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_学案2_第1页
再别康桥_学案2_第2页
再别康桥_学案2_第3页
再别康桥_学案2_第4页
再别康桥_学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学案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抒情基调,学习诗歌中意象的意义,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体会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诗的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和全诗的“画面美”,体味作者抒发的真情,体会新月派诗歌语言的“三美”。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欣赏诗的能力。学习重点通过师生多次朗读,学习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作者独有的构思、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练习写一首小诗。学习难点由作者独到的构思来理解诗歌中涌动的激情变化,把握诗歌主题。学习方式把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朗读、问答、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适当的引领和分析。学习课时2课时设备和材料准备黑板,彩笔,多媒体,课内、课后练习。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掌握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大家都知道,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用诗的语言可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堪称我国现代新诗中的经典作品,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解题用多媒体展示交流1关于“新诗”中国新诗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诗。新诗不仅是在时间上属于现代,而且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其主要特征是:(一)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集中表现了对人、人民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加强了创作主体的个性。(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三)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在探索创造各种表现形式,愈与外国诗歌趋同,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并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2作者简介及当时背景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同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由此,他和闻一多成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追求诗的艺术美,使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这对于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主张诗要讲究格律,但他们写的并非全是格律诗。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宣传新诗格律化主张。30年冬到北大等学校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他乘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去,在距济南50公里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时年仅36岁。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洲旅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是在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康桥即现在的“剑桥”,剑桥大学的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的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静静地散起步来,以前一幕幕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展现在他眼前,由于当时还有其他事,没能把当时的感情记录下来。直到他在归国途中,才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3另展示剑桥的有关图片。三、具体探析1通过诵读整体感受全诗(1)教师范读,可配有剑桥优美风景的图片及轻柔动听的乐曲。(2)对下列加点词语正音:青荇(xng) 浮藻(zo) 似(sh)的长篙(go) 漫溯(s) 笙箫 (shng xio)(3)全体学生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明确:这首诗像一首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相错有序,每句字数大致相同,全诗比较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分别为“ai”、 “ang”、 “ao”、 “eng”、 “e”、 “ao”、 “ai”,追求韵律上的优美,这也是新月派追求和实践诗歌建筑美、音乐美的体现。另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盈跳动节奏。尤其是诗的首节与尾节遥相呼应,句式相似,给全诗笼罩上一层梦幻般色彩。男生、女生各读一遍,相互派代表点评,加深对诗章法、韵律特点的感悟。(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梳理思路。明确:全诗以重游康桥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情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赞美、惜别之情。第一节,写悄悄到来和轻轻离开时的情景,给全诗定下了轻盈舒缓的抒情基调。第二节至第六节,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赞美依恋和深情。第七节,强化离别的感情,与开头相呼应。2学习重点(一)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让学生从诗中选出诗人所写的意象,师生共同探析意象中的内涵。明确:诗中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示例:金柳: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康河在夕阳中的景色是最美的,夕阳照射下的河畔,柳树镀上了一层妖媚的金黄色,所以作者把它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把物景化作了有生命的、鲜亮的丽人,新娘代表着美丽、甜蜜、幸福,波光里倒映的柳树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情景交融,使诗人产生无限欢喜的感情。青荇: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摇摆,仿佛在向游人招手示意,生动的写出了康河的小草对他表示出的友好的欢迎态度,而诗人被青荇所感染,愿意甘心做一条水草,由此道出诗人对康河永久的恋情。拜伦潭:此处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去这里。明明是一潭清泉,诗人偏偏说不是,而是天上被揉碎的彩虹,它与飘浮在潭水里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了潭水深处。彩虹似的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这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用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的记忆之牢固。星辉:在“星辉”意象出现的第五节诗中,灿烂的星辉,让诗人产生很多美好的遐想,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这也许是诗人想到的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在星空下、康河上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高潮。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诗人以优美的意象,丰富独特的情感,写出了对康河深深的赞美和眷恋之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在学生反复诵读本诗的基础上,探析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体味作者抒发的真情,布置学生写一首歌咏大自然的诗。教学过程1探析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意象有所感悟之后,再探究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即意境就比较容易。提问:请学生自由来谈本诗意境,你觉得诗歌中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从形象、境界、感情上)明确:(以第三节为例)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油油的青荇在“招摇”,既有水草自在的动感,又使我们想到了能使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青荇像一位主人似的,用“招摇”在欢迎诗人,这是一幅美丽的景色,此刻,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融合,物我两忘。正如诗人在第二次到康桥后,所写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他对康河的喜欢溢于言表,他“甘心”做一条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以此为示范,学生其他自由谈论略)2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提问:你喜欢哪一节诗,你可以把这节诗描绘成一幅画吗?(从意象入手)(学生描绘略)归纳:七节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描绘画面美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图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整体完美动态立体的感受。3组织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朗诵24节,提出问题:作者在这部分抒发的感情如何?归纳:24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2节柳树倒影在康河里,像夕阳中的新娘,艳丽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温柔、浓烈的爱;3节康河中的水草像主人般对诗人的欢迎,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强烈的依恋,永久的恋情;4节“天上虹”倒映在青潭里,“揉碎在浮藻间”,朦胧、迷幻、浪漫,诗人把对康河的留恋之情,毫无保留地融入到康桥的美丽风景中。学生朗诵56节,提出问题,作者在这两节中感情如何发展?归纳:这两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感情由缓步上升到最高潮再回落到现实中,跌宕变化。5节写诗人撑篙、泛舟、寻梦,在星空下高声放歌,兴奋和喜悦之情达到极点,感情达到最高潮;6节回到现实,使他放弃神游时的激情,感情回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学生朗诵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