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课时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山东考纲 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1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 确立 隋唐 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 特点 三省之间互相牵制 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作用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尚书 省 2 演变 宋元 宋朝 设置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 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 掌管 财政则归三司掌管 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元朝 废除三省 实行一省制 只设中书省 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中书门下 枢密院 2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科举制 门第 3 监察与谏议 1 官员监察制度 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确立 秦汉 秦朝设 汉武帝时设刺史 顶峰 明清 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 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2 谏议制度 目的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隋唐 三省中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代 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院 明清 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御史大夫 门下省 4 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以 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 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1 判断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都体现了分权思想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 2 选择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 皇权下的民主 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西汉中朝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清朝军机处 3 选择 2011 山东文综 9 改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 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 便于公开 公正选拔人才的是 a 世袭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九品中正制 c c 4 思考 2012 山东文综 10 改编 唐初三省长官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可归纳为 一 二 三 四 一个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两个继承 汉继承与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继承与发展了隋朝的政治制度三大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监察与谏议制度 四种方式 加强君主权力 分割宰相权力 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加强监察机制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3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尽管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 但它 约下不约上 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二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 背景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 出现 七国之乱 2 措施 实行 强干弱枝 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 背景 唐安史之乱后 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 建立宋朝 推恩令 2 措施 收精兵 编练禁军 并实现统兵权和 的分离 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了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制钱谷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管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基础 3 影响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 造成了 冗官 冗兵 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调兵权 物质 3 皇权的不断加强 1 明朝 设内阁 a 前身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 不参与决策 b 设立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发展 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 阁臣逐步拥有 权 中书省 票拟 2 清代设立军机处 设立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特点 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 但只能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影响 a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跪奏笔录 影响 a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判断 2013 天津文综 12 改编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废除分封制 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选择 2012 天津文综 2 改编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 表述错误的是 a 简 机构精简b 速 办事效率高c 开 决策开放性强d 专 皇帝乾纲独断 3 思考 2012 课标全国 28 改编 清代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 军机大臣 亦只供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1 专制集权不断加强中的三个 两 2 明清皇权的不断强化 宰相制与内阁制 1 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 参与决策 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如 宰相为百官之首 位高而权重 2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 仅备顾问 没有决策权 对皇权无制约力 如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重点一以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要点1如何理解君主专制的内涵 提示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聚焦重点史论突破 史论要点 要点2秦汉以来 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怎样的演变趋势 提示 从汉代开始 皇帝通过削弱 限制 分割宰相的权力 不断强化皇权 削弱相权 直至被取消 史料印证 1 据史料一分析 汉代宰相有无实权 答案有 2 据史料二分析 唐朝建立后 如何分散宰相权力 答案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长共议国政 3 2010 广东文综 14 改编 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主要由皇帝选拔 评议宰相 唐宋两代谏官的产生和评议对象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重点二封建君主专制的 顶峰 明清君主专制要点1明代的内阁有何特点 提示 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阁臣只是皇帝顾问 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一旦阁权与君权发生冲突 往往是阁臣落败 要点2清代军机处有何特点 提示 军机处地处内廷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 只是秉承皇帝旨意 上传下达皇帝命令 史论要点 要点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哪些影响 提示 1 积极影响 在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抵御外来侵略 组织水利工程 发展社会经济 促进文化繁荣 防止分裂割据 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消极影响 从目的看 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 家天下 的皇族统治 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 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违背了时代潮流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料一 史料印证 1 据史料一 分析明朝票拟权的出现能否说明内阁拥有实权 答案否 2 据史料二 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何作用 答案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 2012 天津文综 2 改编 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这说明了军机大臣在任命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临时差遣性质 重点三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举措 古代选官制度要点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 1 演变 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 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 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科举制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元明清沿用 影响深远 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史论要点 2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形式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趋势 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开 公平 公正的原则 要点2科举制的实施有何作用 提示 1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 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 把读书 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3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史料印证 1 为了巩固统治 汉武帝时期可能利用哪种选官制度笼络大批人才 答案察举制 2 结合史料四 试举一例说明科举制对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答案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等 3 2013 福建文综 17 改编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中国古代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才能拿到文凭 史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答案科举制 一 读图释义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识图读表释史明义 读图要领 1 图片背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 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 图示内容 图 西周分封制 图 秦郡县制 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图 汉郡国并行制 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 封国可以世袭 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图 元行省制 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 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可世袭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 应用提示 根据图片考查各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与中央集权的联系等 二 读表释义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合作探究 2009 安徽文综 12 改编 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何相同点 答案 都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有效控制地方 巩固统治 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知古通今中外链接 2013 课标全国 4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应用体验 思考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 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 太和殿高大雄伟 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 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 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1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在山东有济南郡 平原郡等 同时有高密国 胶东国等 2 金代大定八年 1168年 置山东东 西路统军司 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3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但山东等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 明代山东布政司 又称行省 管辖6府 104县 大致奠定了现在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5 清朝设山东省 山东历史 高考典例 2013 江苏单科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 违制 的论断 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答题示范 答题思路示范 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被认为违制 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 由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可知 唐代政令经中书 门下讨论同意 还须政事堂进行议决方能有效 b 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c项对中书省职责论述错误 a 题型分析 题型要素1知识理解型选择题知识理解型选择题重点考查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