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1_第1页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1_第2页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1_第3页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1_第4页
生物分离工程练习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分离工程 练习题 绪论 1 生物分离过程包括 目标产物的提取目标产物的提取 浓缩浓缩 纯化纯化 2 生物分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 1 条件温和 条件温和 2 2 安全性 卫生性要求高 安全性 卫生性要求高 3 3 方法需要具有高选择性 方法需要具有高选择性 4 4 对原料高度浓缩 对原料高度浓缩 3 评价一个分离过程的效率主要有三个标准 目标产物的浓缩程度目标产物的浓缩程度 分离分离 纯化程度纯化程度 回收率回收率 4 4 图中 F 表示流速 c 表示浓度 下标 T 和 X 分别表示目标产物和杂质 C P 和 W 分别 表示原料 产品和废料 写出产品浓缩率 m 分离因子 回收率 REC 的计算公式 书本第九页书本第九页 第一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1 在细胞分离中 细胞的密度 S越 大大 细胞培养液的密度 L 越 小小 则细胞沉 降速率越大 2 过滤中推动力要克服的阻力有 过滤介质过滤介质 阻力和 滤饼滤饼 阻力 其中 滤饼滤饼 占 主导作用 3 B B 可以提高总回收率 A 增加操作步骤 B 减少操作步骤 C 缩短操作时间 D 降低每一步的收率 4 重力沉降过程中 固体颗粒不受 C C 的作用 A 重力 B 摩擦力 C 静电力 D 浮力 5 过滤的透过推动力是 D D A 渗透压 B 电位差 C 自由扩散 D 压力差 6 在错流过滤中 流动的剪切作用可以 B B A 减轻浓度极化 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B 减轻浓度极化 但降低凝胶层的 厚度 C 加重浓度极化 但增加凝胶层的厚度 D 加重浓度极化 但降低凝胶层的 厚度 7 重力沉降过程中 固体颗粒受到 重力重力 浮力浮力 流体摩擦阻力流体摩擦阻力 的作用 当 固体匀速下降时 三个力的关系 平衡平衡 8 撞击破碎适用于 D D 的回收 A 蛋白质 B 核酸 C 细胞壁 D 细胞器 9 区带离心包括 差速差速 区带离心和 平衡平衡 区带离心 10 管式和碟片式离心机各自的优缺点 管式 优点管式 优点 离心力较大离心力较大 缺点 沉降面积小 处理能力降低缺点 沉降面积小 处理能力降低 碟片式 优点 沉降面积大碟片式 优点 沉降面积大 缺点 转速小 离心力较小缺点 转速小 离心力较小 11 单从细胞直径的角度 细胞 直径越小直径越小 所需的压力或剪切力越大 细胞越难破 碎 12 细胞的机械破碎主要方法有 高压匀浆高压匀浆 珠磨珠磨 喷雾撞击破碎喷雾撞击破碎 超声波超声波 破碎破碎 13 细胞的化学破碎技术包括 酸碱处理酸碱处理 酶溶酶溶 化学试剂处理化学试剂处理 第二章 初级分离 1 防止蛋白质沉淀的屏障有 蛋白质周围水化层蛋白质周围水化层 和 双电层双电层 2 判断 当蛋白质周围双电层的 电位足够大时 静电排斥作用抵御蛋白质分子之间的 分子间力 使蛋白质溶液处于稳定状态而难以沉淀 正确正确 3 降低蛋白质周围的 水化层水化层 和 双电层双电层 厚度 可以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 实现蛋白质沉淀 4 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有 盐析盐析 沉淀 等电点等电点 沉淀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 沉 淀 5 在 Cohn 方程中 logS KsI 中 盐析常数 Ks 反映 C C 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A 操作温度 B pH 值 C 盐的种类 D 离子强度 6 蛋白质溶液的 pH 接近其等电点时 蛋白质的溶解度 B B A 最大 B 最小 C 恒定 D 零 7 蛋白质溶液的 pH 在其等电点时 蛋白质的静电荷数为 0 0 8 判断 在高离子强度时 升温会使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 有利于盐析沉淀 错错 9 判断 利用在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进行分离 称为等电点沉 淀 而不必考虑溶液的离子浓度的大小 错错 10 在 Cohn 方程中 logS KsI 中 常数反映 B B 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A 无机盐的种类 B pH 值和温度 C pH 值和盐的种类 D 温度和离子强度 11 无论是亲水性强 还是疏水性强的蛋白质均可采用等电点沉淀 因为亲水性强的因为亲水性强的 蛋白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等电点时也不易沉淀 所以只适用于疏水性强的蛋白质蛋白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等电点时也不易沉淀 所以只适用于疏水性强的蛋白质 酪 蛋白 12 变性活化能 A A 的蛋白质可利用热沉淀法分离 A 相差较大 B 相差较小 C 相同 D 相反 13 在相同的离子强度下 不同种类的盐对蛋白质盐析的效果不同 一般离子 半径 A A 效果好 A 小且带电荷较多的阴离子 B 大且带电荷较多的阴离子 C 小且带电荷较多的阳离子 D 大且带电荷较多的阳离子 14 盐析沉淀时 对 A A 蛋白质所需的盐浓度低 A 结构不对称且高分子量的 B 结构不对称且低分子量的 C 结构对称且高分子量的 D 结构对称且低分子量的 15 盐析常数 Ks 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的 增高增高 或分子结构的 不对称不对称 性而增加 16 疏水性氨基酸量高的蛋白质的疏水区 大大 疏水性 强强 因此 蛋白质表面由不均 匀分布的荷电基团形成的 荷电区荷电区 亲水区亲水区 和 疏水区疏水区 构成 17 名词解释 盐析 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 发生沉淀的现象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 发生沉淀的现象 等电点沉淀 利用蛋白质在利用蛋白质在 pHpH 值等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值等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 方法方法 18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哪些 无机盐种类 相同离子强度下 不同种类的盐对蛋白质的盐析效果不同 主要影响盐析常无机盐种类 相同离子强度下 不同种类的盐对蛋白质的盐析效果不同 主要影响盐析常 数数 KsKs 浓度浓度 pHpH 值和温度 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反映在对值和温度 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反映在对 值的影响值的影响 第四章 膜分离 1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 D D 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过程 A 扩散 B 吸附 C 溶解 D 选择性透过 2 反渗透中 溶质浓度越高 渗透压越大 则施加的压力越 大大 3 反渗透分离的对象主要是 A A A 离子 B 大分子 C 蛋白质 D 细胞 4 超滤膜主要用于 D D 分离 A 菌体 B 细胞 C 微颗粒 D 不含固形物的料液 5 微滤主要用于 A A 分离 A 悬浮物 B 不含固形物的料液 C 电解质溶质 D 小分子溶质溶液 6 透析主要用于 D D A 蛋白质分离 B 细胞分离 C 悬浮液的分离 D 生物大分子溶液的脱盐 7 菌体分离可选用 C C A 超滤 B 反渗透 C 微滤 D 电渗析 8 除去发酵产物中的热源通常选用 C C A 反渗透 B 微滤 C 超滤 D 透析 9 蛋白质的回收浓缩通常选用 B B A 反渗透 B 超滤 C 微滤 D 电渗析 10 不对称膜主要由起 膜分离膜分离 作用的表面活性层和起 支撑强化支撑强化 作用的惰性 层构成 11 孔径越大的微滤膜 其通量 A A A 下降速度越快 B 下降速度越慢 C 上升速度越快 D 上升速度越慢 12 超滤和微滤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 B B 为传质推动力 A 渗透压 B 膜两侧的压力差 C 扩散 D 静电作用 13 超滤和微滤的通量 C C A 与压差成反比 与料液粘度成正比 B 与压差成正比 与料液粘度成正比 C 与压差成正比 与料液粘度成反比 D 与压差成反比 与料液粘度成反比 14 电渗析过程采用的膜为 C C A 亲水性膜 B 疏水性膜 C 离子交换膜 D 透析膜 15 相对分子量相同时 B B 分子截留率最大 A 线状 B 球型 C 带有支链 D 网状 16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A A 分子截留率较低 A 线状 B 带有支链 C 球状 D 不带支链 17 两种以上高分子溶质共存时与单纯一种溶质存在的截留率相比要 A A A 高 B 低 C 无变化 D 低许多 18 膜面流速增大 则 C C A 浓度极化减轻 截留率增加 B 浓度极化严重 截留率减少 C 浓度极化减轻 截留率减少 D 浓度极化严重 截留率增加 19 膜分离过程中 料液浓度升高 则 D D A 粘度下降 截留率增加 B 粘度下降 截留率降低 C 粘度上升 截留率下降 D 粘度上升 截留率增加 20 当 pH C C 蛋白质在膜表面形成凝胶极化层浓度最大 透过阻力最大 此时截留率最 高 A 大于等电点 B 小于等电点 C 等于等电点 D 等电点附近 21 真实截留率和表面截留率在 B B 情况相等 A 存在浓差极化 B 不存在浓度极化 C 料液浓度较大 D 料液浓度较低 22 错流过滤操作中 料液流动的剪切力作用可以 B B A 减轻浓度极化 但增加凝胶层厚度 B 减轻浓度极化 但降低凝胶层厚度 C 加重浓度极化 且增加凝胶层厚度 D 加重浓度极化 且降低凝胶层厚度 23 当压力逐渐增大时 膜表面出现浓差极化现象 此时 透过通量的增长速率 A A A 放慢 B 加快 C 不变 D 为零 24 欲使溶质浓度高的一侧溶液中的溶剂透过溶质低的一侧时 在溶质浓度高的一侧 A A A 施加压力大于渗透压 B 加压力小于渗透压 C 加压等于渗透压 D 减压小于 渗透压 25 论述 分离影响膜分离速率的因素 操作形式 流速 压力 料液浓度 书本操作形式 流速 压力 料液浓度 书本 7474 页 页 26 膜分离过程中影响截留率的因素有哪些 p72 分子特性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呈线状的分子截留率较低 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 分子特性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呈线状的分子截留率较低 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 球形分子的截留率最大 球形分子的截留率最大 其他高分子溶质的影响 当两种以上高分子溶质共存时 其中某一溶质的截留率要高于其其他高分子溶质的影响 当两种以上高分子溶质共存时 其中某一溶质的截留率要高于其 单独存在的情况单独存在的情况 操作条件 温度升高 黏度下降 则截留率降低 膜表面流速增大 则浓度极化现象减轻 操作条件 温度升高 黏度下降 则截留率降低 膜表面流速增大 则浓度极化现象减轻 截留率减小 截留率减小 27 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p81 1 1 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 阻力为 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 阻力为 R Rg g 2 2 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 阻力为 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 阻力为 R Ras as 3 3 膜孔堵塞 阻力为 膜孔堵塞 阻力为 R Rp p 4 4 膜孔内的溶质吸附 阻力为 膜孔内的溶质吸附 阻力为 R Rap ap 28 名词解释 膜组件 由膜 固定膜的支撑 间隔物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由膜 固定膜的支撑 间隔物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 浓度极化 在膜分离操作中 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 不能完全透过膜的在膜分离操作中 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 不能完全透过膜的 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 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 凝胶极化 当分离含有菌体 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 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的现当分离含有菌体 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 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的现 象象 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 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截留曲线上截留率为 0 90 9 的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错流过滤 又称切线流过滤 料液的流动方向与膜面平行 流动的剪切作用可大大减轻又称切线流过滤 料液的流动方向与膜面平行 流动的剪切作用可大大减轻 浓度极化现象或凝胶层厚度 使透过通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浓度极化现象或凝胶层厚度 使透过通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30 膜的孔道特性包括孔径 孔径分布 孔径率孔径 孔径分布 孔径率 第五章 萃取 1 溶质在液 液两相中达到萃取平衡时 萃取速率为 B B A 常数 B 零 C 最大值 D 最小值 2 溶质在两相达到分配平衡时 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 C C A 相等 B 轻相大于重相中的浓度 C 不再改变 D 轻相小于重相中的 浓度 3 分配常数与分配系数 C C A 完全相同 B 数值相同 C 分配常数是分配系数的一种特例 D 分配系数是分配常 数的一种特例 4 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平衡时 状态函数与萃取操作形式 无无 关 5 Henry 型平衡关系 y mx 在 低低 浓度范围内适用 6 Langmuir 型平衡方程 在 高高 浓度范围适用 1 2 m x y mx 7 弱酸性电解质的分配系数随 pH 降低降低 而增大 弱碱性电解质随 pH 降低降低 而减小 8 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为 相似相容性原则相似相容性原则 9 萃取因子是表示萃取相中溶质的量与萃余相中溶质的量之比 对对 萃取分率是表示萃取相与原料液中溶质的量之比 对对 萃余分率是表示萃余相与原料液中溶质的量之比 对对 10 若萃取平衡符合线性关系 并且各级萃取流量之和为一常数 各级萃取流量均相等时萃 取分率 A A A 大 B 相等 C 小 D 不确定 11 红霉素是碱性电解质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 水相从 pH 9 8 降至 pH 5 5 时 分配系数会 B B A 不改变 B 降低 C 先升后降 D 增加 12 青霉素是较强的有机酸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时 水相中 pH 从 3 升至 6 时 分配系数会 A A A 明显降低 B 变化不大 C 明显增加 D 恒定不变 13 双水相相图中 系线 越长越长 两相间的性质差别 越大越大 14 双水相中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主要有 静电静电 作用 疏水疏水 作用 生物亲和生物亲和 作用 15 非电解质溶质在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 A A A 减小 B 增大 C 趋近无穷 D 变化不大 16 判断 荷电溶质在双水相中分配系数的对数与溶质的静电荷数成反比 改 成正改 成正 比比 17 判断 双水相中荷电溶质的分配系数不仅与溶质的静电荷数有关 还与添加的无机盐 的种类有关 18 疏水因子 HF 是描述 上相上相 与 下相下相 之间疏水性的差异的参数 19 疏水因子 HF 与成相聚合物的 种类种类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和 浓度浓度 有关 与添 加的盐的 种类种类 和 浓度浓度 有关 与 pHpH 值值 有关 20 疏水因子 HF 一般随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浓度和盐析浓度的增大而 B B A 减少 B 增大 C 恒定 D 趋近于零 21 在 pH 为等电点的双水相中蛋白质的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与双水相的疏水因子 HF 呈线性关 系 则直线的斜率定义为 D D A 双水相的疏水性 B 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C 蛋白质的静电荷数 D 蛋白质的表 面疏水性 22 论述 双水相中溶质的分配系数的表达式 中 ln FZ mHF HFSHFS RT 各项的物理意义及如何影响分配系数 书本 书本 119119 页到页到 122122 页 页 23 在 pH pI 的双水相中 若双水相疏水因子 HF 0 则蛋白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为 C C A 无穷大 B 零 C 1 D 0 m 1 24 双水相的疏水因子 HF 值越大 则溶质的分配系数越 B B A 大 B 小 C 趋近于 1 D 趋近于零 25 PEG DX 双水相中 若降低 PEG 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增大增大 若降 低 DX 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分配系数 减小减小 26 在 pH 为等电点的双水相中 蛋白质主要根据 C C 产生各自分配 A 荷电荷的大小 B 分子量差异 C 疏水性差异 D 荷电荷性质 27 无机盐的存在 B B 溶质向有机相中分配 A 不影响 B 有利于 C 不利于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28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 分配系数分配系数 不同而使溶质分离的方法称为萃取 29 判断 由于温度影响相水系统的相图 因而影响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因此温度对双水 相系统中蛋白质的影响很大 改 T T 对双水相系统中蛋白质的影响很小 对双水相系统中蛋白质的影响很小 30 反胶团萃取若选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当水相中 pH B B 蛋白质等电点时 蛋白质易 溶于反胶团中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偏离 31 反胶团直径减小 则蛋白质的溶解率 减小减小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 则溶解率 减小减小 32 名词解释 萃取 利用液体或超临界流体为溶剂提取原料中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操作利用液体或超临界流体为溶剂提取原料中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操作 反萃取 调节水相条件 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调节水相条件 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 分配定律 即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达到即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达到 分配平衡时 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 分配平衡时 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 称为分配常数 称为分配常数 物理萃取 即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 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即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 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 生化学反应生化学反应 化学萃取 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 相分配相分配 萃取因子 萃取平衡后萃取相和萃余相中溶质量之比萃取平衡后萃取相和萃余相中溶质量之比 双水相系统 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形成两相 并且在两相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形成两相 并且在两相 中水分均占很大比例中水分均占很大比例 33 论述影响双水相分配系数的因素 书本 书本 122122 页到页到 124124 页 页 1 1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是影响分配平衡的重要因素 若降低聚合物的相对分 成相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是影响分配平衡的重要因素 若降低聚合物的相对分 子质量 则蛋白质易分配于富含该聚合物的相中 子质量 则蛋白质易分配于富含该聚合物的相中 2 2 盐的种类和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相间电位和蛋白质疏水性的影响 盐的种类和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相间电位和蛋白质疏水性的影响 3 3 由于 由于 pHpH 值影响蛋白质的解离度 调节值影响蛋白质的解离度 调节 pHpH 值可改变蛋白质的表面电荷数 因而改变分配值可改变蛋白质的表面电荷数 因而改变分配 系数 系数 4 4 温度影响双水相系统的相图 因而影响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温度影响双水相系统的相图 因而影响蛋白质的分配系数 第六章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 1 吸附按作用力主要分为 物理物理 吸附 化学化学 吸附和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 2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 和 孔径孔径 是评价吸附剂性能的主要参数 3 简答 兰格缪尔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吸附剂表面有许多活性点 每个活性点具有相同的能量 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并且被吸附剂表面有许多活性点 每个活性点具有相同的能量 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并且被 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4 当吸附操作达到穿透点时 应 B B 操作 A 继续吸附 B 停止吸附 C 停止再生 D 停止洗脱 5 生物分离过程常用的吸附剂有 活性炭活性炭 硅胶硅胶 有机高分子吸附剂有机高分子吸附剂 6 离子交换剂分 阳离子交换剂阳离子交换剂 和 阴离子交换剂阴离子交换剂 前者对阳阳离子具有交换能力 活性基团为 酸酸 性 后者对 阴阴 离子具有交换能力 活性基团为 碱碱 性 7 物理吸附中溶质能否在吸附剂上吸附或吸附量的多少取决于 溶质与吸附剂极性的相似溶质与吸附剂极性的相似 性性 和 溶剂的极性溶剂的极性 7 简答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离子交换特性的差别 p186 1 1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树脂孔道对其空间排阻作用大 不能与所有的离子交换活性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树脂孔道对其空间排阻作用大 不能与所有的离子交换活性 中心接触中心接触 2 2 离子交换吸附的蛋白质分子会妨碍其他蛋白质与未吸附蛋白质的离子基团发生作用 并 离子交换吸附的蛋白质分子会妨碍其他蛋白质与未吸附蛋白质的离子基团发生作用 并 阻碍蛋白质扩散进入到其他交换区域阻碍蛋白质扩散进入到其他交换区域 3 3 蛋白质带多价电荷 在离子交换中一般可与多个离子交换基发生作用 蛋白质带多价电荷 在离子交换中一般可与多个离子交换基发生作用 8 名词解释 吸附操作 利用固体吸附的原理从液体或气体中除去有害成分或分离回收有用目标产物利用固体吸附的原理从液体或气体中除去有害成分或分离回收有用目标产物 的的 过程 过程 吸附剂 吸附操作中使用的一般为多孔微粒或多孔膜 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的固体材料 吸附操作中使用的一般为多孔微粒或多孔膜 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的固体材料 离子交换量 单位质量的干燥离子交换剂或单位体积的湿离子交换剂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单位质量的干燥离子交换剂或单位体积的湿离子交换剂所能吸附的一价离 子的物质的量 子的物质的量 吸附等温线 一般吸附操作在恒温度下进行 即温度保持不变 此时一般吸附操作在恒温度下进行 即温度保持不变 此时 q q 只是只是 c c 的函数 的函数 q q 与与 c c 的关系曲线 的关系曲线 q q 吸附剂上的平衡吸附质浓度 吸附剂上的平衡吸附质浓度 c c 液相游离溶质浓度 液相游离溶质浓度 穿透曲线 会看穿透曲线图 吸附过程中吸附柱出口溶质浓度的变化曲线 书本吸附过程中吸附柱出口溶质浓度的变化曲线 书本 212212 页 页 穿透时间 达到穿透点所用的操作时间达到穿透点所用的操作时间 洗脱剂 破坏化学键合的化学试剂破坏化学键合的化学试剂 吸附带 吸附柱中液相吸附柱中液相 或固相或固相 溶质浓度从溶质浓度从 c c0 0 或 或 q q0 0 到 到 0 0 的分布区域 的分布区域 9 9 阳离子交换剂交换容量的测定方法 书本 书本 186186 页 页 1010 滴定曲线的测定方法 会看滴定曲线图 书本 书本 186186 页 页 11 11 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吸附等温线 书本 书本 189189 页到页到 192192 页 页 12 移动床的工作原理 读懂图 6 35 书本 书本 239239 到到 240240 页 页 液相色谱 1 层析操作必须具有 流动流动 相和 固定固定 相 2 溶质的分配系数大 则在固定相上存在的几率 大大 随流动相的移动速度 小小 3 层析柱的理论板数越 多多 则溶质的分离度越 大大 4 两种溶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越 小小 需要的越多的理论板数才能获得较大的分离度 5 凝胶过滤层析中 流动相的线速度与 HETP 成 C C 关系 A 无 B 线性减少 C 线性增加 D 对数 6 GFC 凝胶过滤层析 中溶质的分配系数在分级范围内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值增大而 B B A 线性增大 B 线性减少 C 急剧增大 D 急剧减少 7 凝胶的分级范围越小 则分离度 A A A 越大 B 越小 C 小于 1 D 小于 0 8 IEC 离子交换层析 操作多采用 线性梯度线性梯度 洗脱和 逐次逐次 洗脱 9 线性梯度洗脱过程中 流动相的离子强度线性增大 因此 溶质的 C C 连续降低 移动 速度逐渐增大 A 溶解度 B 扩散系数 C 分配系数 D 分离度 13 逐次洗脱过程中 流动相的离子强度阶跃增大 溶质的分配系数 B B 降低 A 逐渐 B 阶段式 C 线性 D 急剧 15 HIC 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 主要采用 降低降低 流动相离子强度的线性梯度洗脱法和逐 次洗脱法 IEC 离子交换层析 主要采用 增加增加 流动相离子强度的线性梯度洗脱法和 逐次洗脱法 5 简答 为什么凝胶过滤层析通常采用恒定洗脱法 10 简答 为什么离子交换层析很少采用恒定洗脱法 14 简答 线性梯度洗脱法和逐次洗脱法优缺点是什么 线性梯度洗脱法 优点 流动相离子强度连续增大 不出现干扰峰 操作范围广优点 流动相离子强度连续增大 不出现干扰峰 操作范围广 缺点 需要特殊的调配浓度梯度的设备缺点 需要特殊的调配浓度梯度的设备 逐次洗脱法 优点 利用切换不同盐浓度的流动相溶液进行洗脱 不需要特殊梯度设备 优点 利用切换不同盐浓度的流动相溶液进行洗脱 不需要特殊梯度设备 操作简便操作简便 缺点 因为流动相的浓度不连续变化 容易出现干扰峰 此外 容易出现多组分洗脱峰重缺点 因为流动相的浓度不连续变化 容易出现干扰峰 此外 容易出现多组分洗脱峰重 叠的现象 因此洗脱操作参数的设计较困难 叠的现象 因此洗脱操作参数的设计较困难 亲和纯化 1 具有亲和作用的分子 物质 对之间具有 钥匙 和 锁孔 的关系是产生亲和结合作 用的 C C A 充分条件 B 充要条件 C 必要条件 D 假设条件 2 简答 产生亲和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具有亲和作用的分子对之间具有具有亲和作用的分子对之间具有 钥匙钥匙 和和 锁孔锁孔 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分子或原子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分子或原子 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是产生亲和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 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是产生亲和作用的充分必要条件 3 如果亲和作用主要源于静电引力 提高离子强度会 D D 亲和作用 A 增加 B 减弱 C 不影响 D 减弱或完全破坏 4 如果亲和作用以氢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