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1.03.10 浏览次数: 0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2.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二、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二)智力差异1.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二)特殊儿童的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