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doc_第1页
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doc_第2页
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doc_第3页
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doc_第4页
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中学生刚刚接触过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以及简单的句子成分分析。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数量词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及在句中作固定的成份,有着固定的顺序。如名词只能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只能作谓语。然而在文言文学习当中,由于各种语境的需要,这些词往往具有了其它词性应具有的功能,即上文提到的“词类活用”现象。无庸置疑,这给知识系统还不丰富的中学阶段的学生增加了很多障碍,同时也给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应该怎样将“词类活用”这一复杂的语法理论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思索的问题。一、“词类活用”的概念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就是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叫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特别是在上古汉语中尤为突出。早在清代俞褪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过词类活用。1920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都有重要的意义。二、词类活用的分类 对于词类活用的分类,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标准。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中,把词类活用分为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共五类;然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词类活用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总共四类。显而易见,词类活用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有的是从充当句子成分的角度来分类的。例如,名词用作状语;有的是从词性角度来分类的。例如,名词用作动词;而有的则是从词义并同时结合句法的角度而言的。现就结合具体的例名句,对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主语+宾语 “”译作:使+宾语+ 或让+宾语+。 “”所表示的某种动作行为、状态,不是宾语自身主动发出的,而是在主语的某种作用下产生的,是主语对宾语的某种作用使宾语产生的行为或状态。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乱”、“劳”、“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 “乱”、“劳”、“生”这里的意思是“使宾语受到扰乱、使宾语感到劳累、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乱、劳、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对宾语还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空乏其身孟子二章(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劳其筋骨孟子二章(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孟子二章(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名词用作使动,是后面带上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宾语前面的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致使”义,译为“使”,“让”。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史记晋世家)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立国”。“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成为王”。 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向某一方面行动。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战国策燕策) “东”是方位名词使动,“使往东”。 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不用动词而用名词,这个名词后还跟有别的名词或代词,这中间既不能解释为并列关系,又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时就要考虑这个名词作动词,并且可能是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观实际我不比“徐公”美,但“吾妻”因“私我”而主观 认为我“美”,因此可看作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作“认为美丽”。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 “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奇”是意动用法,“认为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它在句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它前面可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大部分能带宾语,经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实际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了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例如: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肘”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肘捣”的意思;“水”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侯”用如动词,有“做诸侯”的意思;“面、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古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上面的方位名词“东”“西”“前”都用作动词,词义分别变为“往东”、“往西”、“向前”。 (四)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说秦王) 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下”、 “西”表示方位, “庭”、 “面”表示处所。 2、表示能够局或依据。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 “船”都是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法”是“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3、表示比喻。例如: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陈涉世家)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云集”是“像云一样聚集”,“景(影)从”是“像影子一样跟着”;“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些句子中的“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但是,时间名词作状语时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 (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2)“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3)“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六)动、形、数作状语 我们用得最多、较常见的是名词作状语。无论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动、形、数词作状语,判断都可从两方面着手:一看该词后面一词是否是动词(或活用作动词)再看该词之前是否有代、名词作主语。若有则可能该词用作状语;二看该词与后面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词)是否有修饰关系。这种修饰往往表明该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时间、地点、方向、方式、范围、状态等。其中翻译大体有以下几种:(1)地点、时间,“在+时间(或地点)名词”“每+时间名词”(2)方向,译“向、对+方位名词”(3)状态:名作状,译“像+名+一样”;动词作状语,译“动词+着”(4)方式,“用+名词”。例如:忽啼而求之(啼,哭着,)伤仲永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塞翁失马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动词“争”放在动词“割”之前,修饰说明动作行为“割”的状态,译“争着”。 (七)形容词、数词作一般动词 除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的用法外,形容词、数词还可以用作一般动词。可从三个方面判断:(1)看是否处在句中谓语位置(2)看与后面的名、代词是否构成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要结合句意)(3)看这个词之前是否有(副词、介短语、方位名作状)状语和助动词(如“能、想、欲”等)。例如:“齐彭殇为妄作。”(庄子德充符)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是形容词,处于“齐彭殇”动宾短语谓语位置,活用作动词,译为“看作相等”;“美”本是形容词,美丽、美好的意思,这里活用作动词,即“说我美”。(八)形容词、动词作名词还有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就是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范仲淹岳阳楼记)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战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三、“词类活用”的作用 以往人们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去探讨词类活用,对它的语法功能有较深的了解,但对它的修辞作用研究不够,了解较少实际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是很大的。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本来,其一词属于某一词类,这是比较固定的;某一词类则具有某一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