则会出现失误 比如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不是 有 其他的鱼要煎 而是 还有别的事要做 to have a bee in one s bonnet 不是 帽 子里有一只蜜蜂 而是 头脑中总是不断地想着一件事 等等 在译文中重现原隐喻的喻体这一方法是隐喻翻译时的首选方法 但是有时在 译文中仅仅重现原喻体是不够的 因为有时隐喻的字面翻译不能够体现隐喻的 内涵意义 当隐喻译文的字面信息不能或不完全能体现隐喻的喻底和内涵意义 时 或当原喻体对于译文读者来说不太熟悉或不易理解时 则需要在重现原喻体的 同时在译文中加一定的补充 这个补充可以是隐喻的喻底 也可以是注释或解释 这种重现原喻体并加补充的方法不仅符合了奈达 功能对等 理论中 对等 的要求 并且使译文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译文 从而尽量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达到一致 如 班门弄斧 To show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 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二二 改变喻体改变喻体 用译入语中与原喻体隐喻意义用译入语中与原喻体隐喻意义 相同的对等语去翻译原喻体奈达 功能对等 理论的第二个方面内容是 自然 这是针对于译入语来说的 动态对等 实现的前提是找到原文的 最接近的自然对等 力图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动态对等 是以译入语读者为导向的 这包括以译入 语为导向和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 也就是说奈达认为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习惯并 且适应译入语文化 隐喻是以类比联想为心理基础的推导模式 要求交流双方对 同一具体事物能联想起同样的物质特征和感情体验 这恰恰就是隐喻翻译的焦点 和困难所在 由于人们相同的体验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会把某种抽象 的特征同某一具体的事物相联系 因此两种语言中便产生了隐喻这一用法 但是 有时人们也会由于历史 地域 生活环境 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思维 上的差异即具有同一特征的不是同一事物 同一事物却具有不同特征 这种情况 下 如果译文中仍旧重现原喻体的话 原喻体在译入语语境中就可能使译文读者产 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从而产生有悖于原来推导过程中得出的特征 为了实现 功 能对等 中 自然 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在译入语中寻找一个与原喻体 表现相同特征的事物 以便译文中的喻体符合译入语习惯和文化的要求 这样做 的目的在于唤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的的心理体验 即起到相同喻体的作用 这时用与原喻体表现相同特征的词语去翻译原喻体就成为必须 5 隐喻中的喻体通常承载浓厚的民族背景和特征 有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采 取不同的方法去表达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意思 在隐喻中体现为 采用不同的喻体 去表达相同的意思 一种半对应隐喻 semi corresponding metaphors 刚好阐明了 这个现象 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 在半对应隐喻中 英语中的某些隐喻和汉语中的 某些隐喻表达相同的意思 却使用了不同的喻体 例如 to laugh off one s head 笑掉牙齿 to 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 挂羊头卖狗肉等 在此类隐喻的翻译过程 中 如仍旧重现原文喻体会使译文读者不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 因 此必须适当地改变喻体 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如 There were no more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when I opened up an abdomen or a chest 6 But the die was cast he could not go back 若上述两个例子分别被译成 当我切开病人的腹部或胸腔时 我的胃里不再 有蝴蝶了 和 骰子已经掷了 他回不来了 那么译文与真正的句意可谓失之千 里了 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喻体内涵意义相同的对等语 并用这 个对等语去替换原隐喻中的喻体 也就是改变原隐喻的喻体形象 因此上述两个 句子应该分别被译为 当我切开病人的腹部或胸腔时 我不再感到忐忑不安了 但 事已决定 不容反悔 三三 舍弃喻体舍弃喻体 在译文中舍弃原隐喻喻体在译文中舍弃原隐喻喻体 直接译出喻底直接译出喻底 奈达 功能对等 理论的第三个方面内容是 最接近 它是指以高度的相 似性为基础将 对等 和 自然 相综合 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距离和差异 由于人类的文化 语言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诸如生态环境 社会习俗 物质文 化 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诸多障碍 这多方面的差异必然在语言 中有所反映 比如文化的缺项造成语言词汇的缺项 7 47 在翻译过程中 若在译 入语中不能重现原喻体 此外也无法找到与原喻体在隐喻意义和内涵意义上相对 应的对等语 只能舍弃原隐喻中的喻体形象 只要在译文中重现原隐喻的喻底含义 就足够了 这样做既可以在译文中 对等 地传递原隐喻的喻底含义 使得译文 中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与原语中的信息 对等 又可以使译文 自然 地符合译 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从而以 最接近 的方式重现原语信息 以便译文读者对 译文的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 的隐喻互译来讲 舍弃原喻体形象这一翻译方法使用的较少 因为英语和汉语两种 文化之间的相似点远远大于差异点 在隐喻翻译实践中 在上述翻译方法都不适 用的情况下才可使用这一方法 如 He stood a chinaman s chance of winning the election 此句中 chinaman s chance 若译成 中国人的机会 会令人很费解 从字 面上理解与本意大相径庭 此隐喻源于 19 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白人淘 金过后剩余的残渣才能轮到当地华人 所以华人发财的机会微乎其微 甚至没有 若用舍弃原喻体的方法来翻译此句译文应为 他几乎没有机会赢得选举 笔者 译 She attracted him at first sight and he made e laborate plans to court her but he doesn t even get to the first base the first base 是个棒球术语 汉语为 第一垒 didn t even get to the first base 的意思是 过早失败 或 在一开始就失败 中国人对 thefirst base 这个说法并不熟悉 因为棒球这项运动在中国并不流行 因此对于这个短语的翻 译只能采取舍弃喻体形象的方法 此句可翻译为 他一眼就看上了她 于是就盘 算着怎样去追求她 结果第一招就不灵 三 结语三 结语 以上结合奈达 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探讨了隐喻翻译的 3 种基本方法 即 一 保留喻体 二 改变喻体 三 舍弃喻体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能用到的翻译方 法有 4 种 分别为 一 在译文中重现喻体 二 在译文中重现喻体并加补充 三 用译入语中原喻体的对等语去翻译原喻体 四 舍弃原喻体直接译出喻底 在实 际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主要取决于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之间的文 化差异有多大 如果两种语言的文化十分相似 在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在隐喻意 义和内涵意义上相同并对应的用法 遵循奈达 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的第一方面 内容 对等 此类情况下选用第一种译法的机会比较多 当这种相同和对应不太 完全时 应采用第二种译法 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些 许差异 这种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词义冲突和词汇缺失上 8 针对 词义冲突即原语与译入语的对应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 根 据奈达 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的第二方面内容 自然 此类情况下可采取第三 种译法 针对词汇缺失即原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之对等 的词汇 遵循奈达 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的第三方面内容 最贴切 此类情况下 可采用第四种译法 在隐喻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在传达语义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 文化特色并灵活处理 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非对应或不完全对应 任何翻译 方法都可能造成一定的语义或形象或二者兼有的损失 必须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 补偿手段 参考文献 1 Lakoff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 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刘晓梅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 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2 51 3 马彦华 汉法翻译中的隐喻 J 法语学习 2008 1 4 刘利华 常规关系意识与英语隐喻翻译 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 4 47 5 杜志峰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 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10 2 84 86 6 董亚芬 大学英语精读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39 7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47 8 美 奈 达 翻译科学探索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1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etaphor from Perspective of Nida s Translation Theor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used to be confined to the rhetorical area by the conventional metaphor study in which metaphor was only regarded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s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 goes deeper and wider metaphor was not only considered as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rather a way that helps human being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surrounding world in addition it can show how human brain reacts to the world The ke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