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总复习1、 题型:1、单选 1*10 = 10 2、多选 2* 5 = 10 3、赏析 1*15 = 15 要求:二选一、300字以上、分析之中包含文学理论知识 4、论述 3*15 = 45 要求:六选三(三组中每一组选一题) 5、默写 20 (上下句默写)2、 主要提纲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之为诗,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赋”和“比”都是诗歌基本表现手法,“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背诵诗经 黍离 先秦历史散文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2、左传是继春秋之后又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全称是左氏春秋传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书书,西汉刘向考订整理。3、 诸子散文发展历程4、 第一阶段: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语录体 第二阶段:代表作品庄子、孟子对话式的论辩体 第三阶段: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议论文体5、 楚辞: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意境(297298)意境:是由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而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是 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韵味。王国维从情感角度上将景象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境赏析主要有三方面: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老子四章(要求背诵)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1、 把握道的性质:道是宇宙的主体;道是自然无为;道是辩证的。2、 重点:道是“自然无为”的,如何理解?理解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子认为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老子还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以自己为法的。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然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小国寡民:书本16面庄子秋水庄子的认识论:“相对论”、“齐物论”思想(结合庄子 秋水及现实意义)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即泯灭差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对论: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成千古名言。他睿智而勇敢地把相对性用在生死观上,“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交替,犹如寒暑,皆自然现象,是生死观上的彻底天人合一。 秋水以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大,任何人在感到自己多么伟大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要想一想还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大与小永远只是相对的。 论语四则(要求背诵)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仁”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二“礼” 重点:1、礼的多元内涵(参见中国文化概述P319) 2、礼的实质:明等级,以导之礼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 3、礼的功用:礼之用,和为贵 以礼节合 致中和-中庸如何理解仁与礼的关系及仁与礼在现实中的意义。书本29面第二点,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实质内容。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 有关诗歌主题。 男女相思、游子思妇2、 中心意象“月”意象的丰富内涵。3、 体现哲理思索的诗句 人与月的关系宇宙意识与人生哲理4、 对人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总写相思: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思妇的相思: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相似幻化成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游子的相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总体分析:人伦情感(主题):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人生哲理: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像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像消逝的光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艺术创新: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妙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全诗诗情、画意、哲思水乳交融,创造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诗中紧叩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随着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依次展开画面和思绪;以从月升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从天上到地下的寥廓空间,从明月、江流、花林、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景物,以及游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全诗既完美严整,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半部分重在写景,在美景下生发出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富有理趣;后半部分重在抒发游子思妇之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的整体,其中还流动着一种哲理的思致。 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这些景物与花颜月色共同组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与所抒发的缅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长恨歌白居易1、 有关人物形象1、 唐明皇形象前后期变化2、 杨贵妃形象前后期差唐杨二人艺术形象的特点(前后期):杨玉环娇媚惑人(生前) 写丽 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侧面) 写情态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玉楼宴罢醉和春 写活动承欢赐浴无闲暇 承恩 侍宴 侍夜 写专宠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 抓住娇、丽、媚大肆渲染使贵妃形象世俗化一个只知吃喝玩乐、讨好皇帝的风流女子后期:钟情不渝(死后) 写情状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写动作揽衣推枕起徘徊。 写外貌装束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赠物:唯将旧物表深情 寄词: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杨玉环形象纯情化,崇高化。将杨的心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个玉环对比前期:对皇宫中的杨贵妃美伦美奂的外表美的夸饰描写艳美、雍容华贵美、矫情美后期:对仙境中杨贵妃坚贞不渝的内在美的深层开掘 凄美、苍白美、自然本态美唐明皇前期:重色荒政致乱倾国(玉环生前) 淫乐: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用人:姊妹弟兄皆列土一个不理朝政、沉缅于声色之中的昏庸皇帝。后期:重情(玉环死后)景随情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赌物思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夜难眠,孤独难熬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与前面对照) 一个有情有义、痴心不改的下台皇帝。2、 道士寻妃、仙山寄词情节的作用 道士觅魂和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均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坚贞,体现了诗人对最后爱情悲剧的同情,同时照应了爱情和讽喻的双重主旨,渲染了长恨的主题。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杨贵妃,让她以“带雨梨花”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并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超然台记苏轼全文主旨:只要能超然物质利益之外,便能无往而不乐。被物质利益束缚的游,是不自由、 拘束、有限、营营的游;超然物质利益之外的游,是自由、真正、无穷、逍遥的 游。人生在世孰能无挫,孰能无忧?忧而伤怀,则颓然;忧而自解,则超然。苏 轼其人,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主旨句: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着,盖游于物之外也!2、物”与“乐”的辩证法 以乐观与欣赏的心态对待自然,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 以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便餔糟啜醴皆可以醉; 以乐观与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美恶、去取、大小、祸福的烦恼。 游于物之外,就能无往而不乐。3、苏轼超然台记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和主旨相关但是加上现实说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明 冯梦龙1、 有关知音故事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感动着古往今来无数颗心灵,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并被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接受与欣赏。知音故事的源头:1、吕氏春秋 2、列子知音故事的流变:伯牙、子期的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熟悉,要归功于明代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撰者冯梦龙。三言 警世通言的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而且具有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 小说的落脚点与旨归不仅仅在于以琴结缘和音乐知音,更由此进入社会伦理层面,歌颂俞、钟二人超越血缘和等级的真挚友情、钟情自然与任情适性的人生意趣、恪守诺言与重情尚义的高风亮节,从而升华了故事主题,使其成为中国知音文学与文化中的经典。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1、君子之交2、文人隐逸3、楚地风情4、儒道相融二、知音文化内涵儒家讲究礼节、恪守诺言、重情尚义、至情至爱(世俗礼义、人伦责任)到家隐逸山林、返璞归真、任情适性、审美自然(精神自由、心灵舒展)3、 武汉品牌、知音文化1、知音与友情2、诚信与责任3、孝道与情亲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1、 小说所描绘的典型环境 全国、全省的总体大背景:“大跃进”全国各地争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困难时期。2、 掌握悲剧、典型理论(书本295297) 加上: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人物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暂时不能实现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必然结局(抑或是对立面的力量太强大,抑或是悲剧人物自身斗争经验不足)。李铜钟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悲剧令人叹息、悲痛,但更令人反思。人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的是力量和希望,得到的是崇高的美感。 分析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桐钟这一人物形象的?李铜钟的悲剧形象:作者将极左年代中,那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直言、敢于批评错误路线、敢于为民请命,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人的优秀品质,集中地放在了李铜钟的身上。 1、吹牛浮夸和春荒的典型环境、揭示了李铜钟悲剧性格形成社会根源。这个社会环境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一起,对李铜钟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李铜钟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步步升华。他的为人为“官”,无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三次要粮宰牛借粮投案被审(死亡)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白色鸟何立伟一、1、小说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具有田园诗的特质。重景物描写、重人的感觉情绪。 2、“我一直就想写一种绝句式的短篇小说”。 3、绝句类如中国国画中的文人画,重简约、空灵、含蓄,淡雅,还特讲究留空白。” 4、小说批判“文革”,可始终未出现一个批判字眼。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多少言外之意“尽在不言中”。2、 你是否认可何立伟“绝句”式小说的审美追求。3、 白色鸟突破传统小说 关于二三的答案:前面第一点以及以下,自我组织。 语言 情调 风格 意境语言感觉化、情绪化。作者打破语言的逻辑与语法规范,在习惯的语言方式上另辟蹊径,多方组织声、色、味、形、光等画面,意念闪烁不定,情绪氤氲流动,构成了一种浸透无限情蕴、透明而又朦胧的意绪氛围。小说的语言还具有地域特征,流动着乡土文学的隽永气息。 小说恬静如秋水,澄澈如露珠。风格细腻、 优美、 平淡、 清新、 素朴、 自然,如一首田园诗。不以描写人物性格为目的,而着重表现两少年的情绪、心境,形成了具有一定象征色彩的、耐人寻味的意蕴。景物描写层次清楚,疏密交错,浓淡相宜,远近动静相得益彰。情与景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在有限里追求无限”,构成了诗一般空灵的格调与“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小说作法有类于唐人绝句,“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独特点白色鸟的别具一格、新颖巧妙处就在于,它反映了一种诗歌向散文、小说渗透、交融的可贵探索。它摒弃了传统小说追求故事性、戏剧性、个性化等情节模式,而向重感觉、重情调氛围的情绪心理模式迈进。其笔墨意趣不在于告诉人们作者所感知体认的生活现实、客观图景是什么,而旨在显示作者感官是怎样映现他所捕捉的现实图景的,它展露了一种新颖的审美发现与感情体验。四、艺术手法:象征 无论是赤条条的两个少年,还是白色鸟,还是小说创造的整个画面、情调,都极富象征意味。如果大自然、河滩、白色鸟、孩子是真善美的化身的话,那么“如烧红的一柄烙铁”的太阳、“哐哐的锣声”便是毁灭真善美的“文革”恶势力象征。小说的哲理喻意深长:吸引两个天真少年的是两只天使般的白色鸟,童心的天真无邪与白色鸟的纯洁无瑕内在含义是深刻一致的。“白色鸟”似乎是童稚世界、和平世界的象征,而惊扰了黑少年“皮球似的弹起来”,同时也惊飞了白色鸟的批判会的锣声,似乎就是充满“文革”“阶级斗争”火药味的严酷现实世界的象征。听听那冷雨余光中1、 熟读本文的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2、 “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3、 如何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上的乡愁?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文学作品中普遍而恒久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色大气年终工作总结
- 六年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 公司网络安全培训成效课件
- 《诗经-邶风》课件
- 月度行政工作总结
- 精装工程师年终总结演讲
- 事故后的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粉蓝渐变色汇报
- 事业单位负债
- 事业单位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网约车考试全国公共科目考题及答案
- 水电厂自动化管理制度
- 2025版标准劳动合同模板下载
- 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DB32-T 5119-2025 锂离子电池工厂生产安全技术规范
- 小学生游泳队训练计划
- 2024从“小众运动”到“全民热潮”解码网球人群与市场机遇
- 2025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之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 ktv营销管理方案
- 2025-2030中国质子治疗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输血规范培训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