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治疗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doc_第1页
针灸科治疗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doc_第2页
针灸科治疗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科治疗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一、晕针现象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等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呕、精神痿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全部拔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或通风,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可渐渐恢复。重者可加按压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涌泉,亦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 对初诊、精神紧张、体弱患者,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同时选择舒适自然能持久的体位,尽量采取卧位,选穴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生要思想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一旦有不适,可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二、滞针现象:是指在行针或出针时,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疼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行针手法过猛,或单向连续捻转,体位改变,致局部肌肉紧张,肌纤维缠绕针体所致症状: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处理:体位改变所致者纠正体位;精神紧张、行针过猛者,可延长留针或在局部(附近)按揉,或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单捻所致者,须向反方向将针捻回预防: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操作手法宜轻巧、不宜过猛;避免单向捻转。三、弯针现象:指进针时或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原因:医生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症状: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疼痛处理:不得再行手法,慢慢将针拔出;移动体位所致者,让患者慢慢恢复原体位,再将针拔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断针预防:医生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猛;选择适当的体位,嘱患者留针期间不要随意改变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四、断针现象:是指针身折断,残留在患者体内的现象原因:针具质量不佳,或使用过久,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使肌肉强力收缩;或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时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均可出现断针症状:针身折断,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外,或全部没入于皮肤之下处理:医生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残端外露,可用手或镊子钳出。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可见到残端者,可用手指在针旁挤按,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再取出。若断针完全陷入肌肉,须在X线定位下,施行手术取出预防:施术前认真检查针具,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避免过强的行针;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不要将针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外;及时处理弯针、滞针,不可强拉硬拔五、血肿现象:指出针后,针刺部位出现皮下肿块,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的现象原因:针刺时损伤血管症状: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微量皮下出血的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