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_以济源为例.docx_第1页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_以济源为例.docx_第2页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_以济源为例.docx_第3页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_以济源为例.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以济源为例王卫波(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摘 要: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的济源,传统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以下流程: 说亲揭开婚姻的序幕、定亲确定婚姻关系、娶亲最繁缛琐细的过程、回门婚俗仪式的终结。这些传统婚俗礼仪无不反映出豫西北当 地的民风民情和文化特征: 其不仅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宗教性、功利性,同时还凸显出强烈的生育意识。 关键词:济源; 传统婚俗; 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K892 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6060(2011)07 0038 04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南临黄河,西与山西省相邻,东 接华北平原,面积 1 931 平方公里,人口 66 万。素有 “豫西北门户”之称。济源自隋开皇 16 年( 公元 596 年) 设县,1988 年撤县建市,1997 年实行省直管体 制,2000 年成为省辖市。济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 厚重,文物古迹众多,是传说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 地,也是茶仙卢仝、山水画宗师荆浩的故乡。济源不 仅风景秀丽,且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也较为浓厚,由 于接受了中原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 点1。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济源经济社 会又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实 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济源被确定为中原城市群九 个城市之一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考虑到济源是 豫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能反映出该地区的婚俗面 貌,笔者即以济源作为调查研究的范本,进行访谈和 调研。一、济源传统婚俗礼仪流程济源传统婚俗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大致相同, 但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显示着济源的地方民俗 特色。笔者通过对出生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济 源老人进行多方走访、调查,详细了解了济源传统婚 俗的几个步骤。(一)说亲揭开婚姻的序幕1 说亲 在传统的济源农村婚俗中,受“男女授 受不亲”等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当地男女建立婚姻 关系的开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间的感情确立,而是完全由媒人连线,凭媒妁之言打下结婚基础。在济源农村,提亲作为议婚中的重要程序,在当地叫“说媳 妇”或“说婆”。所谓“说媳妇”即找媳妇,也就是针 对未婚的适龄男子,由媒人为其介绍合适的对象; 相 应地,所谓“说婆”也即找婆家,由媒人为未婚的适 龄女青年介绍对象。即使现在,济源人仍然把介绍 对象称之为“说”,笔者在济源当地农村作田野考察 时,至今仍能听到人们评论某家姑娘时说: “ 家 的 小伙有没有说呢?”或“ 家的姑娘早说了,就快嫁了。”可见“说”依然是当今济源农村男女青年找对象的主要方式 ( 被访问人: 翟 1951 年生,女,济源李庄村村民) 。 ,2 相亲 男女双方如果都同意媒人的说亲,则开始“相亲”,也称“见面”。相亲时一般是到媒人家 或公共场所。初次见面结束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同 意,即可开始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二)定亲确定婚姻关系1“合八字”及打听“门事” 第一步,是由媒人 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收稿日期:2011 03 05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 2010 年度调研课题“豫西北传统婚俗及现代转型的考察”( SKL 2010 846) 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卫波( 1979 ) ,女,河南济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文化的教学和研究。38王卫波: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第 7 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 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 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另外,济源当地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程 序必不可少,即打听“门事”。所谓“门事”,过去主要是指男女双方家族是否有狐臭等特定的传染病, 也包括老辈有无从事下三流职业的,现在则专指“狐 臭”。在男女双方谈婚论嫁前进行调查,不管是男方或是女方家庭,只要有一方家庭被调查有狐臭或者 即使本人没有但直系亲属、旁系亲属中有“门事”问题,那么不管男女双方有多么相爱,这婚就结不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即使是结了婚,也会 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离婚的。关于“门事”,笔者在当地农村走访调研时,一位八十岁左右的老人说:“门事在济源由来已久,具体从什么时间开始,没 有人能讲得清,我活这几十年,耳闻目睹关于门事的悲剧就有很多,八扁担打不着的亲戚,如果被传出有那门子事,子子孙孙就算倒了瞎霉,家庭再殷 实,儿子、闺女再人才出众,再有本事,全部白搭,没 有人敢和门事有问题的人家结亲。一旦结亲,十 家就有十家会被所有的亲戚朋友拒之门外,断绝往 来”( 被访问人: 王 ,1930 年生,济源庙后村村 民) 。从老人的话语描述中不难看出,济源本地人最 注重的就是“门事”,闺女找婆家、孩子说媳妇,其他 都次要,打听“门事”万万不能少。不但济源市,整 个焦作地区都非常重视,还有一句俗话“做贼养汉一 溜风,只有狐臭扎了根”,可见重视的程度。不过在 笔者的走访调研中也发现现在打听“门事”还是较 以往松了许多,这种现象相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 域群居的现象被打乱,会逐步淡化。因为好多人在 城市居住几代以后,和老家的联系基本断裂,也许留 守村落的人们对迁居出去的老几辈人还知道“门 事”清白,但对于出去以后的几代人情况如何,那就 会逐渐模糊。这就说明即使“门事”再看重的地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改变传统居住方式之后,有些 习惯是会逐渐改变的。2 定亲 在流传已久的济源传统婚俗中,定亲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上述“合八字”以及 打听“门事”等程序方面都没有问题,男女二人便可 在父母的许可之下定亲。定婚时,女方会通知本族 近门诸户喝定亲酒,一般是女方备菜、男方备酒,女 子需在场给父辈、媒人斟酒,表示婚姻由此定,双方 不得反悔。(三)娶亲最繁缛琐细的过程1 婚礼前的准备 定亲之后就要开始做婚礼的准备工作了。 首先是“择好”,也就是商定结婚时间。男方请阴阳先生择好黄道吉日后,将吉日及宜 忌事项书写在一张方正的红纸上,称作“书”。古称 “婚书”,它和聘礼同是婚约必不可少的,受封建礼 法保护。男方需亲自将此“书”送到女家,称做“送 好”。“好”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如同意则就定下迎 娶日子; 如认为所选日子对女方家的亲戚不吉利,就 会复帖要求男方家重选。从调查中笔者得知,如果 女方家长辈多,那么迎娶的日期很难确定,对此民间有谚语: “三年择不出个日子”( 被访问人: 李 1940 年生,女,济源小刘庄村村民) 。 ,“送好”之后,双方便开始准备嫁妆,缝制新被。一般选择在双月做新被,需要新棉花、新表新里,须 请九个“全人”( 有女婿或儿女双全的妇女) 来缝制 四到六条棉被。过去缝制被子时,做被人会在棉被 中撒进盐、大米等物( 部分地区缝入“九籽棉”,取其 谐音象征多子多福) ,祝愿新人早生贵子。2 婚礼过程 这是最隆重的礼节了。传统的济 源婚俗中婚礼非常隆重,前后要办上好几天,又分为 以下几个步骤:( 1) 婚礼告知 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的主家 都要给本家或友邻甚至是全村送“麻烫”( 当地的一 种传统甜点,长 30 公分、宽 10 公分,用面和糖稀油 炸而成) ,以便通知左邻右舍,将喜事宣扬出去,壮大 声势,本家至亲则予以帮忙。( 2) 拉嫁妆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家的包括新房在内的所有房子都均贴红色喜庆对联,同时,在迎亲路上,也粘贴方形红纸引路。接着到下午( 早些时 候,拉嫁妆的时间会定在傍晚甚至天快黑的时候进 行) ,男方家要吹吹打打,放着鞭炮去女方家拉嫁妆。 为何要在一天的后 半 晌 取 嫁 妆 呢?”说 文解 释 “婚”字: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2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娶妇以昏时”,反映了一种古老的习俗,更被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是 我国古代劫夺婚的反映: “男子在黄昏时段借着夜色 的掩护到女方居住地进行抢劫,将女子抢到男方的 居住地进行婚配,实现妇从夫居的事实”3。我 国瑶、侗、土家等族至今尚有抢婚遗俗。“拉嫁妆” 很可能是原始掠夺婚的遗风。而女方在家已做好准 备,所有的嫁妆都用红绳捆扎并系上柏枝,取“白头 到老”之意。当男方把嫁妆拉到家之后,要一一摆到 院子里,供人参观之后才会放到新房,这往往是在众 亲邻面前展示自己面子,获得尊严的机会,也是农村 最为看重的一个程序。( 3) 铺床 “铺床”是临近结婚吉日前最为重要 的一项礼仪。东京梦华录 娶妇中就有这一习392011 年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俗的记载: “前一日,女家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4这一习俗流行至今。不过,过去是由女方 家里的人来进行这个工作,现在则由男方族中人来 进行。床被认为同生育有密切关系,故“铺床”发展 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对“铺床”的重视显然旨在为 新人准备一个良好的生育环境。“铺床”的时间是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对参加铺床工作的人要 求也很严格: 要由“全乎人”来铺。所谓“全乎人”就 是上面父母、公婆健在,下面儿女双全的人,这一条 件同“套被子”者的条件相同。边铺边唱“铺床歌”, 并把花生、糖果等撒给看热闹的人。在床上撒栗子、 大枣、花生,并说“立子早,早立子”,“一把栗子,一 把枣,小的紧跟大的跑”。 喜床铺好 后,当 晚 还 要 “压床”,最好由男方的弟弟来“压”,以示早生男子。( 4) 迎亲 婚期当天,新郎在“引娶”人的带领 下,先朝祖宗( 告知祖宗自己将要迎娶,体现了婚姻 的宗族意义) ,然后再向新房行三个礼,方可去亲迎 新妇。济源人还认为新娘子越早接到家越好,所以 经常听说大清早四、五点钟,女方家人还没起床,新 郎官带人就来叫门了,日头才出山,新娘子已经娶回 来的事。“迎亲”是传统婚仪中最重要的仪式,即使 贵为皇子也不可免。在迎娶的路上,要“逢村鸣炮, 遇石贴喜”。石作为大地的象征,是主宰生育的神 灵,具有孕育万物的神力,“遇石贴喜”实际上是古 人崇石祈子观念的反映。当迎亲队伍到女家门前 时,女方家的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 轿”。“拦轿”习俗也是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残 留,最初的涵义是为了保护自家女子不被异族部落 抢去,但经过久远流传,在济源已经演变成新娘家人 对女婿的一种磨练以及对新娘的不舍了。早些时 候,新娘出门时还兴哭嫁,现在已不多见,哭嫁的风 俗在济源当地民谣曲曲变驴驹中有所体现:曲曲变驴驹,驴驹长大,打发出嫁, 爹也哭,娘也哭,驹也哭, 撇下小妹不会哭,拱门旮旯甩瓦屋5。 “曲曲”、“驴驹”指待嫁的女子,“瓦屋”指小孩用泥捏成个窝,甩在地上,发出声响来取乐。从歌中 可看出,除了不懂事的小妹妹还在玩耍外,全家早已 是哭做一团,反映了古代女子出嫁的一种习俗。现 今普遍认为,新妇出门时哭泣,是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眷恋之情,不哭则被视为不孝。实际上,它是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婚俗,表达了女子对自身独立人格丧失和“从夫居” 的悲哀,只不过现世早已失去原有内涵,成为艺术 化、审美化的感情渲泄形式了6。条路线,俗谓“不走回头路”。新人随身备有红布、顶针和针( 多用红线将针捆扎起来) ,在遇到别家红 事时,新人要将手中的针、顶针朝对方丢去; 在遇到 白事或庙宇时,要用红布将新娘蒙头,并燃放鞭炮, 以示吉利。在估计迎亲队伍快到家时,男方这边便 派出接亲的队伍在家门口接亲,接亲的主要任务由 一位有子有福、能说会道的“接亲婆”来完成。( 6) 拜堂 俗话说“拜堂成亲”,新郎新娘必须 行过拜堂礼方可称之为夫妻。拜堂的正厅称为喜堂 ( 也就是在堂屋内) ,内设一香案( 俗称天地桌) ,上 摆天地祖宗神位及花生、红枣、米面等。香案上,香 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戚朋友、司仪各就各位,新郎和 新娘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唱导下行交拜礼。拜 天地的基本程序是: 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 宗牌位进香烛,二拜高堂( 新郎的父母) ,三是夫妻 对拜。传统婚姻的意义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 庙,下以继后世”7,为祭祖尽孝,须在祖先神位前举 行仪式,后来演变成“拜天地”。作为一种必不可少 的程式和礼仪文化,“拜天地”在各地传统婚俗中广 泛遗存着。古代婚仪除“成妻之礼”,即吉日当天举 行的仪式外,还有“成妇之礼”,指在婚后再祭祀男 方祖先,新妇才算正式加入男方宗族。由于礼仪与 现实的冲突,传统民间婚仪逐步将二礼合并,“拜天 地”中的拜祖宗牌位就隐含行古之“成妇之礼”之 意。最后是“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7) 新妇入洞房进入洞房后,新妇要坐在新床上,这时,新郎的妹妹会端来清水请新妇洗手,表示洗去一路风尘。济源有的地区还会请吃红枣,山 区一带则将花生、红枣放在盆中。实际上,水是生命 之源,是和五谷丰登相联系在一起的吉祥物,和花 生、红枣一样象征着生殖,又能洗涤万物,具有辟邪 功能。早期用水驱病避邪的基本方法是沐浴,这属 于巫术,周礼春官女巫载: “女巫掌岁时祓除 衅浴”8。周以后,巫就从该仪式中消失了,自晋以 降,沐浴简化为洗手、洗脚。请新妇洗手,不仅具有 清洗功能,更暗含着祈殖、辟邪意义。( 8) 闹洞房济源闹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热闹喜庆。到吃晚饭的时候,男方闹房正式开始,闹洞房属上古群婚制的遗存,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在传统婚俗中普遍存在,但济源有民间俗语“人不闹 鬼闹”,说明这也是一种驱鬼仪式。(四)回门婚俗仪式的终结“回门”( 归宁)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又 称“拜门”,该婚俗最早产生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 期,曲折地表达了女子对父系婚姻的抗争和对母系 家庭的留恋与依存。济源多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 5) 接亲迎娶的队伍在返回时,须走另外一40王卫波: 豫西北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考察第 7 期早晨,女方的弟弟或堂弟到男方家先将新娘接走,临近正午时,新郎才回女家。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 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 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回门时新郎新娘持四种 绿色蔬菜、礼馍 30 个,娘家备酒菜相待。至此,结婚 仪式大致结束。二、济源传统婚俗礼仪的文化特征婚姻习俗的地域性总是体现在某些细节上,济 源传统婚俗流程的很多独特的细节,也显示着济源 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简 要分析。第一,济源传统婚礼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装饰 性。从新娘上车到拜堂,至入洞房,每个程序都以象 征性、装饰性的甚至较为夸张的动作、语言,求其义 或取其谐音。满堂结彩,贴红对联,婚礼准备、迎亲、 接亲、闹洞房、回门等,其中都包含了人们对新人的 祝福和希望,过程极其讲究和繁琐。第二,济源传统婚礼的宗教性。一对青年男女 的婚事,从说亲、合八字,到婚礼日期的确定,乃至婚 礼大典的程序、形式,渗透着对命运、天意的信奉,神 秘而不可理喻。像青年男女能否成婚,往往取决于 偶然的因素,诸如生辰年、月、日、时、属相等; 再则婚 礼过程中,有诸多的禁忌戒律,它所宣示的是当事人 对自己幸福的无法把握和主宰的情势; 同时,也是对 生命起源、人自身生存状况的无知。第三,济源传统婚礼的功利性。传统婚礼的缔 结,其实是变相的买卖关系,所谓纳八字、送聘礼,换 言之,男方只有送聘礼,才能娶到妻子,同时婚礼大 典,大宴宾客,耗资甚巨,对中、下层老百姓家不胜重 负,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济源开庭受贺的风俗 十分盛行,其场面十分铺张。第四,济源传统婚礼还凸显出强烈的生育意识。生育是婚姻的主要目的,特别是像传统中国这样的 社会,生育( 尤其是生育男性后代) 可以说是婚姻最 主要的目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传统中国主要意识 形态的婚姻观上,也体现在人们在实际缔结婚姻过 程中的许多习俗之中。济源地区的许多婚俗与生育 有关,比如缝制棉被时撒入米以及缝进九籽棉,寓意 多子多福; “铺床”时撒栗子、大枣、花生,唱“铺床” 歌,找男孩“压床”,新妇洗手等等,可以说贯穿整个 婚俗过程。总之,济源传统婚俗礼仪的大致流程虽然与中 国传统的“六礼”一致,但也有很多独特的细节,显 示着济源当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乡土人 情。另外随着济源经济的日益发达,一些传统婚俗 也势必正在全面松动,甚至消解和逐渐淡出。本文 对于济源传统婚俗的详细纪录也有助于年轻一代的 济源人了解济源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参考文献:1济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济源市志M 郑州: 河南 人民出版社,1993: 102( 汉) 许 慎 说文解字M ( 宋) 徐铉校定 北京: 中华 书局,1999: 2593郑 婧,冯 伟 从说文 女部看女性社会地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7) : 1204(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笺注M 伊永文箋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565翟作正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