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doc_第1页
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doc_第2页
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doc_第3页
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doc_第4页
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徽州文化及徽州古村落的保护 摘要:徽文化是历史时期徽州境内孕育形成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当代安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历史借鉴,是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所在。徽州古村落保护的实质在于维持古村落文化的原生性与整体性,保护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徽州古村落为焦点的两对基本矛盾。其保护的基本理念为:分级保护、科学规划,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并重,“保”与“破”有机统一。其保护的重点内容为:自然生态保护,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脉保护,人口与社会保护。关键词:徽州文化,徽派,古村落,自然生态保护,建筑遗产保护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指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在徽州大地上孕育形成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典型区域文化。繁荣发达的徽文化经由徽人特别是徽商向外传播和辐射,对全国许多地方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121,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徽文化成因及其基本内涵1、徽文化成因作为一种长盛不衰、颇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言之,徽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1对中原固有传统文化的移植、继承和创新是徽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创造徽文化的行为主体是徽州人。三国以前,徽州居民为山越人,当时的生产和文化相对落后。后来,随着北方战乱加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及两宋之际,中原大族和中原人士纷纷大批南迁徽州,躲避战乱。这些中原大族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他们将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移植到徽州本土,与徽州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相融合,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创新,最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我们所说的徽文化。除了上述三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外,在其他历史时期,拥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外地人因各种原因纷纷迁居或留居徽州,也对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徽文化是长期渐进累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但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是它的母体和根,徽文化的文化特质是儒家文化。1.2徽商是徽文化形成的酵母,徽商创造的巨额财富是徽文化形成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推力。历史上徽州山区生存资源贫乏,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吓倒徽州人,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凭借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闯荡凶险异常的商海。许多徽商经过艰苦创业最后成就基业,成为富商大贾。广大徽商特别是那些事业成功的徽商,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即爱好文化、重视文化、注重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投入。贾而好儒主要体现在:第一,徽商将大量资本用于置学田、兴族学、建书院、助官学,延师课子、发展教育;第二,徽商将大笔资金用于兴诗社、办文会、养戏班、藏书籍、刻图书、筑园林,宿养文士,弄文附雅。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广大徽商巨额商业财富的滋润和支撑,徽商赚取的巨额财富为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1.3浓厚的文风与发达的教育是徽文化形成并得以发展繁荣的温床。唐宋以来,徽州即有重教兴文的传统。史称:“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2在数百年间,徽州文风昌盛,府学、县学、书院、社学、私塾等各类教育高度发达,人才蜂拥辈出。而各类人才蜂拥辈出,对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至为关键,因为各类人才是徽文化最直接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可以说,浓厚的文风与发达的教育促进了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也是徽文化历久不衰、永葆繁荣的重要动因之一。1.4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徽州本土诞生的新安理学是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柱123-24。徽州号称东南邹鲁,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又是新安理学的发祥地。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由朱熹开创的新安理学对徽州影响极深,史称:“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3在徽州,“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2,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凡事皆依朱子家礼徽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学的烙印。2、徽文化基本内涵经过长期渐进累积并孕育成熟的徽文化,它的体系十分庞大,内涵极为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一般而言,徽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是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徽州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徽文化既包括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派朴学、徽州教育、徽州戏曲、徽州刻书、徽州三雕、徽州科技、徽州村落、徽州文书、徽州历史人物,又包括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徽州茶道、徽菜,等等4。在徽文化这座巨型大厦中,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是其最为重要的三大支柱,与之相对应,徽商精神、宗族观念、理学思想是徽文化的主要灵魂,是徽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所在,也是徽文化研究的关注焦点和主要抓手。二、徽州古村落保护的基本理念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culture traits complexes),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随着徽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徽学研究的兴起,徽州古村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然而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强烈地冲击着原生态的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热潮尤其是破坏性的开发更把徽州古村落推向了存续的严重危机中。我们认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在理念上应该坚持如下几点:第一,分级保护、科学规划。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体系内,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县市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系统考察和评估古村落的分布、规模、原生性文化的传承状况、整体环境、古代建筑设施的学术暨文化价值(包括潜在的经济价值)等基础上,充分考虑古村落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古村落保护的级别和统一标准。第二,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并重。将市场机制引入古村落的保护当中,借助良好的合作方式,让投资者和古村落里的居民均能从中获益,这固然可以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有助于催生自觉保护的社会意识。但市场理性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参与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各相关利益方往往只是从自身利益回报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这必将导致只重开发而不顾保护的局面,造成古村落原生文化的消失,最终促使文化效益最小化。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的监管力度,促进古村落原生态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工作,使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 547。第三,“保”与“破”有机统一。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分析任何问题都必须注意从两种角度进行思考。一方面从静态角度,把要分析的内容放在特定的时空中,看其理性是否合于历史当下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把要研究的内容放在变化、发展的序列中审视其理性6。基于如此研究问题之方法论,我们认为,当从静态的视角强调对极具代表性的少数徽州古村落(即一级保护对象)给予绝对保护的同时,不应忘记的是,从动态的角度视之,今天的徽州正处在中国蓬勃发展现代文明的社会现实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田改造、道路建设、村庄规划、社会发展等新农村项目,在让农民获得更多实惠的同时,正在加速中国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三、古村落保护的重点内容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载体,依据文化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合性原理,徽州古村落的保护应当是一项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至少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自然生态保护。徽州古村落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典范,它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给人与自然关系全面紧张的现代社会以极富价值的启示,被世界公认为“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的评价)。徽州古村落并非由人随意所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设计的理念是,务必使人居的村落在四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展现为具有灵魂和活力的生命体、或某种与环境相得益彰的吉祥图案。这说明古时的徽州人坚信,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全息同构的,作为人居环境的村落,不能割裂与自然万物的气息相通,应该依山形就水势而成其体,村落虽由人作,但要宛自天开,如真实的自然一般。这样才能保证村落中的人顺应天地大化,汇入生命之潮,与乾坤大道同流,最终实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至善境界,所以说,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徽州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次,建筑遗产保护。徽州古村落仍然是现代人从事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古村落里的房屋是由居住者从其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换言之,那一处处古代建筑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总体上是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这给古村落的建筑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事涉建筑遗产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据我们在古村落的大量实证调查可知,由于政府在旅游开发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漏洞,造成村民(即古民居的实际所有者和居住者)与开发商之间的情绪对抗和行为冲突。村民认为自己祖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作为继承者的他们比谁也更有资格享有对这些房屋的支配权、经营权和改造权。而实际状况是,他们每年所得的旅游收入十分有限,甚至不足以支付这些风雨飘摇的老房子的修缮费,可维修房屋的负担却主要由他们来承受。由此可见,讨论徽州古村落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问题固然重要,但关于建筑遗产保护之责任主体的界定、保护基金的有效筹措、民间保护组织的成立及运行机制、政府与开发商及村民之间的利益均衡等问题,恰恰是建筑遗产保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再次,历史文脉保护。所谓的文脉,简言之,即文化纵向发展和代际传承的脉络。历史上的徽州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每个村落皆有其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累积,这些构成徽州古村落的精神实体,是徽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历史文脉是徽州古村落保护的又一重要内容。这需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来研究、发掘、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文脉,有条件有选择地再现和扶持仍有文化生命力的积极、健康的村落文化事项。尤其应重视濒于消亡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提升民间艺人特别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营造保护历史文脉的良好文化环境,培育保护历史文脉的社会力量。观念形态的历史文脉是古村落的价值体现是古村落的魅力所在。因此,历史文脉的保护是古村落保护的重点之一。最后,人口与社会保护。这是针对那些过度旅游开发的古村落而言的保护项目。古村落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均十分脆弱,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旅游旺季有大量外来人口停留于古村落,给承载力十分有限的古村落以巨大的人口与社会压力,加剧了古村落原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异化和解体,结果出现了令人错愕的现象:曾经宁静、纯朴、古风犹存的古村落迅速地商业化了挂着各色招牌的家庭旅馆鳞次栉比,摆放着假古董等旅游小商品的摊位布满村头巷尾,人们记忆里的诗书琴乐之声转换成现实中讨价还价的吵嚷争执,昔日礼让关怀、长幼有序的社风民情蜕变为唯利是求、人际冷淡的所谓“经济人”理性等等。可见,在短期行为的旅游经济刺激下,那些著名的徽州古村落的确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形象错位,即“古”徒其名而“新”系其实,成为传统与现代不恰当嫁接的牺牲品,保留了颇具讽刺意味的躯壳而丧失真正意义的文化。因此,在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务必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审慎地规划古村落的旅游项目;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门票价格的调整来分流游客,避免旺季游客过于集中现象;对于那些一级保护的古村落,严格控制商业化倾向,禁止在村落内开设家庭旅馆大力开展社区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