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4分)1选出下面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 b )(3分)A辟p易 隽jn妙 窥ku伺 咆哮poB.叫嚣xio 分娩min 岑cn寂 嫉妒jC剽悍pio 伫zh立 失怙h 颤zhn抖D慷慨ki 滂沱png 吮shn吸 腼腆tin 2下列各组词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D)(3分)A、威摄爱不释手 招摇过市相提并论B、葱笼无济于事 流连忘返重峦叠障C、晓谕不胜其繁 轻举妄动怡然自得D、奇崛忍俊不禁 因地制宜首屈一指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 )(3分)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B.今年5月28日.河北唐山附近发生约里氏4.2级以上的地震.北京地区也有震感。C.食用一包油炸方便面所摄入的油量高达30克.这已是每人每天摄入油量的上限。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4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 A )(3分)A.强项令作者范晔.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所撰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B. 黔之驴作者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告诫人们真本领的重要性。C.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作者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因这篇小令被后世称为“秋思之祖”。 D口技作者是清代人林嗣环.选自虞初新志全文紧扣一个“善”字.着力刻画了口技人表演技术的高超。5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3分) A、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且焉置土石 B黔之驴 虎见之C 稍近益狎 香远益清D.大言数主之失 有大麦数斛6下面文句翻译有误的是(C)(3分)A、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译: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译: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的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C、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译:岳飞侍奉母亲最讲孝道.家里没有家奴。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译:士兵中有夺取老百姓一把麻束捆饮料草的.就把他斩首来示众。7按要求默写(12分)(1)念天地之悠悠. 。(2)潮平两岸阔. 。(3)古诗文主旨鲜明.爱莲说以“ . 。”点名主旨;陋室铭以“ . 。”点名主旨;天净沙以“ . 。”点名主旨.直抒胸臆。(4)诗中有哲理。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旧更替哲理的名句是 . 。饮酒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8从下面几部名著中任选一篇.按下面格式填名著阅读卡片(4分)安徒生童话 繁星春水 名人传书名:_ 作者:_ 作者国籍:_内容简介:二、记叙文阅读(10分)寻人启事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限制她、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 A 市的新闻媒体.为女孩登了寻人启事:吴小雪.女.16岁.身高1.6米.瓜子脸.肤白.大眼睛.身穿浅红色连衣裙有知其下落者.请与联系.联系电话:.定重谢。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 B 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 B 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 C 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 C 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 A 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9第二段有什么作用?(2 分) 10第段“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请你分析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11划线处的三处 “寻人启事”经过A、B、C三个市.地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请你分析母亲内心分别有什么变化?( 3 分) 答: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祝福、关爱12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2分 ) 9答:插叙.插入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为下文写女儿坚持不回家做铺垫。 10通过女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孩惭愧、任性的心理。11第一次:焦急、担心等(第二次:检讨、后悔等12通过女儿写寻找妈妈的启事.表明女儿被母亲感动内心发生了变化 三说明文阅读(9分)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在地球史上.曾经过发生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政伐掉了 ;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13本文说明了物种正在加速灭亡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4第三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5第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6读完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1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用原文第段中的句子“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回答也可)14(3分)答题要点:第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15(3分)答题要点:第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不能删去;(1分)“或许”表示估计和推测.说明“某种生物灭绝”有导致“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跟着破灭”的可能.但这种情况并非一定会发生.去掉“或许”.就表示一定要发生.显得太绝对.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意思对即可.视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程度酌情给分。)16(2分)答题要点:读完此文.我得到的启示是: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非常密切.(1 分)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做出贡献。(1 分)(意思对即可)三古诗文阅读(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面文体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7解释加点词语(1)山门圮于河_(倒塌) (2)棹数小舟_(划船)(3)不亦颠乎_(颠倒.即本末倒置)(4)遂反溯流逆上矣_(逆水流而上)18翻译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用自己的话概括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20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2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二)阅读雁门太字行.回答下面问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3对诗的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