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邓稼先备课日期2.17授课日期该内容总课时2课时单元目标1. 学习传记类文章,学习伟大人物的崇高精神和美好品质。2. 学习精读的方法,揣摩品味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人物思想情感。课时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四、学前任务设计(信息传递)1 标注生字的字音。邓稼(ji)先 元勋(xn) 至死不懈(xi) 鞠(j)躬尽瘁(cu) 选聘(pn ) 无垠(yn) 2 口头释词。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3学生交流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的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1)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2)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5、 课上任务设计(互动内化)互动环节互动流程预设设计意图个性化修改深情导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把握特点,品味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手法布置作业第一课时1.深情导入。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支挽歌,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电话,并于1993年饱含深情地写下邓稼先一文。今天我们就在杨振宁教授的诉说中走近为我国核科技工作默默奉献近半个世纪的科学家邓稼先,感受他的人格魅力。1图像引趣。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像资料。播后导入: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的、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2.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会速度课文,提取关键语句。 (2)用简明的语言概况每个小标题下具体内容。 第一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标题: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标题: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标题: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第五标题: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第六标题: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3.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邓稼先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1、正音、抄词、解词2、结合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进一步熟读课文。第二课时1、这篇文章的形式非常奇特。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样式。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提问:跳读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吗?(全文六个部分紧密相连。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他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再从侧面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的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以恶劣环境来突出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书信、电报中的话总体评价邓稼先。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2、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自然段,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第六部分,这些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3、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辨:哪些语段是记叙,哪些语段是议论、抒情?析:记叙语段和议论、抒情语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有什么好处?悟: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 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4、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登场发言。(见导学案)老师总结: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的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5、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奇。提问: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6、思考: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1、讨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你学习?2、课外练笔:叙述你所知道的邓稼先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感情。图像导入,生动形象。摘读法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1)用文段的中心句;(2)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采用讨论法,每个学生先在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再通过讨论整合小组中每个人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当然也可保留个人意见,然后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就不同的看法,展开辩论,最后形成班级意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学生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过程,以文指导学生的写作。 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板书设计邓稼先 杨振宁 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 创设背景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总) 鞠躬尽瘁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 死而后已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 (分) 我不能走 默默奉献 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六课后学习任务(习练外化)见导学案“当堂巩固”。6、 教学设计反思可取之处:1. 课堂中,落实了对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思路的理解。2. 强化了对语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