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课堂实录.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课堂实录.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课堂实录.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堂 实 录2一、前情回顾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知识,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本堂课确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1.指名背诵全文。2.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3.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个人,扮演三个角色。)通过刚才的检查,发现同学们对这篇短文的意思已经了如指掌了。这堂课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这篇短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学,吕蒙又是怎样展示听劝的效果的。二、研读内容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培养学生感悟阅读的能力。【细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明确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劝学就学论议结友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4.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两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根据原文说明。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中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三、圈点批注阅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字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意义等内容,培养学生联想阅读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习惯。本文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一下下列的圈点品味。【教师先列出要学生标注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的特殊用法、含义、作用等。】1.三个字音:当、为、更。明确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ng。2.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明确“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3.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明确“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古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4.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5.三个称谓:孤、卿、大兄。明确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是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6.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明确“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7.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明确“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8.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明确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时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有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各异。9.三个层次:劝、学、变。明确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10.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明确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四、拓展迁移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两篇课外文言文,既培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指导学生理解“读书有益”的道理。生依据注释,顺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然后谈谈对这两篇文章的看法。1.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