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7年考纲.docx_第1页
历-史2017年考纲.docx_第2页
历-史2017年考纲.docx_第3页
历-史2017年考纲.docx_第4页
历-史2017年考纲.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 史一、考试范围和内容考查七、八、九年级所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体见考试范围,两部分大致各占50%)重要的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掌握程度;考查初中生初步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必要的人文素养;适当增加综合性、思辨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潜力的考查;适度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解、理解、运用能力水平层次,大致比例为352。 (一)七年级上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勃兴(二)2.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二)七年级下 1.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光耀千古的诗坛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2.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二)(三)八年级上1.近代化的探索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5.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四)八年级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五)九年级上1.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雅典城邦的繁荣2.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世界三大宗教3.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蒸汽时代”的到来人类迈入“电气时代”4.璀璨的近代文化: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科学的革命(六)九年级下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3.第二次世界大战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6.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二)考试时间及分值人文与社会考试时间120分钟。历史部分满分为60分。(三)试卷结构历史试卷分第卷和第II卷。第卷为选择题,共10题,2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40分。非选择题包含材料解析题、组合题。三、题型示例第卷 选择题(共20分)【例1】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颜骨赵姿”的说法,下列作品中能反映“颜筋”、“颜骨”的是A B C D【答案】 B 【说明】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载体,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了解”。【例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答案】B【说明】通过基本史实与历史认识(结论)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理解”。【例3】全球通史一书中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指的是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说明】通过材料创设新情景,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考查能力层次为“运用”。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例4】经济体制(政策)的创新与调整(14分)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粮食(万吨)7.6504.51994.7牛(万头)6.0605.250102.5猪(万头)2.0901.750104.3(1)表格中1920年的生产情况与19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结合该政策的内容进行说明?(5分)材料二 右图: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程规划署印发的宣传“以工代赈”救济方式的海报。(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以工代赈”救济方式产生的背景。(2分)材料三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摘自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个“大政策”所蕴含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大政策”的指引下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实践?(5分)(4)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苏俄、美国、中国所采用的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1)变化:下降(1分);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分);说明: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2)背景: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大增;罗斯福新政的实施。(2分)(3)经济思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按劳分配(2分)实践:经济特区的设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设立等。(3分)(4)共同之处: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2分)【说明】通过多种材料的呈现,提取并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并进行整理,考查初步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辨别、理解或分析、说明完成作答。综合能力层次的考查。【例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史中,工业领域曾有过很多次革命。急速的技术变革时期,常常被称之为革命。但是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这种变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分)材料二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2分) A.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重心向北美跨越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 C.“国际竞争的加剧”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发展 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美等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19世纪中期日本、美国等国经济增长率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国家时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日本1868-1873年32.2%英国1851-1873年3.3%美国1861-1873年5%德国1861-1873年3.8%(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俄国、日本经济发展 ( )俄国、日本经济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超过了英、美等国 ( )俄国、日本资产阶级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英国等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 )(4)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4分)【答案】(1) 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