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公司重整制度中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CONCERNING THE COMPANY REORGANIZATION SYSTEM FOR THE BENEFIT OF CREDITORS IN PROTECTION OF THE LAW学生姓名: 学 号:年级专业及班级: 指导老师及职称: 学 院: 提交日期:2011年5月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 信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引言2一、公司重整制度的概念和特征2(一)公司重整制度的概念2(二)公司重整制度的特征31、程序启动主体多元32、担保物权受限33、参与主体广泛34、公司重整程序效力的优先性4二、公司重整程序启动阶段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4(一)公司重整制度适用对象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4(二)公司重整条件及审查标准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5(三)裁定前的保全措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6三、公司重整期间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7(一)有担保债权人利益的保护7(二)公司重整期间重整信息的披露机制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7四、公司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8(一)公司重整计划的制定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8(二)公司重整计划的表决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9(三)公司重整计划的批准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9五、结束语10引用文献:11参考文献:11致 谢12论公司重整制度中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 摘 要:公司重整制度在我国最新的破产法中被引入,这就意味重整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重整的目的是拯救面临困境的企业,也是为了避免由于大公司的破产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当下,如何平衡社会利益、债权人利益和债务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者的一大挑战,本文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评析新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其中不足之处,为切实有效的保护债权人利益提出些建议。关键词:重整制度;债权人利益的保护Concerning the company reorganization system for the benefit of creditors in protection of the law Abstract: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In our latest bankruptcy law was introduced,which means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Taiwans formal establishment, the purpose of restructuring the company to save face difficulties, but also to avoid bankruptcy because of large companies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society , the moment, how to balance social 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nd the debtor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or national legislator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ssessment of the new bankruptcy law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system which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made suggestions.Keyword: Reorganization system ,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引言2006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破产程序从清算主导型向再生主导型的转变。而随着破产重整这一新制度的引入,破产债权人的保护问题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2008年,受金融危机重创,很多企业陷入了经营中的绝望。新企业破产法引入的重整制度给这些危机企业带来了希望。重整制度主要通过限制和约束债权人的权利来实现债务人复兴进而维护社会利益,但这种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不得以任意破坏私益为牺牲,在重整制度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这个论题由此而生。债权人的参与贯穿于重整制度的各个环节,因此,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得到恰当保护,反过来也关系到危机企业的重整能否实现、对社会利益的保护能否达到最优效果。然而,从我国企业破产法生效至今的司法实践来看,重整制度在预防企业破产、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一项萌生不久的新的法律制度,其在重整计划的制定、执行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过程中,企业破产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些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解决制度设计纰漏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试以此破题,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一、公司重整制度的概念和特征(一)公司重整制度的概念公司重整,又称公司重生,是指由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审判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财务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但又有重整能力的公司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理,以期待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特殊法律程序和制度1。作为一项鉴于大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重要,积极预防企业破产、挽留企业的新型的、更为有效的破产预防制度,其旨在通过贬低债权人的程序地位、扩大参与程序的主体范围和强化法院职权主义的方法,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挽救困难企业,实现社会利益的总体价值目标。它根本克服了破产和和解制度的消极性,在促进有破产危险的企业尽快复苏壮大、进入清理债务、实现负债企业资产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保证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企业的发展的今天,成为了现代破产法发展的主要潮流。重整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克服传统破产法的硬直性和片面性的不足,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拯救困难企业于破产解体的边缘,并使之能够清理债务、整顿企业,促使企业的重建再生,以避免由于大型公司的破产而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预防破产、保存企业,可以说是公司重整的首要目标,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则是公司重整制度的重要价值体现,公司重整制度是对以清算和个体利益为本位的传统破产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取代了传统的个体本位思想。然而,尽管公司重整有望使濒临破产的公司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从而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最终得以满足。但是重整制度毕竟是通过债务人与债权人利益的调整及债务公司内部机制的完善等的措施得以实现的,强制程序的种植、别除权的限制、重整债权的劣势以及重整失败的风险等无不会给债权人的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在实行公司重整制度的这几年中公司重整制度也成为为了某些公司用于逃避债务拖延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工具反映出我国重整制度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为债权人提出公平的保护。(二)公司重整制度的特征从重整制度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重整制度是债务清偿法与企业复兴法的结合,社会利益与私权保护相调和的产物,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程序启动主体多元 在破产清算、破产和解程序中,程序的启动主体只包括债权人及债务人。与此相对而言,重整程序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重整程序因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启,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发起重整,包括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的股东,甚至董事会也在一些国家、地区的立法上也获得了重整申请权。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282条即属此类。2、担保物权受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整程序中担保债权人的担保物权受到严格限制。重整程序一经启动,不仅所有的民事执行程序应当终止,禁止债务人向债权人个别清偿,而且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也不能按一般民法程序行使担保物权,同样必须受到重整程序的约束和规则暂停行使担保权。但是,在破产清算、和解程序中,各国立法一般都赋予该类债权人不依程序而优先受偿的别除权利。3、参与主体广泛 在破产清算、破产和解程序中,参与主体仅仅限于债权人与债务人,虽然债务人股东有权列席债权人会议,但是他们并不享有对决议事项的表决权。重整程序中,股东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他们不仅有权申请债务人破产,而且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对重整计划享有表决权。4、公司重整程序效力的优先性 从程序效力而言,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法院裁定重整后,债务人涉及的破产清算、和解、强制执行及因财产关系所引发的诉讼等程序都应停止。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294条即直接如此规定。遗憾的是,重整程序的优先性在企业破产法中并无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企业破产法结构的研究发现:三大破产程序在破产法中的排列顺序是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重整程序位列三大程序之首,重整理应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得到优先考虑。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本位的立法理念在我国企业破产法制定过程中产生的深刻影响。二、公司重整程序启动阶段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公司破产重整程序是一个从启动开始,经过破产计划的制定、实施的一个整体动态过程。要想在破产程序中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就有必要把好程序的启动这第一关,解决好其中存在的问题。启动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债务人具备何种资格才能进行重整;哪些人可以是重整申请人;法院在审查债务人是否具备重整资格时应该遵循哪些标准等。启动阶段不仅涉及对利害关系人的影响,还与重整的成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应该尽力避免债务人滥用破产重整程序以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在申请重整程序之后,设计一些制度以保持债务人所拥有的财产以维持重整过程的经济基础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重整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具体表现在应在重整程序的启动上赋予债权人充分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尊重债权人的意思自治。保护债权人利益,尊重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是重整启动中应该关注的价值追求。(一)公司重整制度适用对象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在公司重整程序的启动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对何种债务人适用重整程序对重整对象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若重整债务人的范围确定的过于狭窄,运用该程序走向复兴的债务人主体数额就会减少,这样就会不能充分发挥破产重整制度的积极作用;若重整债务人的范围较宽,则有可能增加债务人滥用重整,规避本应当进行的破产清算程序,危及债权人的利益实现,不利于公平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进而造成更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我国新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一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 由此可见我国的重整仅适用于企业法人,即公司和其他登记为法人的企业,如前所述重整对债权人是存在着巨大风险,而且如果范围太宽,则很有可能发生以重整为手段达到规避破产或拖延债务履行目的流弊2。 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应当对重整的适用范围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不应当简单的一概的认定为所有的企业法人。至少一部分资产较少、社会影响力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可以排除,因为中小企业破产不会过多的影响一般社会利益。然而针对中小企业破产中的小额债权及债权额较小的债权,如果对其及时清偿,一方面有利于简化重整程序,无论对小额债权为全部申报、调查、确认程序,减少费用开支;另一方面,小额债权数额较小,依比例清偿所剩无几。为此,很多国家规定,小额债权经法院许可可以随时清偿。如法国司法重整与清算法第76条第二款规定,在占总债权额5%范围内,金额较小且不超过法令规定的债权,应及时清偿,日本公司更生法第112条之二第4款规定,对于小额更生债权实行早期清偿,会使更生程序顺利进行时,法院虽于做出更生计划认可的裁定前亦可因管理人的申请,对于清偿予以许可。这个问题我国企业破产法并未考虑,我想及时清偿小额债权问题是很值得写进法条里面去,这是对小额债权人的权利的全面保障的做法,也是对重整的适用范围作出更为细化的规定,更是提高重整效率的表现之一。(二)公司重整条件及审查标准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公司重整条件是重整程序开始阶段保护债权人的重要措施,实际也是整个重整程序保护债权人的基础,是保护债权人的第一关口,因此必须从严把握重整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从国外立法看,企业重整的根本条件是具有重整再生的可能,如日本法规定“重整公司必须是事业的继续发生显著障碍,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且有重建希望的公司,而我国新企业破产法仅仅将“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明显丧失清偿能力”为条件,这势必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进入重整的企业根本就没有重建与复兴的可能那么最终还是会无可避免的转入破产清算,这也就意味重整的失败,对于债权人来说,不但无法获得清偿甚至还必须承担重整耗费的成本。笔者认为,应当明确除了符合企业破产法第二条之外,还要“又有重建希望”,是批准重整申请的重复标准。企业破产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申请破产和申请重整的条件,重整条件仅比破产多一个“有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可能的”情形,但重整会不会有重建希望,有多大的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则企业破产法并未考虑。这必然带给司法适用时的混乱,在权力容易发生寻租的环境中,凡是法院裁定重整的案件,是否是有益于实现正义和维护社会利益的,则将鱼龙混杂,就连法院可能也不清楚。因为现行法没有将“有实现重整目的的可能”作为审查标准之一。一旦法院裁定一个不具有重建希望的企业重整,那会使得整个程序毫无意义,反而劳命伤财,将重整前本可以分配给债权人的功能财产消耗殆尽,重整制度的基本价值无从谈起。(三)裁定前的保全措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后对重整申请的审查尚需一定时间,由于经过法院审查做出重整裁定后,重整计划往往会对债权人及股东的权利有所变更,企业负责人也将就企业经营不善的过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在重整申请后至法院作出重整裁定前的这段时间里,有关利害关系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实施不利于重整的行为,如公司债权人个别行使债权致使公司总财产减少,股东转让股份使股票价格下跌,企业负责人隐匿证据、转移财产、逃避责任等。对于这些行为如不及时加以遏制而任凭有关利害关系人实施,可能在申请时尚有重建再生希望的企业在裁定重整时,将会失去重整价值。有鉴于此,各国法律都规定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如财产保全、业务限制、自动冻结等。应注意的是这些措施的采取应不以损害全体债权人的利益为原则。针对这种情况,债权人的最佳选择是提请法院采取裁定前的保全措施,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发生对债权人不利的变动,经债权人申请,法院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全资产。然而,我国新破产法并未对此作出任何明确的规定。根据日本公司更生法第37条的规定,在已接到更生开始的中请时,法院认为有必要时,可根据利害关系人的中请或依职权,在对更生中请做出受理前的期间内,得下令中止根据破产程序、整理程序、特别清算程序、更生债权或担保权对公司财产所进行的强制执行、临时冻结、临时处分、履行担保权的拍卖程序或企业担保权的履行程序、公司财产关系的诉讼程序等。根据日本公司更生法第39条的规定,法院在做出更生开始的决定前,可根据利害关系人的中请或依职权命令对公司的业务或财产采取临时冻结、临时处分及其他必要的保全处分。 根据日本公司更生法第40, 41, 42条的规定,法院在决定对公司财产作保全处分时,得同时选任保全管理人和监督员。公司事业的经营、财产管理和处分的权利专属法院选任的保全管理人。法院亦可不选任保全管理人选任监督员,来监督公司的行为。公司在进行有关财产或营业的行为时,必须经过监督员的同意。笔者认为,日本公司更生法对保全制度的规定比较完善,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国的重整立法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在参考和借鉴日本公司更生法的基础上,制定重整程序启动阶段的财产保全制度,弥补立法上的不足。以下措施尤为重要:禁止债务人处置某些重要资产,或命令此类处置必须事先征得法院或临时管理人的同意;限制公司特定业务的进行;限制公司对第二人履行债务或第二人对公司主张债权;禁止公司股东转让其持有的记名股票;中止公司破产、和解或强制执行等程序;对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查或对其财产进行保全等等。三、公司重整期间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在重整期间,继续营业的机构要以拯救企业为宗旨,负责维持企业的营业。只有通过营业,才能保留企业的营运价值,才能维系各种投资者们的利益与共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政策所追求的效率和公平价值。关于重整企业的继续营业,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有担保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二是重整期间重整信息的披露机制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一)有担保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有担保的债权在破产清算中一起担保物权享受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重整程序一经启动不仅所有的民事执行程序应当中止禁止债务人向债权人个别清偿,而且对债权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也不能按照一般民法程序行使担保物权,同样必须受到重整程序的约束和规则,这也就是重整程序中为了实现社会利益不得不要求有担保债权人作出个体利益的牺牲。这种牺牲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重整计划就要保证有担保债权人就特定财产将获得全额清偿,延期清偿所受的损失将得到公平补偿,并且其担保债权未受到实质性损害后该表组已经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此外还必须遵循利益限制的比例原则,对个体利益的限制必须有合理的界限和标准,而且这种限制应当是最小范围的要衡量因限制而得到的利益和失去的利益的大小。具体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对无法行使担保权的债权人给予同等价值的保护, 比如支付现金、追加担保、将该债权列为优先受偿的范围内, 或者寻找替代的保证。采用这样的方式, 在于担保债权的标的对于企业的重整非常必须, 不可能让担保权人行使权利而只能给予同等价值的补偿。二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 仍旧允许债权人可以行使担保权。比如当担保物对于企业的重整没有实际价值或者意义时; 或者对担保权的限制将使债权人自己面临困境。这些情况下, 如果继续限制担保权人, 要么有损经济效率, 要么有碍法律的公平理念, 因此可允许债权人行使担保权。(二)公司重整期间重整信息的披露机制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重整期间要规范完善重整信息的披露机制,使债权人可以及时的了解到重整的相关信息以及及时采取相对应措施、对策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我国企业破产法对重整不同阶段的信息披露也做了规定,具体体现: (1) 在提出破产重整申请之时或之后,债务人应当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等材料(第8 条第3 款,第11 条第2 款) ; (2) 在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时,债务人或管理人应当向债权人会议就重整计划草案做出说明,并回答询问(第84 条第3 款) ; (3) 在重整计划执行监督期间,债务人应当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执行情况和债务人财务状况,管理人在监督期满时还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以供利害关系人查询(第90 条第2 款,第91 条第1、2 款) 。此外, 破产法还规定,债务人的直接责任人和其他相关人员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126 、127 条) 。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重整程序启动阶段的信息披露滞后于程序的进程;重整计划表决前的信息披露过于简略;缺乏保密义务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破产法亟须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第一,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基础上慎重启动重整程序。在重整程序启动之前,应该要求债务人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应该向债权人等其他利害关系人披露,法院必须掌握充分信息,并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决定是否启动重整程序。第二,充分重视重整计划表决前的信息披露。在重整计划表决之前,方案制定人应制定详尽的书面报告,送达利害关系人或者置于法院备查,否则不得就重整方案进行表决。第三,规定判断信息是否充分的标准。当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认为信息不够充分时,可以申请法院召开听证会。第四,增加保密义务的规定。违反该义务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人员包括所有能够获得相关信息的人员,如债权人、债务人、重整人以及其他利害方。四、公司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在重整程序的整个程序中,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无论自何角度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阶段,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起着极为关键的枢纽作用,保护债权人的清偿利益是重整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重整计划的制定、表决、批准、批准程序中均涉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公司重整计划的制定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重整人,又称之为“占有中的债权人”、“财产管理人”或“管理人”,是由法院所选任的具体执行重整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和业务执行机关3。重整人在重整程序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论重整计划的草拟、洽商、磋谈、修改还是最终执行都依赖重整人而且重整期间的公司营业也由重整人负责操持。因此,重整人的选任是重整工作中直接关系到重整活动成败和利益各方利益的一件大事,也是理论界和债权人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关于重整人的选任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以公司董事续任重整人原则,其他人担任为例外,如美国。其二,以管理人指定为原则,其他指定为例外,如日本4。我国基本上是参照美国做法,但又略为不同。我国破产法第八十条规定了重整计划的制定者: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物的,由债务人制定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我国重整制度之所以规定由债务人或管理人提出,无非是因为债务人对企业情况最为熟悉,管理人则要对企业的重整全权负责。根据此规定,若债务人或管理人在规定期间内没有提出重整计划,则法院应裁定终止重整程序而进入破产清算,这使得让债权人及企业的出资人等利害关系方来承担债务人或管理人的过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由管理人单独制定的重整计划,由于其对债权人的业务、财产情况等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可能很难制定出能够符合各方面利益需求的计划,此外重整程序复杂多变牵涉到的利益主体颇多,在发生特殊情况是由该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对此法律并未作出规定的。建议在重整人不按期提交计划或计划未获通过时,债权人也有重整计划的提出权,使得债权人为重整计划的提出主体。(二)公司重整计划的表决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重整计划关乎公司重整的成败,关乎各主体的利益实现,因此在债务人或管理人制定重整计划草案后,必须提交债权人和股东审查通过,审查以表决进行。关于债权人分组,破产法第82条规定的分组表决规则,立法体现出强行性的债权分类方式,将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分组表决的债权分为四类。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决定在普通债权组中设小额债权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比较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债权分组的规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分组,以我国台湾公司法为代表,及法律明确规定了分组的标准,在任何情况下,法院及重组人都不能改变;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任意性分组,即法院虽然规定了分组的标准,但是法院和重整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分组的标准,只要有利于重整计划的通过,而且符合衡平法的原则即可。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分组,最后要经过法院的批准。我国的这种强制性分类方式优点是划分明确且易操作,但是显得僵硬和粗糙,不能避免表决过程中不公平情况的发生、容易导致重整计划表决的失败。美国破产法典第1124条对“削弱”进行了界定,一般而言,凡是当事人的权利或利益都属于受削弱的权利或利益,除非其符合下述三个例外标准之一。第一,方案没有改变权利人法定的、衡平的或合同约定的权利。第二,债务人及时对违约行为进行补救并根据原始协议恢复到期的期日,第三,在方案的生效之日向债务人提供与其债权数额相等的现金来清偿债务。美国破产法以反推的方式详细规定了未受到削弱的”债权,即上述三个例外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详实的法律依据,我国破产法中没有相关的规定,美国立法的严谨周详值得我国学习。(三)公司重整计划的批准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重整计划的批准是法院对经关系人会议通过的重整计划的确认或对其未通过的重整计划的强行许可。关系人会议通过的重整计划尚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当其被法院批准后,才成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更是通过职权裁定而不问债权人意见的典型例子。正如理查德波斯纳在论及强制批准的合理性时所言:“为什么法律硬挨允许法院将重整计划硬塞给不同意的各位债权人呢?这里有两个答案。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搭便车问题。如果需要债权人的一致同意才能批准重整,就会使每个债权人都为了在重整企业普通股分配中取得有利待遇而坚持不让步。第二个答案更有意思,重整可能对股东和债权人整体而言是最有力的,但可能会损害某些债权人5。”如果撇开“搭便车”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能否认,破产重整存在着很大风险,首先对一个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能否拯救成功,存在着不确定;是否有利于债权人的整体利益不确定;而破产重整失败的损失却确定得要有债权人,即使是不同意重整计划的债权人承担。“如果法律强制性太多,风险由何人承担?”如果坚持债权人的自治原则,如果坚持债权人自治,那么让自治者承担自治的后果极其自然和合理,即在重整程序中坚持债权人的自治原则,如果债权人觉得重整对比清算对自己更有利,那么他们会选择重整,否则,他将会选择破产清算。无论如何选择,其将对自己选择的风险承担责任。如果让法院或者任何其他人来选择重整程序,而又不对重整失败的结果承担责任,那么这种强制的合理性何在?由于公力干预和强制性的增强必然会对私人自治形成限制,公力干预的大小和强制的程度决定私人自治的退缩或扩张。因此,应当具有一定的限度,与意思自治形成有机结合。否则不但会使破产重整本应具有的私法性可能消失殆尽,当事人已有的权力格局被改变或打破,反过来也会对破产重整形成消极的抑制作用。五、结束语尽管公司重整制度的首要目标是拯救困境中的企业,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但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市模拟考试速写题及答案
- 天水市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需课《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压电工操作证理论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高级电工试题库(有答案)
- 锦州物理中考试题及答案
- 衡阳公共食堂管理办法
- 贷款管理办法修订通知
- 专家评审技术管理办法
- 产品影像资料管理办法
- 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讲课件
- 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 《创新创业教育》说课课件
- 卡丁车俱乐部管理制度
- 代理记账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范文
- T/CHC 1001-2019植物源高有机硒食品原料
- 青岛租房合同协议书下载
- 企业内部培训合格证明书(5篇)
- 2024年纺织行业招聘要点试题及答案
- 气道净化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