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M系列历史.doc_第1页
Leica M系列历史.doc_第2页
Leica M系列历史.doc_第3页
Leica M系列历史.doc_第4页
Leica M系列历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EICA的 R系列历史 LEICA的话题是个很不容易探讨的话题,尤其是M系列。自LEICA R系列推出后,在很多兄弟的鼓励之下,一直想汇编出个M系列,但对选择何种格式来表达好久都把握不定,但眼看着交稿在即,也顾不上周全与否了,只有尽快写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关于LEICA M系列的历史,如果从照相机的结构上来进行断代的话,可以分成2个时期:1是A型历史、2是M型历史。从字面也许就能看出如此分叫的依据,自1925年LEICA推出了A型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ARNACK Model LEICA,止1957年的LEICA IIIG,但1954年的M3给此系列算是打上了终止符号。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M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关于BARNACK Model我们就没有必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下去了。1954年M3的出场开始了M型的发展史,2002年LEICA更是推出了集M型LEICA大成的M7。从M3到M7的M系列究竟是如何变迁的?又是如何被评价的?我们通过抓点带面来探讨一下M系列的发展过程。大家都知道国际照相器材博览会是每个厂家发布新产品的重要机会,所以每到开会时大家都翘首以待。如果要说博览会上的重大事件,怎么也绕不开1954年M3发布时的博览会的。M3可以说是改变了照相机历史的一部机器,如此说可能会招来足够盖座大仓库的砖头,但如果大家仔细想想,也许会认为我说的多少是有点道理的。LEITZ公司当年将M3的推广活动搞的非常壮观,而且发布当日在博览会举办地柏林的照相机店中和世界各地主要LEICA代理商处就能买到M3,这种现象在照材博览会的历史上可是不多见的现象。 19541968 引发“M3冲击波”的新型LEICA M3出场M3是台单眼式内装距离计、取景器倍率大约0.91、在M系列中有着最长基线68.5的旁轴照相机。距离计像场清晰、不仅和以往的旁轴一样能够左右合焦而且还可以上下合焦,测距精度大力提升。而且和测距是连动式,视野框可以自动因镜头转换,采用了像差自动修正功能。取景器中平常表示的是50MM的取景框,由于和镜头交换连动,当换上90或是135镜头时会自动出现变化。镜头卡口也由从前的旋入式L口,改进成了更易于更换的带4爪的插刀式。而且L口的所有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用在M3上。快门转盘也由BARNACK Model的2轴回转式变成了1轴固定式。快门速度标记变成了等间隔式,不用每次调整快门时再提起转盘来调了。这种改变对现在来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快门转盘的此凡改进为外置测光表和快门同步奠定了基础(LEICA M测光计)。过片也从旋钮式改为把柄式。对装片也进行了大幅度改良,不用再剪掉135胶卷的引出部分就可装入胶卷了。由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可看出,M3是完全不同于BARNACK Mode的新型LEICA机器。据说之所以取名M3,是取自德语中MEHR(英语的MORE),意指操作起来比以往的机器更迅速、更简便、可靠性更高。虽然机身看起来比BARNACK Mode的个头更大,但这却没有被看成是缺点。原因就在于取景器、快门、卷片等功能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些变化使M3得到了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的好评,但也使各个国家的照相机厂家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特别是日本厂家,这也是后来人们称之为“M3冲击波”的起源。因为日本厂家当年举起的是“赶超LEICA”的大旗,来提高和发展旁轴照相机的。但是当已经达到顶峰水平的M3出现在日本厂家面前时,焦躁感马上在这些厂家中爆发了。日本光学开发出SP打算用来和M3对抗、千代田精工也终止幻想着手开发MINOLTA SKY、CANON也开始销售VT、VI L等照相机。不过,结局是由于谁也无法开发出能够超越M3的旁轴照相机而绝望,将目标转向了当时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单反照相机。可以说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单反照相机王国”,全是因M3冲击波促成的。 19571970 重视广角的M2和不被人识的M1比M3晚4年,1958年M2登场。虽然基本沿袭了M3,但围绕取景器等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视野框取消了135MM,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35MM。而且35、50、90MM视野框在变换镜头时自动随之变化。35MM视野框的增加是LEITZ公司在听取了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增加的,大家都抱怨M3上用广角时需加外置取景器的种种不方便。由于35MM视野框的增加,没有办法,M2的取景倍率降低到0.75倍,导致的结果是有效基线长变短。因此将会影响到测距精度,但由于上限是90MM,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另外关于望远镜头的使用,自BARNACK Modl时代起就采用了单反照相机接环样的“眼镜”架来使用望远镜头,最长镜头可以用到400MM也没有问题。这在某个方面反映出了LEITZ公司的方针就是着力旁轴。除了上述的改进之外,视野窗的采光窗也进行了简化(采用竖状带波纹的塑料制品)、卷片为一次式(M3的初期型是2次过片式,后期也改成了一次式)。另外,作为内部重大的改进之处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此机构的增加减轻了过片间隙不稳的现象。如此机械装置的的进步,M2就着上了M3简略版的色彩,但没有M3那样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在1969年,推出采用M4的装片机构,安装可进行微距摄影50MMF2的M2-R限定生产2000台。M2登场一年后,以59年的M2为基础,省略了测距计的M1登场。这属于聚焦不须依靠测距计靠目测来完成,或者说摄影距离是固定的是专为科技摄影等而开发的机种。取景视野框只有35MM和50MM,测距计的取景窗被堵上,外观上和M2大不相同。同时也省略了自拍机构。此M1是后来陆续出场的MD、MDa等照相机的先驱机,但由于这些机器的产量都很小(不足10000台)出名度当然就很低了。另外,1963年推出了完全拿掉了取景器部分的MD。MD的D就是documentation,就是记录的意思,MD真是机如其名,是用来拍摄手稿等特殊用途的照相机。1966年又推出了MD的改良型号MDa,装片机构采用的是1967年要发布的M4的装片机构。更进一步的是1980年LEICA将M4-2的距离计、取景器略掉命名为MD-2。和MDa最大的区别是附件插座改成了带X接点的热靴。由于M1、MD、MDa、MD-2都是用做特殊目的,所以生产的数量很少,收藏的意义大于实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为LEITZ公司一方面当然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和单反照相机对抗,另外就是能极大发挥自己显微镜系统性能,所以才推出的这些照相机,但无论怎么看,都说不上是很成功。19671975 改变了LEICA M族的M41967年M4开始发售。将M4可以看成是在M2的视野框上追加了135MM,取景器中表示有35、50、90、135 4种取景框而来的。和M2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就上述这点,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花辫型固定装胶卷机构,后来的M族基本延续了此种结构。此种结构使得大家抱怨LEICA M族的装片难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将过去那种旋钮式的回片改成了转轴式,为了不干涉取景器部分,设计成了斜坡式,除了M5和CL没有继承外,其他都沿用了M4开创的此种外形。而且在过片柄的尾部加装了黑色塑料套柄。由于上述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将M4说成是M2的改良品种还是有点道理的。以装胶卷为中心的各项改良措施,使得LEICA M族变得更加易于使用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LEICA M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为我们从后来几款机器继承M4的诸多改良之处,是不是可以如此理解?1978年将M4的自拍功能省略、在附件插座上加装X接点热靴,推出命名为M4-2的新型号。另,黑色机身并非涂成而是采用电镀工艺而成。1981年推出在M4-2的基础上增加了28、75MM取景框的M4-P。由于28MM取景框的追加,取景器倍率降低到0.75。M4-2、M4-P都是由加拿大LEITZ制造。加拿大LEITZ公司设立于1952年,从BARNACK Model开始就已经生产了,是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 19711975 M5 1973-1976 CL 评价二极分化严重、内装了TTL测光计的M5和CL1971年M型LEICA历史上应该说出现大革新的机种发布了,那就是内装了TTL测光表的LEICA M5。一上片快门幕帘前方装有cdS测光元件的测光板就会立起,当快门释放,此测光板就会自动收入机身底部的仓中。测光方式为点测,大约相当于90MM镜头的画角。测光表示取景器中有指针和追针方式。而且,为了使快门速度选择时变得更迅速,快门速度盘采用了大型化设计。有闪光灯热靴、回卷柄放在了机身底部。但取景窗部分基本沿袭了M4的设计。M5出场的时机正是恰到好处,因为当时正是单反照相机采用TTL测光方式风起云涌的时候。由于TTL部分的安装,M5机身变大、变重,日本的LEICA迷更是将M5形容为“快餐盒”。并且由于M5的外观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机种,对M5评价出现了严重的2极分化。说不好的在当年占上风,但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市场不看好M5,当停止生产后反倒是评价出奇的好,特别是最近出现了再评价的风潮。还有由于M5的产量比较少,在2手市场上价格表现很出色,这可能是出乎厂家和LEICA迷意料的。是否因为考虑了用户反对M5的大型化的因素还是其他,只是推测,1973年推出了M5的小型版,和日本MINOLTA进行技术合作的LEICA CL(日本叫LEITZ MINOLTA CL)。由于大幅度进行小型化的缘故,快门转盘改在了前脸顶部、回片旋钮在机身底部等,据说设计时可是费了工夫了。TTL测光表和M5近似,为点测方式。测光表示采用的是取景器中OK亮灯式。但小型化带来的各项指标的下降还是很明显的,距离基线长为31.5、取景器倍率为0.6、取景框只有40、50、90MM3种,而且一部分镜头还无法使用。尽管有这些种种不足,但由于其个头确实很小,当时也是很引人注目的。后来MINOLTA自己继续努力将M口的CL制造成光圈优先AE,推出了CLE,但距离计部分还是在LEICA公司的技术帮助之下完成的。 19841998 M6 1998-2003 M6TTL 回归过去的M6和M6TTLM5、CL尽管是LEICA实现了装备内装式测光表的机种,但由于机身比以前的机种增大和变重,可以说是得失相抵。特别是外形变化,令世界各地LEICA迷大为不满,据说当时世界各地LEICA迷的抗议书搞得LEICA公司一筹莫展。因此到了M6又开始回归原点,以M3M4之间的机身大小作为设计标准,将TTL测光装进去。最后选择了M4-P的作为母体,设计出了新的装有TTL测光计的M6。1984年开始销售的M6,采用SPD测光元件直接测量快门幕帘中央贴有的白色圆,这是一种新方式的TTL测光计。测光表示不是指针式,用LED来表示。除此之外,其他的是以M4-P为基准,取景框和M4-P的一样。德国制造的M6受到用户的极度期待,后来不同倍率的M6也陆续登场。1998年,LEICA又紧锣密鼓的推出了装备有TTL自动控制闪光功能的M6TTL。取景器倍率从此也丰富多样了,有0.58、0.72、0.85三种。0.58没有135MM取景框,0.85没有28MM取景框。看来要选全能的话就只有0.72了。是不是可以说,正是M6TTL给M7开辟了推出的通途? 2002- ?引发再度评价LEICA的M7出场在2002年美国的PMA博览会上,LEICA公司用M7掀开了LEICA M系列历史上的新的一页。有光圈优先AE功能、TTL闪光同步达到1/1000秒高速的M7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侯觉得LEICA真是3年不鸣,一鸣则要惊人。其实M口的AE机,KONICA RF推出的很早,但轰动效应只有LEICA能做到。实际上自1984年M6的出场到1988年的M6TTL的开售,LEICA迷们一直在等待后续的新机出现.谁也没有预料到等来的是一反LEICA传统的首台电子快门机M7.M7除了引人注目的AE曝光功能外,其他的和M6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LEICA还是为摄影者设想到万一没有电池时不影响拍摄的办法,保留了二档机械快门:1/60,1/125秒.测光联动范围也比较广,最长曝光时间可以达到32秒.就我个人的感受,从实用的角度看,KINOCA RF也许更好一些,不过遗憾的是RF已经停产。其基本和M6 TTL相同,只是在其中装备了新的功能而已.有很多人感叹的说LEICA终于走向光圈优先AE了,但也有的人说LEICA不能如此干的。其实如果我们回眸LEICA M族的发展史就会发现,LEICA采用的是不紧不慢的渐进主义。LEICA这么多年来,在如何能将旁轴照相机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上进行了不懈的摸索和实践,那么出现错误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吗!但M7的推出,作为旁轴照相机的代表将会引发我们对旁轴照相机来个重新认识是毫无疑问的。 2003年4月MP上市- 是复古还是念旧的全机械MP?LEICA的行事方法向来是出人意料,自1954年M3以后,世界各地的LEICA迷的喜怒哀乐几乎被LEICA的每一款新品所左右.当然LEICA的新品开发也被LEICA迷们所反制.回看胶片照相机发展变化,基本上是曝光AE化,快门电子化,聚焦AF化的过程,M7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像个蹒跚的老人缓缓向我们走来的.那么在胶片机大势一去不复返的现在,LEICA推出MP究竟是何用意?是为了复古?还是为了怀念M6?从MP的命名来看,MP是为满足专业人的需要所准备?另外一个意思是”完美无缺的机械式”(Mechanical in Perfection).机身轻便,采用了铝合金冲压件,顶盖采用了耐压的铜合金等,坚持和继承了M系一直以来的用料和工艺风格.机身尺寸可以理解为是M6的传承者,高度比M7,M6低了2.5MM左右.过片,回片机构和M3的相同,机身正面的LOGO消失,简洁的 机身给人一种好像是从M2变形而来一样.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