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春教案.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春教案.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1春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教学目标1.体会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 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景方法。3.学习修辞的应用及词语的妙用,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教学重点:1. 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音表达的技巧。2. 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难点: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技巧。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有诗情有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散文春。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二、朗读欣赏,初步感知1.视频朗读欣赏2.检查预习朗润( ) 酝酿( ) 应和( ) 黄晕( ) 烘托 ( ) 抖擞( ) 婉转( ) 涨起来( )披着蓑衣( ) 戴着斗笠( ) 涨:zhng涨潮 涨水 晕:yn 黄晕zhng涨红 yn 晕车薄:bo薄脆 和:h 和平b 薄暮 h 应和b 薄荷 三、分段朗读 感知课文内容1. 轻声诵读第段,思考两个“着”、两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盼望着”, 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喜春的感情。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2.第二段写的什么?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的一切。3. 作者笔下的春草有什么特点?答:嫩、绿、多、软4.春花的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蝴蝶和蜜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衬托花的美、花的多,这属于侧面描写6. 作者从哪些感觉来写春风?答: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听觉,鸟鸣、流水、短笛7. 春雨的什么特点?写路上的行人和工作的农民有什么作用?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薄烟写出春雨的多、亮、细写路上的行人和工作的农民表现出雨的细小。8. 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不是很矛盾吗?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答:娃娃是新生的,姑娘是美丽的,青年是有力量的。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四、概括全文盼春:1 心情急切 2段总写:春的一切 3段春草图:草报春绘春27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段春风图:风咏春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赞春810 新 美 健五、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第二课时一、 品味特色说说你最喜欢哪些词句,并谈谈你的看法。二、 课堂小结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面,赞美、抒写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勇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