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向风雨的吟唱者.docx_第1页
独向风雨的吟唱者.docx_第2页
独向风雨的吟唱者.docx_第3页
独向风雨的吟唱者.docx_第4页
独向风雨的吟唱者.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向风雨的吟唱者关于屈原及离骚【摘要】 文章从屈原的生平着手,引出其作品离骚,通过对离骚内容的解读,分析出离骚的艺术特色有“香草美人”的比喻及其升华,“发愤抒情”的传统,而这些特色都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地位也不可小觑。同时阐释离骚的内在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尊君且刺君的辩证感,斗争精神,上下求索的精神,保持自我高洁的精神,通过对这些精神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其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 屈原 离骚 香草美人 发愤抒情 爱国精神 上下求索 保持高洁 文人的精神悲剧绪论:继于诗经时代之后的便是所谓“楚辞”的一个时代。在名为“楚辞”那一个总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他是“楚辞”的开山祖,也是“楚辞”里的最伟大的作家。我们可以说,“楚辞”这个名词,指的是“屈原及其跟从者。楚辞,或屈原、宋玉诸人的作品,其影响是至深且久的,至巨且广的。诗经的影响,至秦汉已微。她的地位虽被高列于圣经之林,她在文学上的影响却已不很深广了。但楚辞一开头便被当时的作者们注意。汉代是“辞,赋的时代”:而自建安以至六朝,自唐以至清,也几乎没有一代无模拟楚辞的作家们。她的影响,不仅在“赋”上,在“骚”上,即在一般诗歌上也是如此。若项羽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以至刘彻的“草木荒落兮雁南归”,“罗袂兮无声,玉塬兮尘生”诸诗,固不必说,显然的是“楚风”了;即论到使韵遣词一方面,楚辞对后来的诗歌,其影响也是极大的。他们变更了健劲而不易流转的四言格式,他们变更了纯朴短促的民间歌谣,他们变更了教训式的格言诗,他们变更了拘谨素质的作风。他们大胆地诉说出自己抑郁的情绪;从来没有人曾那样的婉曲如微,那样的又直挚,又美丽地倾诉过。而在名为“楚辞”那一个总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他是“楚辞”的开山祖,也是“楚辞”里的最伟大的作家。我们可以说,“楚辞”这个名词,指的是“屈原及其跟从者。世人常喜欢将离骚与诗经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也确实能将两者的特色凸现出来。“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的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没有诗经式的平原小合唱,只有屈原式的悬崖独吟。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一、屈原的生平屈原是古代第一个有主名的大诗人。在古代的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他争那第一把交椅。而离骚则是屈原所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也是古代最重要的诗篇之一。“离骚”二字的解释,司马迁认为“犹离忧也”。班固以为“离,犹遭也;骚,忧也。”离骚全文,共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一字。作者的技能在那里已是发展到极致。她是秀美婉约的,她是若明若昧的。她是一幅绝美的锦帷,交织着无数绝美的丝缕;自历史上,神话中的人物,自然界的现象,以至草木禽兽,无不被捉入诗中,合组成一篇大创作。屈原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离骚虽未必有整饬的条理,虽未必有明晰的层次,却是一句一辞,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各自圆莹可喜;又如春园中的群花,似若散漫而实各在向春光斗妍。自“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起,始而叙述他的身世性格,继而说他自己在“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之时,不得不出来匡正。“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不料当事者并不察他的中情,“反信馋而迁怒”。他“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在这时,“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独有他的心却另有一番情怀。他所惧怕的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他的心境那么的纯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因而慨然地说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这时,他已有死志。他颇想退修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然而他又不能决心退隐。女嬃又申申地骂他,劝他不必独异于众。“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他却告诉她说,“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时既不容他直道以行,便欲骋其想象“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但“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他闷闷之极,便命灵氛为他占之。灵氛答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他欲从灵氛之所占,心里又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巫咸又告诉他说道:“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他仍不以此说为然。他说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实在的,“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他终于踌躇着,挣扎着,不能决定走哪一条路好。最后他便决绝地说道:“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及其“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便又留恋瞻顾而不能自已。“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始终在徘徊瞻顾,下不了决心。他始终踌躇着,挣扎着,不知何所适而后可。到了最后之最后,他只好浩然长远地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始终是一位诗人,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不知权变的,他是狷狷自守的。他也想和光同尘,以求达政治上的目的,然而他又没有那么灵敏的手腕。他的洁白心性,不容他有违反本愿的行动。于是他便站立在十字街头:踌躇挣扎,徘徊不安。他的最后而最好的一条路便只有:从彭咸之所居。二、离骚的艺术特色(一)“香草美人”体系的升华苏轼云,“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引)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除了大胆的夸张,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外,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实,屈原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系统、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离骚中提及的植物(香草树木)有二十四种,用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表现楚国政治的黑暗,表现所述人才的变质,表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即“香草美人之喻”,作为这一艺术手法的首创者,他将这一形象运用得淋漓尽致。他喜欢以香草作衣服,以香草作美食,喜欢手持把玩香草,以香草作礼物,在充满香草的环境中漫步流连,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最尊敬,最追求的人,总之,他喜欢将一切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事物与香草联系起来。毫无疑问,香草美人在屈原的心中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他追求美好的香草,上下求索而不悔,同时他又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在人生中保持洁白的形象,不与众人在污泥中同醉。同时,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之喻”还表现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即“男女君臣之喻”。在离骚中,屈原把自己打扮成为女,并以香草为饰,以香草为饮食,表现自己的好修。他设想,君亦为美人,所以有“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他期望两美相投,君臣契合。因为假设自己为女性,所以又将群小嫉贤比为众女妒美,以男女婚约的变化比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以美女被弃表现自己的见疏,以弃妇的哀怨,剖白表现自己的愤懑、希冀,而劝说之人亦托之于女性。诗人不甘心自己的失意,于是又将主人公幻化为男性,以求女的方式表现自己执著而强烈的追求,为了求君信任,他以执著追求表现自己的急切与忠诚,以终无所合表现自己窘困苦恼,以闺中邃远难求喻楚怀王固执而不悟,以外出求女喻出仕他国。他的“求女”不仅是对君主任贤的渴望,更是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美学理想的追求,对一切符合其“美政”的追求。这一独创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影响,且不论屈原的后继者宋玉对这一手法的发展,楚辞发展得更为完善,唐代诗人李商隐多次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理想爱人的追求,及至现代,也还有很多人接此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二)“发愤抒情”的传统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上。屈原具有敏感、忧郁、烦躁、幻想、情感丰富来得迅捷而又转换极快的个性,他笔下的主人公有着不为人理解的孤独,苦闷。而那个主人公又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在他笔下感受到的往往是他的孤独、压抑以及由此引发的带有“扩张性”的现实黑暗氛围。“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孤独是没人理解他,惜诵云:情深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原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而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而他的对立面又是如此的强大、众多,有“党人”、“众女”、“时俗”、“举世”、“众人”、“众谗人”。故离骚一则曰:“世并举而好朋兮”,再则曰:“世黗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三则曰:“世黗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称恶”,四则曰:“世幽昧以眩曜兮。”而这种忧愤也常常见诸于各大作品中。纵然狂放如李白也有诸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牢骚,更不要说后世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志士,他们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愤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惨遭贬谪,不被理解。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人生悲剧,挣扎在尘世中不得解脱,万般无奈,只得借用各种词句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排解自己的孤独。在我看来,屈原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傲然独立的江蓠,而离骚则是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的不败杜若。可是正如英雄注定是孤独的一样,屈原有的是空谷幽兰般的洁傲与不被欣赏的苦涩。如若不能如夏花般绚烂于尘世,那么便也要如流星一般在死前留下万丈光辉,耀亮众人的双眼。两千多年来,对屈原其人、其文,揄扬赞美者大有人在:古人如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中,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近人如梁启超在楚辞解题中说:“屈原一身,同时含有矛盾两极之思想,彼对于现社会极端的恋爱,又极端的厌恶。他有冰冷的头脑,能剖析哲理,又有滚热的感情,终日自煎自焚。彼绝不肯同化于恶社会,其力量又不能感化恶社会,故其身与恶社会斗,最后力竭而自杀。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的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以一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古今两位大家对屈原的人品和文章所做的高度赞扬,与实际相符,是不过分的。屈原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高度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三、屈原的文学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屈原对于祖国的热爱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是毋庸置疑的。离骚中说:“何所独无芳草系,尔何怀乎故宇!”屈原是深深怀念自己的故宇的,而这份热爱故宇的情感正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从政治上说,离骚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党人们苟且偷安,不顾国家前途的黯淡险恶,而屈原却是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一心一意只在国家的成败上;屈原的一生正证明了他的这个言行。他说:“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他所关心的永远是祖国的前途,他引楚国郢都的东门曾经为吴国所破,警戒国人不可以再让这样的事发生在楚国。这就是屈原的爱国精神。而这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到了汉代就形成为更进一步的国家观念。秦的统一,前后不过十多年。而摧毁这昙花一现的统治的正是楚国人民的起义。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果然实现了;而取代了秦来巩固这个统一的又乃是承继了楚辞影响的汉代。我们直到今天还自称为汉族。这统一的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二)屈原的忠君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并不是所谓的愚忠。他的忠诚体现在尊君爱君且刺君。“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因为爱得深沉,才会那么迫切地希望君王学好,希望他能体会自己的一片真心,带领楚国重回三先王的盛境,可是那个灵修啊,竟不察自己的苦心,反相信那一群宵小的谗言,致使那些花椒桂树,蕙草白芷变质。这种尊君刺君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杜甫的“三吏三别”正式对这种精神的完美体现。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杜甫比旁人更能理解这种对君王的不作为的深沉的痛切,他希望通过他描写的那些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希望他们能做出一些实际行动,可是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最后郁郁而终。他与屈原是一样的,孤独且洁傲。(三)屈原的斗争求索精神和对后世的影响喜欢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也喜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多么直接的表白,多么深沉的感情。即使万死,即使体解,我也不后退,我要上下求索!我想屈原发出的呐喊一定震撼了很多人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像他一样的富于斗争精神,富于求索精神的仁人志士呢?王国维先生说:“屈子廉贞。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成此大文学者,由其北方之肫挚性格。”汉末反宦官专权的太学生范滂,明季反燕王朱棣的方孝孺,宋代名臣文天祥,近世谭嗣同,都秉承了屈原“贞”的“肫挚”个性,他们用生命向后世诠释,理想是不可玷污的,人是有尊严的。屈原从坚守个人价值到热爱国家民族两方面成为后世的楷模,即便苏轼也在“不适中”后,加上“要以为贤兮”的赞叹。(四)文人的精神悲剧屈原于落魄潦倒中发出“独穷困乎此时”的感叹,这也成了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谶语,成为历代文人长歌当哭的主题,是悲士之不遇的滥觞。传统的文官制度使历代文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还要能投君主的缘,要防小人的离间,甚至君子因贰见而产生的仇恨,此时能识别英才又能力排众议的明君显得格外难得。苏轼在屈原庙赋中说:“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士子们要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有一番作为是何为其难。因此,知遇之难,不遇之悲,成了文人笔下的主题。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不是对此的演绎。这种悲剧贯穿了中国的文学史。不论是才高如李白还是隐逸如孟浩然,他们都无法摆脱这样的悲剧,这个悲剧已深入骨髓,如镌刻在灵魂上,无法解脱。各朝各代从不缺少的便是那些阴谋诡计,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便可让一代文学大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纵使知道前途堪虞,还是有那么多的骚客甘愿奉献自己,可是那么诡谲的朝政岂是这些皓白如雪的文人能掌握的,他们只是那些勾心斗角的阴谋的牺牲品。陷入如此的命运怪圈,有几人能效穷途之哭?如果悲剧的发生无法制止,那就让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五)屈原坚守清白正义的精神和对后世的影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对清白正义的坚守,对污浊邪恶的拒斥,也是屈原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渔父劝他“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后世文人以宁穷困落魄也不同流合污以取显赫声名为节操,是渊源有自的。对陶渊明等洁身自好的文人十分的追慕,对那些屈节变志的人,如钱谦益,则颇多非议,甚至于看低他们的作品,如赵孟頫的字。人本赤条条地来就该一身清白的去,纵使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