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doc_第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doc_第2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doc_第3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doc_第4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C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57分)1. (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_ ,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庭下_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诗人胸襟豁达并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_ , _。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默写赵师秀的约客_ , _。_ , _。2. (20分)某校初四三班开展“汉字趣味解读”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查找资料,合作讨论,收获颇丰。(1)甲小组同学从量词入手,写了一段发言材料,请您再举一例,并加以适当的解释,使材料更加充实丰富。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如一“眼”井,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眼眸吗?如一“壶”漂泊,那一壶醇酒承载着游子多少乡思啊。又如 一“脸”笑,那亲切与喜悦超越眉眼,充分地展现在整张脸上,一“怀”愁绪,愁绪原本无形,它已多到排解不开,盈满胸怀,是多么形象啊。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2)甲小组同学从量词入手,写了一段发言材料,请您再举一例,并加以适当的解释,使材料更加充实丰富。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如一“眼”井,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眼眸吗?如一“壶”漂泊,那一壶醇酒承载着游子多少乡思啊。又如 一“脸”笑,那亲切与喜悦超越眉眼,充分地展现在整张脸上,一“怀”愁绪,愁绪原本无形,它已多到排解不开,盈满胸怀,是多么形象啊。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3)乙小组同学从汉字结构入手,发现将某些汉字拆开并加以联想可以有新的理解。如:选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舒善于取舍,乐于给予,才能安然快乐。请你从“拓”“劣”“盼”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理解。 拓:亲手搬开拦路石头,才能开拓新天地。(4)乙小组同学从汉字结构入手,发现将某些汉字拆开并加以联想可以有新的理解。如:选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舒善于取舍,乐于给予,才能安然快乐。请你从“拓”“劣”“盼”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理解。 拓:亲手搬开拦路石头,才能开拓新天地。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相连,是万家团圆的好时机,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B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C . 神奇秀丽的邵家桥四角山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D .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4. (2分)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B . 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C .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 , 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D . 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5.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乔布斯是的人,在他看来,电脑机箱上螺丝帽的朝向,隐藏接口这些小细节,都不容忽视。财富杂志曾这样介绍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喜欢聘请那些追求完美的人。设计师如果在谈论细节时,没有两眼放光,就不配进入苹果公司。”乔布斯希望员工们能生产出一种在任何细节上都无可挑剔的产品。所以,。6. (12分)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废除中国大陆通行的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繁简之争”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材料一:网上流传的“段子”中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有雲无雨,開関无门”(注:以上提及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親亲,愛爱,產产,厰厂,麵面,運运,導导,雲云,開开,関关。)材料二:说汉字简化导致表意功能弱化的看法看似很有文化,其实是对汉字知识的无知例如那个“愛”,早在晋代就有“爱”的写法了,这是由行书演化而来的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主流就是由繁到简。况且“愛”字最初表达的意思是依依不舍、舍不得的样子。而“愛”中的“心”,是声旁的一部分,跟意思无关。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汉字简化,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有密切关系,是为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服务的,简化汉字便于书写,便于提高人民的普遍文化水平这在当时有其必要性,而现在大陆使用简体字,而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这不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祖国的统一。(1)请从材料中概括出赞成和反对简化汉字的理由各两条。 (2)针对“繁简之争”,校报委托你采访语言学家赵教授,请你事先准备两个采访问题。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传承文明”的黑板报,请你仿照示例的栏目设计,再设计一个栏目。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我的设计是 :栏目名称:_;内容:_7. (6分)判断题(1)繁星春水是冰心“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即成诗句,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2)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获罪发配沧州,路经野猪林,鲁智深砍死两个公差,救下林冲,并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达沧州府。(3)简爱逃离桑菲尔德后,在芬丁庄园幸运地被表哥圣约翰收留,并一度答应做圣约翰的妻子,一同去东方当一名传教士。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66分)8. (12分)阅读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回答问题。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词人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恰遇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的情景和有所感而写下此词。三五夜:阴历每月十五夜。 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山城:指密州。社:农村节日祭神之所。当时的密州,因连年蝗旱,民不聊生,村民常举行社祭,祈求丰年。(1)下列诗句与本诗描述的传统节日相同的一项是( )A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D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的是密州元宵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3)请细读全词,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9. (14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使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 , 解维而逝,不复返矣。【注释】姨妹:姨母的女儿。二子:两个女儿。女弟:妹妹。适:嫁。缗(mn):穿钱的绳。(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二子为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以物喜B .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C . 贻以金钗D . 卷石底以出(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B . 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C . 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D . 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却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钱,但他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坐船离去,一去不返。(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众皆伏泰之义伏:_ 将家于义兴家:_ 吾适得京书适:_ 言讫讫:_(4)翻译下列句子。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10. (20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为低碳生活,后者为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段“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一句中划线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除了文中所述的低碳生活方式,你还能再支三个“低碳生活”的高招吗?11. (20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