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doc_第1页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doc_第2页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doc_第3页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doc_第4页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章 土壤里的生物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教学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难点:“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中的“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学生:4-5人分为一个调查小组。实验材料: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盘、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 入在我们脚下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生物,它们也是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课件展示97页“土壤里的小动物”图示,并设疑:你见过这些小动物吗?能否向大家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初步认识土壤里常见的动物种类。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组织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参考97页方法指导,分组完成调查活动。提出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1、全班的调查场所的选择不要单一,要多样化,以利于正确认识土壤小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对于捕捉到的行动迅速、难以观察的小动物,要设法限制其活动范围和逃逸速度,如:容器加盖玻璃板、将其放入水中等。3、如捕捉到蚯蚓,则连同土壤一起放入玻璃瓶中带回家饲养,以备下节课使用。4、各小组应分工合作,注意安全,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认真听取并记录调查活动的注意事项,完成以下调查内容:1、全班同学3-4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从路边、草地、树林、花坛等场所中任意选择一个地方。2、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瓶内,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用塑料袋装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指导学生参考98页“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找出所捕捉到的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它们初步归类,将相关内容记录在98页表格中。设疑:你们小组采集的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根据调查,不同环境的土壤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什么不同?参考相关资料,填写98页表格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交流与反思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调查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导学生将观察完毕的小动物放回土壤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生命科学素养。讨论与交流调查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观察完毕的小动物放回土壤。第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学生:4-5人为一个小组,查阅蚯蚓的相关资料。实验器具的准备:玻璃板、硬纸板、玻璃棒、解剖盘、放大镜、聚光小电筒、纸盒、沙土、黏土、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课件展示蚯蚓图片以及达尔文对蚯蚓赞誉的一段话:“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设疑:达尔文为什么对蚯蚓有如此高的赞誉?你对蚯蚓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根据常识,说出有关蚯蚓的知识。观看资料,思考相关问题,进入学习情境。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再探究指导学生结合课前采集蚯蚓的过程,并阅读信息库104页以及课本93页 “蚯蚓”的相关内容,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和呼吸等特点。设疑:蚯蚓有哪些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呢?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参考课本93到94页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下列问题:1、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2、它的身体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属于环节动物?3、所有的体节的大小、颜色、光滑程度有区别吗?如何区分它的前端和后端?4、用手来回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5、玻璃板、硬纸板或土壤中,哪种表面比较适合蚯蚓的移动?为什么?6、蚯蚓在纸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哪端先移动?为什么?7、蚯蚓的前端、中端和后端中,对光刺激最敏感的是哪里?蚯蚓有眼睛吗?它是如何感受光的刺激的?8、用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它有何反应?为什么?9、根据你观察的结果,思考: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10、试一试:你能再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观察蚯蚓的行为吗?阅读相关资料,回答问题。3-4人为一个小组,取课前采集并饲养的蚯蚓,参考课本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回答相关问题。课堂小结习题巩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探究实验过程,回答思考题目。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说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论,回答思考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对蚯蚓的观察,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利用课件总结。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设疑:有人说“蚯蚓是人类的朋友”,你同意吗?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举例说明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利用课件进行补充,展示更多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反思探究活动心得。课件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结合资料,举例说明蚯蚓和人类有何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蚯蚓。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将课前带来的蚯蚓放回土壤中去。小结本节内容;谈谈探究活动心得,自我评价本节的收获和不足;回答相关问题。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利用橘皮和馒头培养青霉和葡枝根霉。实验器具的准备:放大镜、橘皮、馒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引言:在土壤里,除了生活着蚯蚓、蚂蚁等多种多样的小动物外,还生活着许多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小生物,我们称之为微生物。课件展示“微生物”图片,介绍微生物的种类。观看图片资料,进入学习情境。认识细菌播放有关“细菌”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103页“认识细菌”内容,结合视频资料,思考下列问题:1、细菌在生物圈中的数量、分布有何特点?2、细菌的个体大小有何特点?3、根据形态特点,细菌可以分为哪几种?4、细菌的细胞结构有哪几部分组成?其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5、细菌是如何获取养料的?6、细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观看视频资料,直观感受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相关题目。组织学生汇报问题结论,课件补充总结。小组派代表汇报问题结论,师生共同纠正、总结。认识放线菌课件展示“放线菌”图片,并说明:它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细菌。设疑:为什么放线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它与细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引导学生查阅课本103页“认识放线菌”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放线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和生活环境有何特点?2、为什么放线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它与细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3、它是如何获取养料的?4、它是如何繁殖后代的?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相关题目。组织学生汇报问题结论,课件补充总结。小组派代表汇报问题结论,师生共同纠正、总结。认识真菌设疑: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水果腐烂了会散发出酒味;衣服放在潮湿的地方会长霉;腐烂的木材和树林的草丛中会长出各种蕈类;霉雨季节,食品和衣物上容易发霉长毛,白色墙壁也会霉迹斑斑,你知道这些现象如何解释吗?课件展示“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真菌种类。观看图片资料,认识常见的真菌种类。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完成观察青霉和葡枝根霉活动,结合课本104页以及信息库110页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青霉和葡枝根霉的生活环境有何特点?2、青霉和葡枝根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3、青霉和葡枝根霉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吗?它们如何获取有机养料?4、它们依靠什么进行繁殖?4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课前培养的橘皮和馒头上的青霉和葡枝根霉,并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组织学生汇报问题结论,课件补充总结。小组派代表汇报问题结论,师生共同纠正、总结。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反思探究活动心得。小结本节内容;谈谈探究活动心得,自我评价本节的收获和不足;习题巩固课件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回答相关问题。第二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学生:4-5人分为一个小组。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播放“蘑菇”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大型真菌的种类。观看资料,知道各种蘑菇均属于真菌,进入学习情境。观察蘑菇设疑:为什么说蘑菇也属于真菌?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106页内容,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蘑菇的生活环境有何特点?2、蘑菇有根、茎、叶吗?它怎样获得有机养料?3、蘑菇是依靠什么进行繁殖的?4、许多食用的真菌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请你举出1-2种真菌的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来源。5、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吗?为什么?6、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相关题目。组织学生汇报问题结论,课件补充总结。小组派代表汇报问题结论,师生共同纠正、总结。参观蘑菇种植场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参观蘑菇种植场。4-5人一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蘑菇种植场参观。注意事项有:1、各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2、课前查阅蘑菇生产的相关资料,并根据组内同学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要参观的程序和重点内容。3、对需要重点参观的部分,要事先准备好提问和咨询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走马观花。4、参观或动手做的内容:蘑菇种植房的设计,培养料的配制,装料和接种,蘑菇生长过程中的管理等。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反思参观活动心得。小结本节内容;谈谈参观活动心得,自我评价本节的收获和不足;第三课时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课件。学生:4-5人分为一个小组,查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资料。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感受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牛奶、醋、泡菜等)观看图片(或实物),进入学习情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组织学生结合资料,回答相关题目:1、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有何关系?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