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管理封皮.doc

【车辆工程类】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3张CAD图纸+设计程序】【优秀】【毕业论文说明书】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编号:70861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9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7-28 上传人:机**** IP属地:浙江
65
积分
关 键 词:
车辆 工程 液压 操纵 离合器 电子线 系统 设计 cad 图纸 程序 优秀 优良 毕业论文 说明书 仿单
资源描述:
【车辆工程类】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3张CAD图纸+设计程序】【优秀】【毕业论文说明书】,车辆,工程,液压,操纵,离合器,电子线,系统,设计,cad,图纸,程序,优秀,优良,毕业论文,说明书,仿单
内容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孙璐 系部 汽车与交通工程 专业、班级 车辆 07导教师姓名 崔宏耀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程 是否 外聘 否 题目名称 液压 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 一、设计(论文) 目的、意义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线控技术也逐步得到青睐和深入研究 是 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线控技术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目前包括线控换档系统、线控 制动系统 、线控悬架系统、线控增压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及线控转向系统。其中线控转向系统在高级轿车、跑车及概念车上有广泛的应用,它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汽车离合器操纵形式有液压和拉线式两种,轿车多用液压操纵式,由总泵、分泵、软管、踏板等组成。它具有噪声小、省力、平稳、布置方便的优点,缺点:漏油;需要维护。特点:摩擦阻力小、重量轻、布置方便、不受车身变形影响。当驾车者踩下离合器踏板时,推杆推动总泵活塞使油压增高,通过软管进入分泵,迫使分泵拉杆推动分离叉,将分离轴承推向前;当驾车者松开离合器踏板时,液压解除,分离叉在回位弹簧作用下逐渐退回原位,离合器又处在接合状态。 本设计针对 液压 操纵式离合器设计线控操纵系统 ,可与原系统的功能进行切换工作 。 二、设计(论文)内容、 技术 要求 (研究方法) 基本参数 参考 骐达 轿车动力系统 驱动型式: 发动机前横置前轮驱动 总 质量: 动桥满载: 最大爬坡: 30% 设计 液压 控制 离合器 设计的主要内容: ( 1)研究汽车 离合 器的组成、结构与设计; ( 2) 分析离合器接合过程 ; ( 3) 分析计算 离 合器的操纵力变化规律建立离合器的力学模型 ; ( 4) 选择驱动装置,设计传动机构,设计布置形式。 ( 5) 设计控制系统 。 技术 要求 (研究方法): ( 1) 响应速度优于 ; ( 2) 动作无冲 ; ( 3) 结构尺寸小,便于安装; 、设计 (论文) 完成后应提交的 成果 设计图纸(合 0 号图纸 1 张 布置图及传动机构 ) ; 设计说明书( 2 万字左右); 相关外文翻译( 1 篇 2 千字左右) ; 控制系统硬件软件 四、设计 (论文) 进度安排 ( 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 2 周 ( 2)整体方案设计,完成 系统 示意图(手绘)第 3 周 ( 3) 传动机构 设计计算 ,系统布置 , 4 ( 4) 控制系统设计 6 ( 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周 ( 6)毕业设计(论文)审核、修改 第 14、 15 周 ( 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 16 周 五、主要参考资料 六、备注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本科 学 生 毕业设计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 系部名 称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班 级 : 车辆工程 学 生姓名 : 孙 璐 指 导教师 : 崔宏耀 职 称 : 副教授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二一一年六月 s u 01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 电子线控系统设计 院 系 名 称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 : 车辆工程 学 生 姓 名 : 导 师 姓 名 : 开 题 时 间 : 2011 年 3 月 16 日 指导委员会 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一、“开题报告”参考提纲 1. 课题研 究目的 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 现状及分析); 3. 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4. 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 5. 进度安排; 6. 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请参照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 字数应在 4000 字以上,文字要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要工整清楚。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系部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 院 专业、班级 车辆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车辆工 程 是否外聘 是 否 题目名称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 一、 课题研究 现状 ,选题的 目的、 依据和意义 1、研究现状 线控技术( 于飞机控制系统,飞机的新型飞行控制系统是一种线控系统( 它将飞机驾驶员的操纵命令转换成电信号,利用计算机控制飞机飞行。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线控技术也逐步得到青睐和深入研究 是 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线控技术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 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 下图是线控过程。 目前包括线控换档系统、线控 制动系统 、线控悬架系统、线控增压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及线控转向系统。其中线控转向系统在高级轿车、跑车及概念车上有广泛的应用,它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 1) 线控技术的优点 们可以不用直接操作机械力。 需要转向盘、转向柱和脚踏板,这样就减少了正面碰撞时的潜在危险性,改善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为汽车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于驾驶特性如制动、转向、加速等过程都是程序设定的,设计师可设计不同的程序供用户选择。 能高(响应快)。线控系统取消了许多机械连接装置、液压装置和气压装置,简化了结构和生产工艺,便于实现汽车轻量化。 ,减少维护费用。取消机械和液压连接可减少车身质量并简化维护工作,可能磨损的部件更少了,如使用线控制动无需制动液,使汽车更为环保,减少维护。 得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成为可能,整个汽车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整体。 稳固的电子接口(模块结构),隔板间无机械连接,简单布置就能增加电子控制功能。 ( 2) 线控技术的缺点 电子设备还相当的不可靠 电磁干扰、器件失效、软件程序的设计、网络攻击等等。一旦电路失效而没有机械冗余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转向失灵、油门难以控制和不能制动 。 所以线控技术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所有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在开发线控系统雏形及其产品。美国 司开发的线控驾驶系统使得燃油经济性上升 5; 车在电子转向系统中也作了类似改进; 司和其他一些设备制造商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线控技术和产品; 新一代雅阁 车上采用线控油门技术。德国大众也有线控的概念车。美国通用公司在 2003 年研制的 念车和 2005 年研制的念车上都采用了线控转向和线控制 动技术。 线控技术得以逐渐在汽车上普遍应用的技术背景是:微电子器件的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如单片机, ;电力电子装置的功能增强、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如执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传感器等等。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不断深入,线控技术将在汽车上得到普遍应用,笨重、精确度低的机械系统将被精确、敏感的电子传感器和执行元件所代替,汽车传统的操纵机构、操纵方式、执行机构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当线控这一目标实现时,汽车将是一种完全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转向机全都不见了,汽车可以说是一台装在轮子 上的计算机。 2、目的、 依据 和意义 汽车离合器操纵形式有液压和拉线式两种,轿车多用液压操纵式,由总泵、分泵、软管、踏板等组成。它具有噪声小、省力、平稳、布置方便的优点,缺点:漏油;需要维护。特点:摩擦阻力小、重量轻、布置方便、不受车身变形影响。当驾车者踩下离合器踏板时,推杆推动总泵活塞使油压增高,通过软管进入分泵,迫使分泵拉杆推动分离叉,将分离轴承推向前;当驾车者松开离合器踏板时,液压解除,分离叉在回位弹簧作用下逐渐退回原位,离合器又处在接合状态。 自动离合器系统具有模拟经验丰富驾驶员的功能。以平滑、敏感、 自动的方式控制汽车离合器工作,即通过操纵加速踏板、移动变速杆来控制汽车离合器,驾驶员只需挂挡后踏下加速踏板,汽车便可实现快速起步、平稳起步;行车中,移动变速杆,离合器会自动断开与结合,实现换挡;在停车时,离合器会自动地在最恰当的时候断开。 该系统有信号输入部件、执行部件和自动离合器控制器 成。信号输入部件包括离合器位置传感器、变速杆传感器、档位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压力开关、车门开关、制动开关等,传感器信号和开关信号输入到 执行部件有液压泵电动机继电器、气动继 电器、电磁阀、报警蜂鸣器等, 行部件工作,实现离合器的精确控制。 液压式自动离合器则是由 送信号驱动电动液压系统,通过液压操纵离合器动作。 液压式自动离合器在目前通用的膜片离合器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控制单元( 液压执行系统,将踏板操纵离合器油缸活塞改为由开关装置控制电动油泵去操纵离合器油缸活塞。 据油门踏板、变速器档位、变速器输入 /输出轴转速、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等传感器反馈信息,计算出离合器最佳的接合时间与速度。 自动离合器的执行机构由电动油泵、电磁阀和离合器油缸组成,当 出指令驱动电动油泵,电动油泵产生的高压油液通过电磁阀输送到离合器油缸。通过 制电磁阀的电流量来控制油液流量和油液的通道变换,实现离合器油缸活塞的移动,从而完成汽车起动、换档时的离合器动作。 本设计针对液压操纵式离合器设计线控操纵系统,可与原系统的功能进行切换工作。 二、设计(论文) 的基本内容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参数 参考骐达轿车动力系统 驱动型式:发动机前横置前轮驱动 总质量: 动桥满载: 最大爬坡: 30% 设计液压控制离合器 1、研究的 基本 内容 ( 1)研究汽车离合器的组成、结构与设计; ( 2)分析离合器接合过程; ( 3)分析计算离合器的操纵力变化规律建立离合器的力学模型; ( 4)选择驱动装置,设计传动机构,设计布置形式。 ( 5)设计控制系统。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响应速度优于 ;( 2)动作无冲;( 3)结构尺寸小,便于安装; 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分析离合器特性和液压操纵机构工作原理 计算传动机构数据,对线控系统进行设计 选择传感器和执行器 收集液压操纵式离合器、自动离合器、 片机、 线控系统执行器等相关资料 对执行器进行合理布置 针对离合器进行控制 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编制控制程序 整理文档,形成说明书 四、进度安排 ( 1)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开题报告 第 2 周 ( 2)整体方案设计,完成系统示意图(手绘)第 3 周 ( 3)传动机构设计计算,系统布置, 4 ( 4)控制系统设计 6 ( 5)编写设计说明书 13 周 ( 6)毕业设计(论文)审核、修改 第 14、 15 周 ( 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准备及答辩 第 16 周 五、 参考文献 1 谢先平 ,王旭东 ,余腾伟等 . 自动离合器精确位置跟踪控制与起步控制研究 J. 中国公路学报 , 2008, 21 (4) _5 . 2 赵永胜 ,任卫群 ,张云清等 . 汽车 动离合器的局部线性化模糊滑模控制 J. 农业机械学报 , 2007, 38 (1) _5 . 3 何忠波 ,席军强 ,陈慧岩等 . 电机驱动式自动离合器起步控制试验研究 J. 农业机械学报 , 2003, 34 (6) _5 . 4 陈俐 ,张建武 ,习纲等 . 自动离合器的自适应最优控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2000, 34 (10) _5 . 5 赵永胜 ,刘志峰 ,杨文通等 . 汽车自动离合器的动态滑模控制 J. 汽车工程 , 2009, 31 (6) _4 . 6 许男 ,崔胜民 . 基于模糊技术的自动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 J. 机械设计与制造 , 2010, (3) _3 . 7 莫易敏 ,孙欣 ,汤春球等 . 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用直流电机执行系统的设计 J. 机械制造 , 2010, 48 (9) . 8 谢先平 ,王旭东 ,张训等 . 电控自动离合器接合位置精确跟踪控制 J. 电力电子技术 , 2008, 42 (10) _3 . 9 米世生 . 自动离合器起步接合速度模糊控制研究 J. 机电技术 , 2010, 33 (4) _3 . 10 徐旭 . 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开发 D. 2006. 11 刘战芳 . 自动离合器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J. 城市车辆 , 2007, (3) _3 . 12 叶明 ,秦大同 ,刘振军等 . 直流伺服电机驱动的自动离合器控制 J. 机械设计与研究 , 2003, 19 (2) _3 . 13 朱帆 . 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修 J. 汽车电器 , 2008, (2) _6 . 14 赵和平 ,刘奋 ,张建武等 . 变结构控制方法在电控离合器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机械工程 , 2002, 13 (20) _4 . 15 孙承顺 . 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快速开发研究 D. 2003. 16 张雄华 ,周雅夫 ,宋振寰等 . 电机驱动式自动离合器控制与试验 J. 天津汽车 , 2005, (1) _5 . 17 王佐政 . 汽车 动离合器的电机伺服系统开发与实现 D. 2000. 18 暴志平 ,杨爱萍 . 自动离合器技术研究及应用 J. 商用汽车 , 2001, (5) _3 . 19 N F J. 机械工程学报 (英文版 ), 2004, 17 (2) _4 . 20 .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 2005, 14 (2) _5 . 六、备注 指导教师意见: 签 字: 年 月 日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I 目录 摘要 . . 第 1 章 绪论 . 1 . 1 国内 外 发展现状 . 1 合器控制技术 发展 . 3 第 2 章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总体设计 . 5 . 5 合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5 . 7 合器液压操纵机构 . 8 . 9 . 10 . 11 . 13 . 13 . 14 章小结 . 15 第 3 章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的 硬件设计 . 16 . 16 . 20 行器的选择 . 21 压泵和电动机总成 . 21 关阀 . 23 油阀和回油阀 . 23 行器测试 . 25 动电路 . 25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章 小结 . 27 第 4 章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29 程序流程 . 29 始化流程 . 30 制算法 . 30 章 小结 . 31 结论 . 32 参考文献 . 33 致谢 . 35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要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线控技术也逐步得到青睐和深入研究 是 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汽车线控技术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 汽车离合器操纵形式有液压和拉线式两种,轿车多用液压操纵式,由总泵、分泵、软管、踏板等组成。 本设计通过研究汽车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的组成、结构与设计;分析离合器接合过程和计算离合器的操纵力变化规律建立离合器的力学模型,选择驱动装置,设 计传动机构,布置形式和控制系统。 本文研究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 的开发思路和设计方法 。其中选择 了 线控系统的 硬件 并设计了线控部分压力控制单元的软件系统。软件 核心是单片机 ,用脉宽调制( 法控制占空比对高速开关阀进行控制,实现离合器工作缸位置精确控制,软件采用 制算法 。 所设计的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操纵系统可与原系统的功能进行切换工作。 关键词 :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 ; 线控技术;脉宽调制;高速开关阀; 法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of it a in of in is s by of It of of by of is of of of of in to of ID be 1 第 1 章 绪 论 1 1 选题的目的、意义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线控技术也逐步得到青睐和深入研究 是 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线控技术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目前包括线控换档系统、线控 制动系统 、线控悬架系统、线控增压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及线控转向系统。其中线控转向系统在高级轿车、跑车及概念车上有广泛的应用,它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汽车离合器操纵形式有液压和拉线式两种,轿车多用液压操纵式,由总泵、分泵、软管、踏板等组成。它具有噪声小、省力、平稳、布置方便的优点,缺点:漏油;需要维护。特点:摩擦阻力小、重量轻、布置方便、不受车身变形影响。当驾车者踩下离合 器踏板时,推杆推动总泵活塞使油压增高,通过软管进入分泵,迫使分泵拉杆推动分离叉,将分离轴承推向前;当驾车者松开离合器踏板时,液压解除,分离叉在回位弹簧作用下逐渐退回原位,离合器又处在接合状态。 本设计针对液压操纵式离合器设计线控操纵系统,可与原系统的功能进行切换工作。 1 2 线控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线控技术( 于飞机控制系统,飞机的新型飞行控制系统是一种线控系统( 它将飞机驾驶员的操纵命令转换成电信号,利用计算机控制飞机飞行。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的逐步成熟和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汽车线控技术也逐步得到青睐和深入研究 是 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汽车线控技术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 如图 图 控过程 目前包括线控换档系统、线控 制动系统 、线控悬架系统、线控增压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及线控转向系统。其中线控转向系统在高级轿车、跑车及概念车上有广泛的应电信号 模拟或数字信号 有线或无线的信号 执 行机构 传感装置 功 能 装 置 人 机 接 口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2 用,它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 1) 线控技术的优点 们可以不用直接操作机械力。 需要转向盘、转向柱和脚踏板,这样就减少了正面碰撞时的潜在危险性,改善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为汽车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于驾驶特性如制动、转向、加速等过程都是程序设定的,设计师可设计不同的程序供用户选择。 轻,性能高(响应快)。线控系统取消了许多机械连接装置、液压装置和气压装置,简化了结构和生产工艺,便于实现汽车轻量化。 少维护费用。取消机械和液压连接可减少车身质量并简化维护工作,可能磨损的部件更少了,如使用线控制动无需制动液,使汽车更为环保,减少维护。 得汽车导航和自动驾驶成为可能,整个汽车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整体。 稳固的电子接口(模块结构),隔板间无机械连接,简单布置就能增加电子控制功能。 ( 2) 线控技术的 缺点 电子设备还相当的不可靠 电磁干扰、器件失效、软件程序的设计、网络攻击等等。一旦电路失效而没有机械冗余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转向失灵、油门难以控制和不能制动 。 所以线控技术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所有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在开发线控系统雏形及其产品。美国 司开发的线控驾驶系统使得燃油经济性上升 5; 车在电子转向系统中也作了类似改进; 司和其他一些设备制造商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线控技术和产品;6轿车上采用线控油门技术。德国大众也 有线控的概念车。美国通用公司在 2003年研制的 005年研制的 线控技术得以逐渐在汽车上普遍应用的技术背景是:微电子器件的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如单片机, ;电力电子装置的功能增强、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如执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传感器等等。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不断深入,线控技术将在汽车上得到普遍应用,笨重、精确度低的机械系统将被精确、敏感的电子传感器和执行元件所代替,汽车传统的操纵机构、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3 操纵方式、执行机构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当线控这一目标实现时,汽车将是一种完全的高新技术产品,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转向机全都不见了,汽车可以说是一台装在轮子上的计算机。 1 3 离合器线控技术的发展 在采用离合器的传动系统中,早期离合器的结果形式是锥形摩擦离合器。锥形摩擦离合器传递扭矩的能力,比相同直径的其他结构形式的摩擦离合器要大。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太大,引起变速器换挡困难。而且这种离合器在接合时也不够柔和,容易卡住。 此后 ,在油中工作的所谓湿式的多片离合器逐渐取代了锥形摩擦离合器。但是多片湿式摩擦离合器的片与片之 间容易被油粘住(尤其是在冷天油液变浓时更容易发生),导致分离不彻底,造成换挡困难。所以它又被干式所取代。多片干式摩擦离合器的主要优点是由于接触面数多,故接合平顺柔和,保证了汽车的平稳起步。但因片数较多,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较大,还是感到换挡不够容易。另外,中间压盘的通风散热不良,易引起过热,加快了摩擦片的磨损甚至烧伤和破裂。如果调整不当还可能引起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人们逐渐趋向于采用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它具有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尺寸紧凑,分离彻底等优点。而且只要在 结构上采取一定措施,也能使其接合平顺。因此,它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如今,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在结构设计方面也相当完善:采用具有轴向弹性的从动盘,提高了离合器的接合平顺性;离合器中装有扭转减振器,防止了传动系统的共振,减少了噪音;以及采用了摩擦较小的分离杆机构等。另外,采用了膜片弹簧作为压簧,可同时兼起到分离杠杆的作用,使离合器结构大为简化,并显著地缩短了离合器的轴向尺寸。膜片弹簧和压盘的环行接触,可保证压盘上的压力均匀。由于膜片弹簧本身的特性,当摩擦片磨损时,弹簧的压力几乎没有改变,且可减轻分离离合器时所 需要的踏板力。为了提高离合器的传扭能力,在重型汽车上多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次外,近年来由于多片湿式离合器在技术上的不段改善,在国外的某些重型牵引汽车和自卸车上又开始采用多片湿式离合器,并有不断增加的倾向。与干式离合器相比,由于用油泵进行强制制冷的结果,摩擦表面的温度较低(不超过 93 )。因此,允许起步时长时间地打滑或用高档起步而不致烧损摩擦片,具有良好的起步能力。据说这种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可达干式离合器的五、六倍。 为了实现离合器的自动操纵,有自动离合器。采用自动离合器时可以省去离合器踏板,实现汽车的 “双踏 板 ”操纵。与其他自动传动系统(如液力传动)相比,它具有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4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及传动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在欧洲小排量汽车上曾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现有自动离合器的各种结构中,离合器的摩擦力矩的力矩调节特性还不够理想,使用性能不尽完善。例如,汽车以高档低速上坡时,离合器往往容易打滑。因此必须提前换如低档以防止摩擦片的早期磨损以至烧坏。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离合器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以适应新的使用条件。从国外的发展动向来看,近年来汽车的性能在向高速发展,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不断提高, 载重汽车趋向大型化,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此外,对离合器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增加离合器的传扭能力,提高其使用寿命,简化操作,已经成为目前离合器的发展趋势。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5 第 2 章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总体设计 2 1 离合器特性分析 2 1 1 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它是一种既能传递动力,又能切断动力的传动机构,其基本功用有三:动力传递、动力切断以及过载保护。 目前中小型车辆上应用的离合器均为单片干式膜片离合器 ,它具有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尺寸紧凑,分离彻底等优点 1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示,其中膜片弹簧是一个用薄弹簧钢板制成的带有锥度的弹簧,由碟簧部分和分离指部分组成,其工作情况分为三种状态:自由状态、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分别如图 图 片弹簧离合器结构示意图 1)自由状态:当离合器盖总成尚未与发动机飞轮装合以前,膜片弹簧近似处于自由状态,不承载,无变形。 2)接合状态:当离合器盖总成与飞轮装合时,离合器盖通过后支承 环对膜片弹簧中部施加压紧力 F,则膜片弹簧大端与压盘接触处作用着支承反力 此时膜片弹簧被压紧到趋近于压平状态的预加压缩状态,从而将从动盘摩擦片压紧在飞轮与压盘之间,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此时只有碟簧部分受载,分离指部分不受载。 3)分离状态:作用于膜片弹簧小端加载半径 的分离力 膜片弹簧以中部支承环为支点,继续受到压缩。此时大端压紧力 渐减少直到消失,膜片弹簧呈反锥形的翻转状态。此时只有分离指部分受载,碟簧部分不受载。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6 图 合器工作状态 离合器接合过程中通过摩擦力矩实现动力传递,装有多级减振的离合器传动系统模型如图 示 2 。 图 级减震离合器简化模型 其动力学方程为: ( 2 式中: 合器传递的摩擦扭矩 (N m) 合器减振器传递扭矩 (N m) 作用在离合器上的阻力矩 (N m) 动机输出扭矩 (N m) e:发动机转速 (s) c:离合器从动片角速度 (s) m:变速箱输入轴角速度 (s) 发动机曲轴飞轮及离合器主动片的等效转动惯量 (kg/ 离合器从动片等效转动惯量 (kg/ J: 减振器、变速箱、差动器、轮胎、整车在变速箱输入轴轴的等效转动惯量(kg/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7 发动机扭矩是周期变化的,这就使得传动系产生扭矩振动。为了改善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扭矩减振特性,在离合器从动片与其输出 轴之间有一组弹簧,构成了扭转减振器,该减振器在结构上保证离合器具有一定的减振性能。减振器扭矩传递公式为 +Kcm (2其中: K 为减振器刚度, C 为减振器阻尼,为离合器从动片与输出轴转速差。 离合器实际传递扭矩 2221 (2式中 Z 为摩擦副数,一般干式摩擦离合器为 Z=2, 为接触系数,取为 0 6; q 为 摩擦副单位面积压力, R、 r 为摩擦片内外半径, u 为摩擦系数,它随离合器主从动部分的转速差而变,其关系式为 u=1+(2其中 膜片弹 簧离合器的 q 值与膜片弹簧的特性有密切关系,下面讨论膜片弹簧的特性。 2 1 2 膜片弹簧非线性特性 1)负荷特性 图 膜片弹簧负荷特性,横坐标是弹簧大端变形 ,纵坐标是负荷 即 11 。曲线上 B 点为摩擦片磨损前离合器处于完全接合状态时的工作点,离合器完全分离点为 C 点。在长时间使用后,摩擦片会发生磨损,离合器完全接合时膜片弹簧的工作点向左移 x 到 D 点,离合器完全分离点左移缸 1x 到 E 点,整个膜片弹簧工作范围将发生变化。当磨损量增大时工作点移动到 A 点,膜片弹簧将失效。 图 片弹簧负荷特性 2)静压特性 是指离合器主从动片间的静态压力x 之间的关系,它可用下式表示: 离合器完全结合时离合器部分结合时离合器完全分离时 (2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8 式中: 3)扭矩传递特性 是指离合器传递的扭矩x 之间的关系,有: 式中: u 摩擦面的摩擦系数,摩擦片的平均作用半径。 将 离合器完全结合时离合器部分结合时离合器完全分离时 (2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如图 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离合器有效作用行程较短,且具有非线性特性。 4)离合器磨损后扭矩传递 特性 离合器摩擦片磨损后扭矩传递特性会发生改变,摩擦片磨损主要反映在弹簧压缩量的改变,同时膜片弹簧工作位置压紧力也随之改变。离合器磨损后扭矩传递特性如图 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动片在不同的磨损程度下离合器最大扭矩传递能力不同,离合器分离叉行程不同,离合器开始接合点位置不同。 从动片在不同磨损程度下离合器扭矩传递对于开始接合点具有相同规律,这是离合器磨损自适应控制的基础。 在使用过程中离合器磨损到一定程度,必须调整离合器分离轴承与分离指间的间隙。图中 线表示即使离合器踏板完全释放,离合器也 不能完全结合。 图 合器扭矩传递特性 图 合器磨损后扭矩传递特性 2 2 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结构分析 3 液压操纵机构主要由踏板 1、主缸 2、工作缸 7、管路系统和回位弹簧等组成,如图 示。液压操纵机构具有摩擦阻力小、传动效率高、质量小、布置方便、接合柔和、其工作不受车身或车架变形以及发动机振动的影响、便于远距离操纵等优点,因此在各种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9 图 1 踏板 2 主缸 3 储液室 4 分离杠杆 5 分离轴承 6 分离叉 7 工作缸 2 2 1 离合器主缸 离合器主缸的构造如图 示。图 北京 汽车离合器主缸。主缸体借助补偿孔 A、进油孔 B 与储液室连通。主缸体装有活塞 3,活塞中部较细,使活塞右侧的主缸内腔形成环形的油室。活塞两端装有密封圈 2 与皮碗 个小孔,活塞复位弹簧 6 将皮碗、活塞垫片 4 压向活塞,盖住小孔,形成单向阀,并把活塞推向最右的位置,试验皮碗位于补偿孔 A 与进油孔 B 之间,两孔都开放。 图 车离合器主缸 a)北京 b)红旗 1 推杆 2 密封圈 3 活塞 4 活塞垫片 5 皮碗 6 活塞复位弹簧 7 主缸体 A 补偿孔 B 进油孔 C 出油孔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0 2 2 2 离合器工作缸 离合器工作缸的构造如图 作缸内装有活塞 4、皮碗 缸体右端有挡环 5,缸体左端装有进油管接头 9与放气螺钉 拧出放气螺钉进行放气。 图 a)北京 汽车离合器工作缸 b)奥迪 100 型轿车离合器工作缸 1 工作缸体 2 活塞限位块 3 皮碗 4 活塞 5 挡环 6 护罩 7 分离叉推杆总成 8 放气螺栓 9 进油管接头 当踩下离合器踏板时,通过主缸推杆 1(图 主缸活塞 3向左移动,活塞复位弹簧 6被压缩。当皮碗 5将补偿孔 路中油液受压,压力升高。在油压作用下,工作缸活塞(图 移,并推动分离叉推杆,使分离叉转动,从而带动分离杠杆、分离套筒等使离合器分离。 当迅速放 松离合器踏板时,活塞复位弹簧 6(图 主缸活塞较快地右移,而由于油液在管路中流动有一定阻力,流动较慢,使活塞左侧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在左、右侧压力差的作用下,少量油液经进油孔 和皮碗 5 形成的单向阀,由皮碗间隙中流到左侧弥补真空。当原来由主缸压到工作缸的油液又重新回到主缸时,由于已有少量的补偿油液经单向阀流入,故总油量过多。这多余的油即从补偿孔 液压系统中因漏油或因温度变化引起油液的容积变化时,则借助补偿孔保证正常的油压和液压系统工作 的可靠性。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1 2 2 3 离合器液压式操纵机构的计算 图 合器操纵机构主要参数计算 (1)如图 离合器踏板的行程为 L ,踏板臂长为 1L ,连杆臂长为 2L ,踏板的自由行程为 L ,主泵的工作缸半径为 1r ,活塞的行程为 1h ,主缸顶杆与主缸活塞之间的间隙为 1 ,于是有 1112 (2(2)设分泵的工作缸半径为 2r ,活塞的行程为 2h 。在踏板的作用力下,从主缸中压出的油量与达到工作缸的油量相等。在不考虑管路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因油的不可压缩性,有 222121 (2(3)设分离叉连接工作缸推杆的连杆长为3L,与分离轴承接触的连杆长为 4L ,3h 2h ), 4L 杆端的位移量为 4h ,分离轴承的有效行程为 E,分离轴承与分离指的间隙为 2 ,有 3234 (2在其它构件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公式 (2(2,可以根据离合器踏板的行程算出离合器分离轴承 2322421112 分离轴承与分离指的间隙 2 及主缸顶杆与主缸活塞的间隙 1 决定踏板的自由行程 L ,即当驾驶员踏下踏板使得离合器分离轴承与离合器分离指接触时,踏板的行程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2 就是自由行程,即 0E , ,其数值可根据 (2(2算出,有 2112142232 (2过程 根据原车离合器操纵机构具体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过程(单位: 离合器踏板杠杆比: 1L 2L =278 50 分离拨叉杠杆比:3L 4L =112 主缸、工作缸工作面积比: 21r 22r 主缸自由间隙: 1 =离轴承与分离指的间隙: 2 =1; 踏板行程: L =140 膜片弹簧分离指设计最大分离行程: A = 从动盘飞轮面到分离指距离: B =1; 从动盘飞轮面到花键毂距离: C 从动 盘花键毂与分离指距离: D 1; 从而算出分离轴承最大有效行程 E : (150/(140/合器踏板自由行程: L =1112. 2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3 2 3 离合器操纵机构线控系统设计 2 3 1 离合器线控系统工作过程 离合器线控系统工作过程如图 图 线控操纵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1 储液室 2 踏板 3 离合器主缸 4 电磁开关阀 5 进油阀 6 液压泵和电动机总成 7 油箱 8 回油阀 9 离合器工作缸 10 分离叉 11、 12 传感器 汽车离合器线控操纵系统在原液压操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首先在离合器主缸和工作缸之间安装了电磁开关阀 4,即一个常开式两位两通电磁阀,相当于开关作用;其次线控部分由油箱 7、液压泵和电动机总成 6、进油阀 5、回油阀 8构成,其中进油阀 5和回油阀 8均为常闭式电磁阀。传感器 11和 12将位置信号输入给电子控制单元( 、进油阀 5、回油阀 8以及电磁开关阀 4的开启、关闭,实现离合器的结合、分离以及液压、线控系统工作的转换。 液压部分工作时,电磁开关阀 4断电,保持开启,工作原理与原系统相同。 线控部分工作时,电磁开关阀 4通电,在弹簧作用下,阀芯关闭;液压泵和电动机通电,此时线控系统对离合 器控制过程如下: ( 1)离合器接合:在离合器的滑磨接合过程中,按一定的开启和关闭时间比例控制进油阀 5,将回油阀 8断电,就可以控制离合器以期望的速度接合; ( 2)离合器分离:按一定比例控制回油阀 8的开启和关闭时间比例,将进油阀 5断电,实现离合器分离;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4 ( 3)离合器保持接合状态:离合器完全接合后,使 5、 8两个阀皆断电,则离合器在压紧弹簧的作用下保持接合状态 2 3 2 离合器线控系统工作原理 11 高速开关阀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式电液转换元件 , 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阀口对油 污染不敏感等优点。它只有开和关两种极限工作状况 , 能将 字信号直接转换成流体脉冲信号 , 极易实现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液压技术的有机结合。鉴于上述优点 , 高速开关阀的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 在国外的建筑机械、汽车的自动变速机构中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 本设计以 速开关阀控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高速开关阀采用脉宽调制( 理来控制其平均流量。所谓脉宽调制就是在一定的脉冲周期 的大小来满足控制的要求。图 占空比曲线示意图 , 其中: ST=2 13) =T( 2 14) 通过 速开关阀的平均流量与占空比成比例: P 2 ( 2 15) 其中 通过高速开关阀的平均流量 ,阀口通流面积 , 为油的密度。占空比越大 , 通过高速开关阀进入油缸的平均流量越大 , 油缸的运动速度越快 ,当液压缸的位置趋近于目标位置时 , 占空比变小 , 油缸减速 , 从而正确地对油缸进行位置控制。 图 图 液压缸位置系统的控制是通过单片机控制进行的。单片机内装有 A/D、 D/A 转换器 , 系统的指令信号与位移传 感器 11、 12(见图 反馈信号由 A/ A/换为数字信号 , 控制程序由 C 语言编制而成的。它利用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 , 经过运算得到一个控制信号 u ,D/A 把 u 转换为模拟信号 , 将其进行脉宽调制后传到 率放大器 , 来对两个高速开关阀实施控制 ,率放大器由两个驱动单元组成,驱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5 动单元 阀 5 相连,驱动单元 阀 8 相连。 通,高速开关阀 5、 8通电状态,反之亦然。所以,当 u 0 时, 动阀 5 和阀 8 来控制油缸向右运动;当 u 0 时, 动阀 5 和阀 8,油缸向左运动;当 u=0 时,油缸运动停止。占空比与控制信号 如图 如果考虑死区和饱和的影响 , 当 u , 高速开关阀出现死区 , 当 u , 高速开关阀出现饱和 , 高速开关阀的脉宽调制规律可用下式描述: 10a xm a xm , ( 2 16) 2 4 本章小结 本章分析了膜片离合器特性,结合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液压 /线控系统原理及工作过程。说明了线控系统工作及液压 /线控系统切换的核心是电子控制单元( 液压 /线控系统主要由油箱、液压泵和电动机总成、进油阀、回油阀等组成,系统切换则是在原有液压系统基础上,在离合器主缸和工作缸之间安装一个电磁开关阀。通过将踏板位置信号和分离 叉位置信号输入给 行 通过电磁阀流量的随 而控制离合器油缸的进油和回油速度,实现离合器不同速度下的结合和分离,满足汽车在起步过程中的需求,同时也可达到液压和线控系统的切换工作的目的。 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16 第 3 章 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线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图 控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图 制器的设计 本设计选用的中央控制器是 片机,下面对该单片机进行简单的介绍: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车辆工程类】液压操纵式离合器电子线控系统设计【3张CAD图纸+设计程序】【优秀】【毕业论文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70861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