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口头广告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本文使用的是地道的北京口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感受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交流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各种“吆喝”,使学生对旧北京街市上的吆喝产生基本的感性认识。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文中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体味其中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从而使学生关注身边类似的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文章的学习产生阅读障碍,对民风民俗的感悟难于理解。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点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所感悟和了解,但对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来描写的“吆喝”了解甚少,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体味吆喝的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吆喝。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揣摩语言,体会吆喝独特的语言魅力。2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有新意的口头广告。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文介绍的老北京的吆喝,参考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继而引发学生自己创造广告的激情。2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以此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2激励学生走进生活,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非物质文化做一点贡献。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吗?(喜欢)那你们喜欢看中间插播的广告吗?(不喜欢)但是我却发现有些广告词写的挺有意思的。(幻灯片:默默无闻/蚊)举个例子:默默无闻,我把闻换成“蚊”,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商品的广告?(蚊香)但是你们知道这则广告词有什么语言特点吗?闻、蚊同音不同字,用了谐音。这则广告做的挺巧妙的,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突出了这个蚊香的效力强大。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啊!在现代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而且丰富多彩,广告也为商品的售卖起到了推动作用。那没有电视、电脑,信息技术不发达的过去,商人们是如何卖出自己的商品的呢?(吆喝)对了,大声吆喝,大声叫卖。其实,吆喝就是一种传统的口头广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萧乾一起去老北京城里感受一下这种口头广告吆喝的语言魅力吧!(二)整体感知学吆喝(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之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好,让大家听一段相声,提前来感受一下。(幻灯片:播放相声卖布头片段)简简单单的一种商品冰糖葫芦,老北京城里就有四种不同的吆喝声。像这样有趣的吆喝,在文中还有很多。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地阅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并且学说吆喝。请你找出一句吆喝,试着读一读,看看你能读出老北京买卖人吆喝的那个味儿吗?(先在小组展示,再全班展示。)(三)探究美点品吆喝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咱们品味一下,吆喝有什么语言特点?(学生自由评点赏析语言。)生1:用“就剩两挂啦”中的“就剩”突出已所剩无几了,吸引人快来买。当然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了。师:“葫芦儿冰塔儿”和“葫芦冰塔”有何区别?生2:这是儿化音,作者运用北京的方言来写吆喝,这样显得京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柿子的甜。柿子喝了蜜,连心里都是甜的,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生4:“萝卜赛过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萝卜的嫩。生5:“小玩意赛活的”,因为“赛活的”三个字是夸张,把小贩手里的小玩意表现得栩栩如生。生6:“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既说出了萝卜的口感,又讲明了萝卜的价钱。“辣”“大”都押的是的韵。(四)感受生活写吆喝为了卖出自己的商品,这些小贩们们在组织语言方面真是煞费苦心啊!现在,咱们也做一回商人,看看能不能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请你选取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提醒一下,创作包括内容、喊腔,运用咱们总结得这些语言特点更好,学以致用嘛!比如用上比喻的修辞,或者押韵,或者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给大家10分钟时间。(学生展示)生1:薄皮红壤,无籽的大西瓜,不甜不要钱啊!师:听着就好吃,很吸引人啊!生2:又甜又脆的糖葫芦啊,就是没有核儿嘞!(生用武乡方言)师:你的吆喝也吸引了老师,真想尝尝你这又甜又脆的没核的糖葫芦。(五)拓展延伸寻“吆喝”同学们,吆喝本来发端于生活的无奈,那些悠长响亮的叫卖只为着手中的冰糖葫芦儿、烤白薯可以多找到些买家。它就像老北京的一张名片,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去抢救、去保存它。给大家布置一个有趣课外作业,(幻灯片:课外作业)放假了,希望大家能够询问家里的老人,或者走街串巷,到当地调查访问,收集咱们武乡的民风民俗,整理并记录下来,为先辈的智慧能够传承,贡献一份力量。这里,我找了一些咱们武乡的风俗人情,希望大家受此启发,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幻灯片:武乡风俗人情的图片展示)1. 八路军文化:发展了两园一剧,如今已成为武乡红色旅游的名片。2. 武乡顶灯:年年正月十五看顶灯,但是你们知道“顶灯”的来历吗?3. 武乡鼓书:又叫武乡琴书,是武乡本土的一种表演形式。希望同学们以后去寻访、请教鼓书艺人,学唱几句,感受咱们这里的乡土气息。(六)课堂小结古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萧乾就用他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有趣、朴实的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在生活中,希望大家擦亮你们的慧眼,一定会找到更多美景、美事、美点的。(播放杭天琪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结束本课。)五、教后反思这堂课的亮点就是让学生学说课文里的吆喝,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小组合作所创作的广告,也将本节课的学习氛围推向高潮。在朗读过程中,全班声音响亮、清晰,吆喝者具有喜剧性,表演也很生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才使得学生的思想能够站在精神生命和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解读民俗,这样唤起了学生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热情高昂,师生情景交融,这不正是新课程教学所要体现的吗?多媒体的运用,让课文形象、可感,使得虽让人感到遥远的吆喝也亲切起来。同学们课上配合不错,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不足之处:时间没把握好,前松后紧。应该适当取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