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风景区生态文明教育馆观后感.doc_第1页
雨花台风景区生态文明教育馆观后感.doc_第2页
雨花台风景区生态文明教育馆观后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花台风景区生态文明教育馆观后感 六月八号,我参观了位于雨花台风景区的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了解了并不为许多人熟知的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生态文明一直在我心里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它也和其他文明一样,需要去了解,需要去保护,从自身做起,这样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美好家园才能得以保存下来,文明才能延续。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对于生态文明有很多困惑,比如污水怎样“变”得清澈?物种为何不断消亡?噪音如何侵害人体?这次去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参与并体验精心设计的环保系列展览,我对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有了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 作为全国首家生态文明的主题教育场馆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已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向社会免费开放。开馆40天,已有7000余国内外参观者前来,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澳洲、印尼和中国台湾的参观者。现在,我跟随参观者,走进这座生态主题馆,了解体验了我们身边的环境科学。 生态文明教育馆坐落于南京市南郊雨花台风景区生态密林区内,这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大师齐康设计、外形酷似风车的两层小楼,馆外,花丛绿树掩映,池塘湿地环绕;馆内,由众多图片和多个互动模拟区、模型区组成的生态科普、生态建设、生态南京、低碳生活四大展厅,系统全面地让参观者感受并体验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威胁,在反思人类发展的失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不我待。 步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雨林区,树木葱郁,花朵娇艳,小鱼在水中畅游,小鸟在枝头鸣唱,穹窿型的天窗下,一片明媚阳光和“鸟语花香”。解说员说,展馆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机丰富、瑰丽多姿,使人类生命旅程中有了更多伙伴雨林中,挂在树枝上的猪笼草最吸引人眼球,“以前只学到过猪笼草能吞食小昆虫,现在能看到真的,还能观察觅食全过程,so cool!”澳洲小学生彼得开心地趴在猪笼草前不愿挪步。 穿过一个山洞,生态科普厅随之展现。这个展区主要是列举了“人口的爆炸”、“森林破坏”、“土地的沉沦”、空气、水环境的污染等九大环境警示主题,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和数据图片的解读,真实呈现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攫取与破坏的现状,控诉目前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恶化,以此向人们发出警示。碧水环绕,是人们期待与水相亲相近的美好愿景。然而,这里一排粗放的污水管道,向大地毫无节制地排放着污水;一片龟裂的黄土上只有一口枯井和一个饥渴难耐的小男孩儿;一个硕大的水龙头悬在半空,“哗哗”地往下淌着水,却不见水管这是在明确地控诉污染水环境的行为,隐喻生命之源的匮乏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墙面上,一组统计数据十分触目:我国年排放污水600多亿吨,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径流总量。全国78%的淡水污染超标,50%的地下水被污染,40%的水源无法饮用,数以亿计的民众深受其害不同于普通“看图说话”,在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生态文明教育馆内,有不少精心设计的互动模拟体验区,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的悲歌”板块是最受大家追捧的:一位来自台湾的游客正用脚奋力踩压地板上的感应区,亲身感受物种灭绝的速度。这块平台上共有生态环境变化、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捕杀四个感应区,在钟表“滴答”的读秒声中,只要参观者脚下踩踏到感应区域,前方270度屏幕上的大熊猫、中华鲟等各种珍稀动物图像就会逐渐变黑,寓意着不同物种的消亡灭亡。解说员:“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正在吞噬着这颗星球上多样的物种,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目前,世界上1/4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面临灭绝的危险;100多种海洋鱼类、10%的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人类活动所引发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条件下的1000倍” 她充满悲情的最后一句“如今地球上平均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灭绝”,更令人惊心!噪声污染早已是城市环境公害,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重?这里会有答案: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或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听力就会受损;在声级5060分贝时,人会烦躁;长期处于708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人们的听力下降,会头昏、眩晕;噪音超过90分贝时,不仅听力严重受损,可能失聪溃疡、心血管疾病将加重病情。噪音不和谐之音”的单元设计,试图通过参观者头顶上方悬挂的声音模拟收集器,让参观者体验感受到上百种噪音,告诉人们噪声会给我们身体和精神带来无尽的烦扰和戕害。转过墙角是“辐射模拟体验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两面墙上发射出的“辐射线”全部“聚焦”到观众身上,各种颜色的“射线”似乎穿透过人的身体,一种被辐射包围的紧张,立刻涌上心头。“这些只是普通彩色灯光的模拟效果,不会对人产生任何影响”。这个模拟体验其实是要告诉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炉、无线通讯、无线上网等穿透力很强的电磁射线无处不在,它们不仅无孔不入,还会“伤人于无形”。讲解员继续解释:“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色变,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我们只需注意诸如减少看电视时间、使用微波炉离开半米、少做X光检查等日常预防,就能有效避免辐射的伤害。”走过显得沉重的警示展览之后,人们产生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拯救地球”。二楼的生态建设厅,“生态环境保护历程”、“ 节约资源 循环经济”等单元,通过细节与实物,打造了一个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的“我们绿色的家”。在“低碳生活区”,参观者还可亲自测算碳足迹、低碳旅游、出行等等各种减碳数据,并参与拯救地球、低碳生活的各种方案设计。为了让参观者在参观过后有个自我反省和思考的空间,场馆内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教学区域,用视频和数据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约100吨水和1.2吨煤;每回收一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在观看完这些之后,文明的参观也接近尾声了,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