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案范文_第1页
扬州慢教案范文_第2页
扬州慢教案范文_第3页
扬州慢教案范文_第4页
扬州慢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案范文 1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诵读慢词,抓住词眼,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2.掌握今昔对比、虚实结合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体会姜夔婉约词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1.抓词眼,分析景物特点,体味“黍离之悲”。 2.自主鉴赏好词好句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和分析简单诗词能力。 但是,学生在朗读,比较鉴赏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因此,本堂课争取能让学生通过讨论熟悉鉴赏和分析诗词的方法,在朗读和比较鉴赏上有所提高。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引入扬州风光秀丽,适宜人居。 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曾赞誉它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不过,扬州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有着久远的文化积淀。 从南朝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到唐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到南宋辛弃疾的“烽火扬州路”都显现出扬州披戴着的历史风尘。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畅游扬州城的历史记忆,采撷姜夔笔下那朵美丽的扬州慢。 请同学们先看看扬州慢这首词的篇章布局,这首词比我们学过的许多词作多了一些什么样的文字?明确词序。 1.齐读,简述词序包涵内容。 明确姜夔经过扬州的时间,扬州城的环境,姜夔自己的感受,创作的原因,别人的评价。 2.从词序中找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怀有的感情。 明确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作者怀着悲伤的心情,度曲写词,其词必然声声含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先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悲怆的胸怀。 3朗读全词。 1)齐声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二、问题探究1作者满怀悲怆,诉说着眼前看到,听到的扬州。 在作者眼前的扬州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请用词中的一个词概括。 这首词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眼前扬州城的特点(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2围绕这个词,作者描绘了现在扬州城的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芍桥边药破败荒凉。 23.小结概括现在扬州城的特点。 扬州城残破、荒凉、萧条、冷清。 4.纵览全词,找出能够反映扬州城以前面貌的词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 杜牧的词作作用(注为什么写到杜牧)5.小结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 繁华、兴盛、热闹运用手法今昔对比,以昔衬今。 讲评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杜牧出入青楼歌馆,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 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运用手法今昔对比,以昔衬今。 虚实结合6.造成扬州城今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讲评“自胡马窥江去后”“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 (1129)、绍兴四十年 (1160)、四十一年 (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 (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 (1161)那一回。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长年的战火让扬州萧条、破败,悲怆之情正与“黍离之悲?”相同,“黍离之悲”怎么理解呢。 我们看诗经黍离7.朗读概括,体会“黍离之悲”。 何谓“黍离之悲”?即国家沦亡的悲痛。 周王朝遭到外敌入侵,无奈迁都。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重新路过西周故都时,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叹周王室破灭,就写下黍离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现在我们对全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我们齐读这首词,请同学们注意语速、重音。 词人姜夔诗词书画音乐,无不精善,在这首词中,有许多描写精彩的语句。 请同学们分组找一找,品一品。 三、名句赏析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诵读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名句鉴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的手法。 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直抒胸臆。 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三句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宁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教师总结姜夔词特点极其工而极其变。 学生齐读,体会这种特点。 四、比较体会南宋诗人姜夔和辛弃疾在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提及扬州,两人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差异吗?1.比较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同写扬州,姜夔和辛弃疾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差异。 2.姜夔婉约词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别。 明确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