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校史_第1页
苏州大学校史_第2页
苏州大学校史_第3页
苏州大学校史_第4页
苏州大学校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校史1896年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开学堂于苏州宫巷,名中西书院。1899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与孙乐文议定改设一大学堂。1900年5月13日,监理公会组织董事会;议设之大学以孙乐文为校长。苏州博习书院与中西书院合并,并于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兴建。1901年3月22日,大学堂正式开学,名东吴大学堂。监理会以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之名向美国田纳西州政府注册。1904年增设医科。1905年招收大学本科学生。1906年东吴学报出刊(此为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1907年颁授中国第一个文学士(B.A.)学位。1908年7月28日,美国田纳西州政府准更名为Soochow University。1909年颁授三个医学士(M.D.)学位,后未继续。1910年增设神学科。1911年3月16日,孙乐文病逝(本校即以此日为纪念日);葛赉恩(John W. Cline)继任校长。上海中西书院迁到苏州并入东吴大学,是为文理科(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1912年苏州、上海及湖州三中学分别改称东吴第一、第二及第三中学。医科及神学科撤销。1915年于上海昆山路中西书院原址设立法科(Law School),大学部肄业二年者报考,首创案例教学法及模拟法庭,颁授第一个理学士(B.S.)学位。1917年颁授中国第一位硕士(M.D.)学位(化学)。1918年颁授第一届法学士(LL.B.)学位。1919年颁授中国第一个生物学领域的硕士学位。1920年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合作,于苏州本校附设体育专修科,培植体育专才。1922年葛赉恩校长辞职,文乃史(W.B.Nance)继任。1923年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本校分会成立。1926年宗教科目改为选修。1927年春,文理、法科分别更名为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4月,董事会改组,决定选任华人杨永清任校长,董事会亦推举江长川为首位华人董事长。订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为校训。1928年颁授第一届法学硕士(LL.M.)学位。第一位女生获得学士学位。1929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名私立东吴大学。设文学院(College of Arts)、理学院(College of Sciences)及法学院(Law School)。1936年文学院政治、经济及社会等系毕业生改授法学士学位。1937年法学院增设会计系。11月19日,日军攻占苏州;文、理学院先迁湖州,旋移至上海公共租界上课;法学院迁公共租界上课。1941年12月7日,日军进踞上海租界;法学院改名中国比较法学院(Comparative Law School of China )继续办理,惟部分法学院师生西迁重庆。(文、理学院师生则辗转迁徙于浙江、安徽、四川、广东诸地,历尽艰辛,而弦歌未辍,至战后始回苏州复课。)1943年在重庆之法学院与沪江大学组设联合法商学院,盛振为任院长。1945年日本投降战事结束,法学院回沪,并恢复原名;同时文、理两学院亦在苏州复课;校董会决议参加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46年法学院增设司法组。1949年4月底,共军攻占苏州。7月,旅台同学会成立,推陈霆锐为理事长。1950年10月,施季言接任旅台同学会理事长。1951年旅台同学会,倡议在台复校。8月,董事会组成,推施季言任董事长,先设东吴补习学校,丘汉平任校长,暂借台北市汉口街1段15号为校舍。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三科,另设之比较法律一科,限大学肄业二年者报考。1952年7月,丘汉平校长辞职,施季言接任。9月,校董会改组,推王宠惠为董事长。中共进行大学院系调整,东吴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苏州东吴原址成立江苏师范学院。1954年7月29日,教育部核准复,是为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陈霆锐出任院长;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学系,附设外国语文学系。1955年6月,陈霆锐院长辞职,校董会推江一平、富纲侯、施季言组成院务委员会管理院务。7月,士林镇民代表会议决捐赠本校外双溪土地六甲半。9月,曹文彦继任院长。1956年夏,增设中国文学系;参加大学联合招生。1957年6月,曹文彦院长请辞,聘石超庸继任院长。自是年起,陆续购得邻接外双溪校区之校地七甲。1958年3月,董事长王宠惠逝世,黄仁霖继任。9月,外双溪新校址之教学大楼建筑完成,部份学系迁入新校舍上课。1959年夏,学生活动中心落成,上层暂为礼堂及图书馆,下层用为餐厅。男、女生宿舍及院长、教授、员工住宅等亦相继兴工。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到外双溪现址。1964年是年,教堂及其邻接建筑等竣工。1967年春,黄董事长奉派出国,校董会改推孙科为董事长。1968年夏,增设商学系及商用数学系,成立文、商两学院。是年,第二教室大楼落成;7月董事会决定恢复东吴大学原名。石超庸院长为首任校长,不久病逝,桂崇基继任。1969年8月,桂崇基校长因病辞职,端木恺继任校长。成立数学系。12月,教育部核准恢复完全大学建制,为私立东吴大学,设文理、法、商三学院。1970年秋,增设物理、化学两系,并合并原隶文理学院之数学系,另成立理学院;文理学院则恢复原文学院名称。设经济学研究所暨夜间部。商学系更名为企业管理学系。1971年秋,设法律学研究所;购置台北市延平南路书院段土地为城中校区,兴建第一大楼,作推广教育中心及商学院之用。1972年夏,增设历史、音乐、电子计算器科学等三系及外文系东方语文组。自是年起,逐年刊印中文法律论文索引。1973年夏,增设会计学研究所、社会学系、及外文系德文组。先后兴建竣工并启用理学院科学馆及男、女生宿舍各一幢。1974年夏,增设中国文学研究所及国际贸易学系。9月,兴建音乐馆,董事长孙科病故,由端木校长代理。1975年春,校董会推杨亮功为董事长。夏,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所辖英国语文、东方语文及德国语文三组,均独立设系。法律系区分比较法学组及司法实务组,分别招生。1977年夏,中国文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并招收首届研究生。1980年夏,增设日本文化研究所,及哲学系、微生物学系。原东方语文学系改名为日本语文学系。1981年夏,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分设社会理论及社会工作两组招生。扩建语言中心教室大楼、教师研究大楼、中正图书馆及城中校区第二大楼等次第完工。1982年3月,社会学系分设社会理论组及社会工作组。(苏州之江苏师范学院改制为苏州大学)。1983年8月,端木校长退休,杨其铣继任校长。新购城区第二大楼旁两笔土地,辟为运动场,城中校区规模益臻完善。1984年夏,成立外国语文学院,下辖英国语文、日本语文、德国语文三学系及日本文化研究所。校董会推端木恺为董事长。1985年9月,新建城中校区平房教室11间,作为学生社团活动之场所。1986年增购城中校区第三、四大楼两栋,用为教室,并供扩大推广教育之需。1987年5月,端木董事长逝世,王绍堉继任。同年起,学生会推派代表参加校务会议。1988年夏,增设微生物学研究所及管理学研究所。1989年夏,经济研究所博士班成立;增设心理学系。原社会学系之社会理论组、社会工作组,分别独立设系为社会学系及社会工作学系。1990年夏,于原活动中心旧址兴建综合大楼。1991年夏,增设政治学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增设博士班;法律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班分甲、乙两组,乙组招收非主修法律学并具有相当工作经验之大学毕业生。8月,杨其铣校长请辞副校长章孝慈代理校务。1992年2月,杨其铣校长辞职,章孝慈继任校长。5月,购买校区后山之国有财产局土地五笔。夏,增设数学研究所及社会工作研究所。1993年3月,综合大楼落成。设立音乐研究所。设立与教务、训导、总务三处平行之发展处。1994年3月,图书馆非书数据室启用。夏,增设化学系硕士班。11月,章校长在北京罹患脑溢血。1995年4月中旬,校董会决议章校长因病卸除校长职务,蔡仲平教务长为代理校长。9月,夜间部中文、英文及日文三学系迁回外双溪校区上课;9月,外国语文学院日本语文学系及德国语文学系首次派学生分别前往日本明海大学及德国明斯特大学研读。1996年2月14日,章校长病逝。4月,成立校长遴选委员会,展开遴选作业。8月1日,刘源俊继任校长。12月,教育部核定本校夜间部八学系各有一班转型为正规制之乙部,另各有一班转型为推广进修制之进修学士班。1997年3月,与日本拓殖大学签订缔结姊妹校协议书。4月,与高千穗商科大学签订交流协议书。4月,刘校长造访苏州大学。8月,原外语学院德国语文学系更名为德国文化学系,增设国际贸易学系硕士班;教务处设招生组,裁并研究生教务组,学生事务处设学生住宿组;与国立故宫博物院签订学术合作协议书。1998年1月,苏州大学钱培德校长来访,并签订学术合作计划协议书。4月,日本明海大学与本校缔盟为姊妹校。7月,教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