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者张莉萍;【导师】王远新;【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学科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博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中央民族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7-04【关键词】性别; 亲属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 性别歧视;【英文关键词】gender; kin adress; social adress; sexism;【中文摘要】语言与性别问题已是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并证明了不同性别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进而阐述了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同样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不过,在我国语言学界,称谓语的性别研究基本上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称谓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不可分割。称谓语的变迁能够反映出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和不同的社会期望,称谓语的语义色彩能够体现出社会文化意识对两性的倾向性态度。同时,性别又对称谓语的产生和发展有制约作用。因此,称谓语的性别差异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旨在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称谓语性别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强调的“人和社会”的角度,审视性别差异在称谓语上的表现,探索语言性别研究的新领域,丰富该项研究的内容,同时进行方法上的探索,揭示称谓语体系中的性别特征以及两性使用称谓语的情况,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 .【英文摘要】The study of address gender is a virgin land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The gender languange research has been a hotspot, many scholars have made a plenty of studies to prove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languange and explain the cause of the differnce. Actually, as a part of vocabulary , address system also reflects the gender difference. Address system and gender are closed together. The transition of address could reflect the social culture how to influence both sexes, the adrress meaning hues could reflect.2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作者中文名】高海洋;【导师】曹志耘;【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学科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6【论文级别】博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北京语言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6-09-27【关键词】北京话; 社会分层; 词语变异; 相关分析;【英文关键词】Beijing Mandar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verbal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中文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北京话89个常用词语的使用频率在与说话人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北京话概况及本文的材料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北京当代口语语料库”,共102名说话人,20,4000字的语料。以这些材料为对象,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和GOLDVARB统计软件包对89个常用词语的使用频率与年龄、性别、职业声望、教育水平、民族、居住城区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检验。 本章第4节简要回顾了语言变异研究、北京话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社会分层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年龄与常用词使用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25个词语的使用频率与说话人的年龄成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把说话人分成青年、老年两个组群,发现共有70个词语至少在1个年龄组群段显示出随年龄递增或者递减的关系,占全部考察词汇的80。 第三章,性别与常用词使用差异。我们对考查的全部常用词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发现共有21个词语的使用频率男女两组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有着不.【英文摘要】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ing frequency and speakers social factors of 89 words in common use in Beijing Mandari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eijing Mandarin, the materials presented and the method adop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ome from Beijing modern language corpu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s 102 speakers and 20,4000 word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SPSS, GOLD.3英语委婉语习得的性别差异研究【英文题名】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Acquiring English Euphemisms【作者中文名】姜晓瑜;【导师】刘汝山;【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6【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中国海洋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1-09【关键词】委婉语; 性别; 调查;【英文关键词】euphemism; gender; survey;【中文摘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一些学者将委婉语看成一种修辞手段,他们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一些学者研究社会对委婉语的影响;一些学者研究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委婉语的语义变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 虽然人们对英语委婉语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从来没有一个实证性的研究来说明性别对英语委婉语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英语委婉语的习得受哪些方面的影响。鉴于以上不足,本论文着重分析性别与英语委婉语的关系,英语水平与英语委婉语习得的关系。本论文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旨在了解他们英语委婉语水平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量化处理。 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为介绍部分,对英语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构成作了界定。 第二章对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作了综述。 第三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理论假设、受试、调查工具、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 第四章对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本章着重探讨了性别对英语委婉语习得的影响,英语水平与英语委婉语习得的关联。 第五章为总结。本章.【英文摘要】Euphemism is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Studies of euphemisms have long been of interest among Chinese researchers as well as foreign scholars. Some scholars consider euphemism as a rhetorical device and their purpose is to study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uphemisms; some scholars study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 of society on the coming and going of euphemism; some scholars emphasize saving-face effect of euphemism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 some scholars discus.【DOI】CNKI:CDMD:2.2006.1812454 委婉语的论文1 赵琴.英文平面广告中仿拟现象的意义建构D. 西南大学,20072 郑江磊.音与义的关联机制D. 西南大学,20073 陈渊.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D. 西南大学,20074 熊无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认知研究D. 西南大学,20075 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 西南大学,20076 周春晖.藏语维护:对巴塘县藏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 西南大学,20077 张楠.元语否定的认知分析D. 西南大学,20078 黄鹂.汉语中英语借词的新趋势及规范化D. 西南大学,20069 刘存伟.英语多元Wh-问句优先效应的优选论阐释D. 西南大学,200610 杜领利.网络聊天室中冲突话语的分析D. 西南大学,20061 段萍. 英语委婉语语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 2002 . 2 张小兵. 委婉语社会语言学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 2005 . 3 毕秀英. 英语委婉语研究D. 郑州大学 , 2003 . 4 魏立. 英汉委婉语之对比研究D. 黑龙江大学 , 2001 . 5 李青.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探讨D. 山东师范大学 , 2003 . 6 张罗丹. 英语委婉语语用研究D. 吉林大学 , 2004 . 7 李晓虹. 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D. 广西大学 , 2003 . 8 杨宏伟.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 2001 . 9 庚桂兰. 委婉语语用功能解读D. 延边大学 , 2003 . 10 范丽群.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 20051 贺阿莉. 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 2002 2 刘爽. Semantic and Pragmatic Study of EuphemismD. 安徽大学 , 2003 3 王永红. 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D. 华中师范大学 , 2004 4 王俊杰. 现代俄语中的委婉语D. 吉林大学 , 2004 5 庚桂兰. 委婉语语用功能解读D. 延边大学 , 2003 6 马菁. 英语职业委婉语个案研究D. 四川大学 , 2003 7 李晓虹. 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D. 广西大学 , 2003 8 李青.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探讨D. 山东师范大学 , 2003 9 于笑苹. 从文学作品中探索委婉语的用法D. 中国海洋大学 , 2004 10 杨宏伟.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 2001 5委婉语使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英文题名】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n the Use of Euphemisms【作者中文名】王宁;【导师】杨若东;【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北京交通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10-15【关键词】委婉语; 变量; 礼貌;【英文关键词】Euphemism; variables; politeness;【中文摘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营造和谐气氛,确保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常见言语手段。本文首先提出了人际变量对委婉语的使用产生影响的假设,即说话者对年长的或比自己职位高的人使用委婉语;说话者对一般熟人比对朋友更多使用委婉语,在与异性进行语言交际时要比在同性面前更多使用委婉语,女性要比男性更多的使用委婉语。 接着,本文通过实验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假设,并对委婉语的动机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使用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在于表达礼貌来维护谈话双方的面子。【英文摘要】Euphemism is a form of language intentionally created in social relations to achieve ideal 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m, any language would seem to be vulgar and rude and void of politeness to some extent. Euphemism is a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 study of euphemism can not be isolated from communication context. In the thesis, the study starts by questioning the assumptions that interpersonal variab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e of euphemism. The thesis adopts experimental and quantitative a.【DOI】CNKI:CDMD:2.2007.1631576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和话语风格【英文题名】Gender Differences and Discourse Styl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作者中文名】吴晓;【导师】于晓言;【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6【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东北财经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10-12【关键词】性别差异; 跨性别交际; 言语风格;【英文关键词】gender differences;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speech styles;【中文摘要】跨性别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亚文化间人们所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 在男性和女性交际的过程中,尤其是口头交际的过程中,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着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分工、社会偏见、以及权势和支配欲。性别差异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文化构建。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交际方略、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产生矛盾、困惑,甚至交际失误或失败。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对容易导致交际失败的交际规则的敏感性以及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成为有效成功的跨文化的交际者。 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撰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意义及文章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引述了语言学家对文化、性别、跨性别交际的理论观点,在众多学者中,Tannen对男女的性别差异研究比较深刻。她.【英文摘要】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is a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kind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co-cultur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oral communication, men and women differ on terms of phonetics, tone,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s when they communicate. Gender differences are not only reflected on biological differences,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Different gender roles acquire them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DOI】CNKI:CDMD:2.2007.1638957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英文题名】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作者中文名】李津;【导师】杨敏;【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山东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9-20【关键词】语码转换; 中英文语码转换; 顺应理论; 媒体;【英文关键词】codeswitching;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Adaptation Theory; mass media;【中文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的报纸、杂志、影视等大众媒体中出现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大众媒体中日益频繁出现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对其类型、原因和功能进行探讨和完善。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随之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各种语言间相互影响、混合和融合的现象也日益增多。语码转换现象作为语言混合的现象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的研究路向可以归纳为五种:语法分析研究路向、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心理语言学研究路向、会话分析研究路向和语用学研究路向。比较而言,语用学研究更能够比较全面地解释语码转换中所涉及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运用于国栋提出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报纸、影视媒体等大众媒体中出现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英文摘要】The present thesis is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mass media, which manages to find out the types, functions and reason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specific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Chinese mass media. Language, a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also changes instantly along with the latter. Accompanied by the booming of the different speech communities, codeswit.【DOI】CNKI:CDMD:2.2007.1433378英汉“吃”的隐喻研究:认知与文化视角【英文题名】A Study of Eating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作者中文名】王英雪;【导师】林美玟;【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东华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9-28【关键词】“吃”的隐喻; 概念隐喻; 经验主义; 体验; 差异性理论;【英文关键词】eating metaphors; conceptual metaphor; experientialism; embodiment; variation theory;【中文摘要】隐喻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重点。然而,虽然有关“吃”的隐喻被大量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它们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主要依据词典中词语的意义,对英汉有关“吃”的隐喻做了分析,尝试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通过个案研究和检验当代隐喻理论。 该研究指出了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且探讨了造成这些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原因。作者共识别、提炼了英汉语中23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隐喻和16个具有差异性的概念隐喻,其中5个体现在英语中而汉语中没有;11个体现在汉语中而英语中不存在。文章还列举了100多个英汉隐喻表达法来支持作者对这些概念隐喻的概述。作者将识别出的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归因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普遍共同的吃的方式以及味觉感受等),从而验证了莱克夫等人的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然而,共同的身体体验只是为隐喻的普遍性提供潜在的基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带来隐喻的多样性。作者根据考维塞思的差异性理论,通过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社会和个人所关心、所偏好的事物的不同等因素分析了造成我们对“吃”的概念隐喻化差异性的原.【英文摘要】Metaphor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of research in many scholarly disciplines. Nevertheles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ating metaphors despite its rich variety of usage in almost every field of our life. This thesis is a cas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ating metaphors. It attempts to tes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from general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relying primarily upon dictionary-based meanings of words related to eating.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universality.9语境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英文题名】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the Use of Address Terms【副题名】以红楼梦中平儿的话语为例An Analysis of Pingers Utterances in Hong Lou Meng【作者中文名】陈琛;【导师】刘振前;【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科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山东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7-19【关键词】称代; 称谓语; 语境因素;【英文关键词】addressing; address terms; contextual factors;【中文摘要】称谓语的得体使用对于交际者的意义重大,因而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称代现象广为研究。为了系统解读说话者称谓语的使用规律,本研究通过分析红楼梦前80回中平儿所用的全部称谓语,研究语境对于说话者称谓语运用的影响作用。 论文首先整理统计语料中的所有称谓语,将自称称谓语分为谦称、平称和傲称,将他称称谓语分为尊称、平称、昵称、蔑称和零称,同时将语境分解为相对稳定的背景式因素和富于变化的情景式因素,然后分别解读这两类语境因素对说话者称谓语使用的影响。 数据分析和语料中的例证均表明,称谓语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背景式语境因素影响说话者的常态称代情况:民族文化形成了称谓语使用得体与否的标准,说话者的个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她是否遵从这些标准,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着说话者整体上的称代策略;说话者和称代对象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使说话者对不同的地位群体的常态称代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情景式语境造成了说话者对特定对象称代上的变化:指代对象的在场与否、场合的正式程度、说话者情绪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说话者称代某一对象的用语不同于称代此对象的常态.【英文摘要】The proper use of address term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mmunicators, and thus the phenomenon of addressing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by linguist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interpret speakers use of address terms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speakers use of address terms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all the address terms used by Pinger in the first 80 chapters of Hong Lou Meng (HLM for short). All the address terms used by Pinger are collected an.10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研究英文题名】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作者中文名】王伟;【导师】滕玉梅;【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吉林大学;王伟【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8-07【关键词】中国英语变体; 语言和文化研究; 三维语境网络;【英文关键词】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Three-dimensional contextual network;【中文摘要】英语的国际化地位打破了以英国英语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英语变体,带有明显的本土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世界英语的研究者认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使之拥有了多元的语言文化身份和广阔的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约定和文化传统被移植到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之中。 随着学英语热在中国的不断升温,中国语言和文化与英语的融合现象又是怎样呢?在外语教学方面又应如何处理呢?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意识到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的必要性,正是本文形成的目的和初衷。 中国英语变体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本文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是对中国英语的特征研究。 本文基于Kachru的三个同轴圈理论,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构建一个三维语境网络来描述和阐释中国英语变体。三维指的是时间空间和功能。从时间纬度来观察,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有着自己的发展史。此部分侧重介绍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外语教学的政策,由此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英文摘要】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causes the nativization of English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linguistic convention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might be transplanted into different World Englishes. The present study of 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 (CVE) is initiated by this purpose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 China and some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Varieties of English refers to English used by the speakers with Chines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h.11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谐【英文题名】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Language Harmony【副题名】基于语料库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作者中文名】于洋;【导师】鞠玉梅;【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曲阜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7-31【关键词】语言和谐; 社会语言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 标准话语; 新兴话语;【英文关键词】language harmony; sociolinguist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standard discourse; emergent discourse;【中文摘要】标准话语和新兴话语的并存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在语言上的体现。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项研究以标准话语和新兴话语并存的语言现象为切入点,借鉴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语料库分析和问卷调查,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汉语中语言和谐的内涵问题,旨在揭示语言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标准话语和新兴话语对比研究。文中选取政府机构话语和超级女声群体话语作为两类话语的代表,分析了二者在语言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上的差别。研究表明,超级女声群体话语中的新词汇是从始源域“歌迷”到目标域“食物”的隐喻映射。它颠覆了词汇学中的传统构词法,是对标准话语构词法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同样出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使超级女声群体达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并逐渐将其话语影响扩大到群体之外,引发了人们对该社会群体话语现象的激烈讨论。 其次,我们借助调查问卷探究大众对待两类话语并存现象的态度与倾向。数据分析结果包括以下方面:(一)人们已经开始从词汇层面接受新兴话语,如“PK”.【英文摘要】The coexistence of the standard discourse and the emergent discourses is the linguistic reflection of Chinas diversified social culture. Faced with the issu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take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discour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our study, apply theories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harmony within the Chinese language. First of all, we have done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12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其意义及应用英文题名】Th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of Codeswitching-Under the Sociolinguistic Framework【作者中文名】李茹;【导师】张荣建;【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重庆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8-09【关键词】语码; 语码转换; 意义; 应用;【英文关键词】code; code switching; meanings; applications;【中文摘要】社会语言学关注语码转换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最初源于对双语环境下人们使用语言的考察。事实上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世界里更显突出。这是因为任何交际不可能发生在两种完全一致的语言中,所以从最广义的角度讲,人们每天都可能经历语码转换。这样一来语码转换定义和范围已经得以发展和延伸。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语码转换的意义及实际运用,当然这样的研究是与过去的成果是一脉相承的。 语码转换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两大阵营:语法结构路线和社会语言学路线,前者探索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语法结构问题;后者注重语码转换所蕴涵的意义和功能,两者互为联系和补充。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研究在于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在交际中所实现的语言之外的功能和意义,这也是我们关注其实际运用价值的来源,并坚信他将是未来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研究的主要方向,因为语言的研究最终要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的研究要运用于实际。本文首先对语码转换这样的一种的重要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较为详尽的描述,梳理语码转换在社会.【英文摘要】Code and code switching enter the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for many decades, which at first concerns the language use or performance of a bilingual. In fact, code switching(hereafter CS) comes to b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world, not only for those from distinct language backgrounds, but also for those under the same mainstream culture with different sub-cultures. One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ncludes that the CS in interaction is not at random but highly-organized, which also bears deep meanin.13称呼语的社会语用研究【英文题名】Terms of Address: A Sociopragmatic Study【副题名】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erm of Address【作者中文名】周卫东;【导师】汪开虎;【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5-11【关键词】称呼语; 交际; 社会关系; 礼貌称呼; 文化; 语用失误;【英文关键词】ToA; interaction; polite address behavior; 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中文摘要】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且还通过语言来确立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语言和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恰当的称呼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结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称呼行为的异同,并着重从礼貌的角度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从文化差异上对其作出解释,另外指出了称呼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称呼语是人们在交谈或写作过程中用来直接或间接指称交际对象的词语或词组。直接指称的是称呼语,间接指称的是称谓语。称呼语是一种社会指示语,社会关系调节器和礼貌标示语。称呼语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能完成三方面的功能:招呼功能;表情功能;以言行事功能。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受其制约。英汉称呼语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诸多共性。 本文主要讨论英汉礼貌称呼行为的差异。礼貌现象是个普遍现象,但在什么是礼貌上,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礼貌原则以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为代表。但该理论立足于西方文化,当其运用于中国文化时.【英文摘要】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ociety. ToA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social interaction can best reveal the co-vari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This paper, from a sociopragmatic approach, investig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behavio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 address behavior, and explains further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ir different underlying cultural value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prese.【DOI】CNKI:CDMD:2.2007.05363314中英新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英文题名】A Contrastive Study of New Euphemis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作者中文名】宋加高;【导师】汪开虎;【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科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5-11【关键词】新委婉语; 构成方式; 语用原则; 来源; 心理因素; 文化内涵; 社会背景;【英文关键词】New Euphemisms; Formation;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Source; Psychological Base; Cultural Embodiment; Social Background;【中文摘要】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婉语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他们从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话语分析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对于汉语及英语中新出现的委婉语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比较法对汉英新委婉语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新委婉语构成方式、新委婉语与交际、新委婉语的来源、新委婉语的心理基础、文化内涵及新委婉语产生的社会背景。首先本文列举了英汉新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并指出了汉语新委婉语的新的构成方式。接下来,文章对英汉委婉语与三大语用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英汉民族在使用新旧委婉语时,都遵循了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但同时却又都违反了合作原则,虽然在遵循或违反具体的准则方面存在着重点和程度上的不同。其次,本文阐述了英汉新委婉语的来源及英汉新委婉语在来源上的差别。英汉新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在文化内涵上,汉英新委婉语各自反映了自己的文化观念并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与旧委婉语不同,新委婉语跟宗教信仰与典故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语言和语言使用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离开.【英文摘要】A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形体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真题2025
- 快递公司加盟协议书
- 监理上岗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机坪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黄山国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信息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苄硫醇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房屋宅基地交换合同协议书解读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冲刺试卷:实战演练
- GB/T 31493-2015数字音视频分析仪技术要求
- GB/T 21860-2008液体化学品自燃温度的试验方法
- ERCP并发症教学讲解课件
- 经贸俄语教案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全册测试题
- 工程维修单模板
- 初中 初一 音乐 劳动号子歌曲欣赏(一)课件
- 跨境电商数据分析课件
- 篆刻学ppt精品课件
- 全踝关节镜下可吸收缝合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课件
- 教学配套课件:建筑材料与检测-第五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