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师说赏析【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可见影响之大。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解题】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注评】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与今之学有专长的“学者”义不相同。必:一定。“必有师即“必从师。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为通篇论述之总纲。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上为一层,提出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师者, 者: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人。受:同“授”,传授。业:学业。惑:疑惑,指道、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仅六字,全面概括了教师的职能作用。上为二层,从老师作用中说从师的重要。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人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具有知识。之,指道理和知识。 孰能无惑?孰:谁,哪一个,疑问代词。反诘有力。惑而不从师,而:表转折,却。从师: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意谓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这是个主谓短语,作分句的主语。其:指代上文说的“惑”。“惑”字蝉联,回环反复,气势连贯,音响流美。终不解矣。终:始终。解:解决。紧扣教师职能中“解惑”二字,不仅深刻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点明了不从师的危害。语句精警,发人深省。上为三层,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对中心论点加以申述。 生乎吾前,乎:介词,同“于”,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他,指“生乎吾前”的人。闻:听,此处是理解,懂得的意思。固:本来。乎:介词,同“于”,这里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吾从而师之; 从:跟从。师之:以之为师,拜他为师。师,用如动词。分写。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分写。吾师道也,师道:以道为师,即学习道理。师,有学习之意,用如动词。夫(f)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夫:句首语气词,无实义。庸:副词,岂,哪。知:识别。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他们的生年比我早或晚。年:此处指生年。合写。紧扣教师职能中之“传道”二字,说明有道者即为师。行文排比与反问交错,并一气连用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连词。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即道掌握在谁手里,或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所存:存在的地方。总括一笔,归结本段,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惟一标准,至于贵贱长少均不在考虑之列,突破了封建等级观念,抨击了“耻于从师”的恶习,颇有胆识。上为四层。阐明择师的标准,既是对中心论点的发挥引申,又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嗟(ji)乎! 叹词,相当于“唉”。未说先叹,感慨万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求师之道,这里指从师之风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嗟叹再三,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极为慨惋,回应篇首,带起全段,转入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从反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久矣,言师道不传非止一日,流毒深远。“难矣”,言积习造成的恶果之严重。古之圣人,圣人: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他们。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副词性结构,尚且,还。先正说古之圣人的正确态度。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而耻学于师。意谓反以向老师求教为羞耻。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于:向。次反说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正反相对,比衬鲜明。 是故圣益圣,圣:前一个是名词,即圣人;后一个是形容词,即圣明。下文“愚益愚”类同。益:更加,越发。 愚益愚。再说两种态度得出两种结果。收锁一笔,又一比衬,泾清渭浊,一目了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为圣:成为圣人的原因。所以为愚:成为愚人的原因。其: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此:指上文“从师而问”与“耻学于师”两种不同态度。最后以对比、反问归结,推导出结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之所在。上为一层,以圣人与众人对比,说明不从师的恶果。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他的。而:表承接,这里可译为“来。之:他。指儿子。先言对其子的正确态度。 于其身也,对于他自己。于:对于。身:本身,自己。则耻师焉, 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从师,名词用作动词,作“耻”的宾语。焉:语气词。惑矣。惑:糊涂。次言其对自身的错误态度,又一比衬,指出今之众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师, 彼: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授之书:双宾语结构,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du):语句中的停顿,一句话完了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再分析比较两种老师的作用,为后文“小学而大遗”铺垫。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结构助词“之”表示这种倒装关系。下句同。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这两句是说,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或:有的,不定代词。焉:语气词。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掉了。小:指“句读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遗:丢弃。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最后指出其小惑从师,大惑耻师,舍本逐末,糊涂透顶。上为二层,以其子与其自身对比,斥责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巫(w)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一些药物以治病为职业的人。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相师:互相学习。先正说地位卑下者的正确态度。士大夫之族,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亦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曰:说,称呼。云:助词,有“如此”“这样”的意味。者:语气词,用在假设分句后表停顿。 则群聚而笑之。则:就,连词。次反说自以为高贵的错误态度,不仅己不从师,反而讥笑他人。一个“笑”字,见其骄矜耻师的丑态。一正一反,又一比衬。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彼:代词,他。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 道相似也,道:这里指得的道理。位卑则足羞, 意谓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足羞:够羞耻的。足,够。 官盛则近谀。” 意谓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y):阿谀,奉承。再直接摹写其口吻,揭露出其耻师的病态心理。 呜呼! 叹词,相当于“唉。 师道之不复,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复:恢复。可知矣。 再叹,学风太坏,今不如古,是对士大夫之“笑”之“曰”有感而发,并点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与段首“嗟乎”之叹遥相呼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亦指品德高尚的人。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极端鄙视。齿,谓齐列如齿,即“并列”之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智:此处指见识,见解。乃:竟。其可怪也欤(y)!其:语气副词,加强感叹语气。欤:啊,表感叹的语气词。又叹。剥下士大夫自高矜诩的伪装。行文反复跌荡,嗟叹再三,对耻师的鄙夷讽刺溢于言表,一腔愤懑,力透纸背。上为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对比,批判耻师的不良风气。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永久的。语出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引出择师的典范,既回应并发挥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语,又领起全段,转入正面阐述。孔子师郯(tn)子、苌(chng)弘(hng)、师襄(xing)、老聘(dn)。 郯子:春秋时郯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代官职的名称。(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见史记乐书)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弹琴。(见史记孔子世家)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孔子曾向他问礼。(见史记孔子世家)以大圣人不耻下问的从师行为为证,具体说明前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的正确态度,颇有说服力;并以之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相对,对耻师痛下针砭。郯子之徒,徒:一类人。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贤:道德才智。总的方面不及,但有一技之长,故亦可为师。为后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张本。孔子曰:三人行, 三个人在一起走。 则必有我师。则:就。原语见论语述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以孔子从师的谦恭言行为例,鼓励人们虚心好学,与士大夫之“曰”相对,对耻师又一针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师不必贤子弟子,于:比。阐明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法很有魄力。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术业:技艺学业。专攻:专长,专门研究。攻,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如是:如此,这样。而已:罢了。由孔子的言行引导出“能者为师”的结论,提倡教学相长,互相从师学习。见解卓越,情思幽远。与首段之“传道受业”“闻道”“师道”遥相呼应。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是对首段论题的进一步发挥,与上段“今之众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李氏子蟠,意谓李家的孩子叫蟠的。李蟠,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中进士。由古到今,提出今人从师的楷模,先介绍其姓名。年十七,介绍其年龄。好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时代的散文。言其爱好。 六艺经传(zhun)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乐久已失传,此处沿用古代的说法。经传,旧时称儒家的典范著作为经,此指六经的正文,解释经书的著作称为传,两者合称“经传”。通:普遍。言其治学特点。 不拘于时,意谓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学于余。于:向,介词。余:我,代词。言其重视师道。以上提出今人的模范行为,意在达到讽世劝人的目的。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之。贻:赠送。点明写作动机,以之收束全文。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译文】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当然跟从他,拜他为师;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尊贵的,不论卑贱的,不管年长的,不管年少的,道理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得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想人们没有疑难的问题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从师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有的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为羞耻,真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给孩子讲授书本,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老师啊。书中的句读不明白,疑惑得不到解答,有的去从师,有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高明啊。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一类的人,如果称起老师称起学生来,人们便聚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那个人跟那个人年龄差不多,学问也相近,老师的地位低下,就够羞耻的了。老师的官阶高,那就近于谄媚。”唉!从师风尚的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所鄙视的,现在士大夫的见识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才智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艺学业各有专长,只不过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时俗所束缚,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就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简析】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惟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厚古薄今”的传统观念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乎“乎”是常用的语气词,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选择、揣测等各种语气。又常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还可用为助词,作动词、形容词词尾。本文中“乎有语气词和介词两种用法,分别举例于下:1用作语气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与副词“其”相呼应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2用作介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两个“乎”都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第一个表时间,可译为“在”。第二个表比较,可译为“比”。)所以“所以”在古汉语里不是一个词,“所”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以”是介词,它们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基本的意思有两类。现从本文和察今中举例说明于下。1“以”当“用讲,“所以可译为“(用来)的人(或工具、手段、方法、根据)”。“用来”二字有时可不译出。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2“以”当“因”讲,可译为“的原因”。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为圣:成为圣人的原因。所以为愚:成为愚人的原因。)此其所以败也。(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所以”有时还和“者”相配合,构成“所以者”的格式,表达的意思和“所以”相同。如: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所以为法者: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里以这两个句子作代表,说明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问题。古汉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在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结构助词“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短语的独立性。现代汉语里主谓短语同样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但短语的主谓间不需用任何结构助词。所以文言文里的主谓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之”字不能对译。上边第一句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用作句子的主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间的结构助词。这个短语译出来是“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本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以下两个(主谓短语下边加线标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这是一个动宾短语;“人之无惑”是个主谓短语,作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作句子的主语。)如果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就不加结构助词“之”。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句,“其为惑”是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这个短语的主语是“其”,后边就不再用“之”。这是因为“其是个表领属关系的代词,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加“之”,“其为惑就等于“惑之为惑”。全句直译出来是:疑惑的问题作为一种疑惑,始终不能解决了。相同的例子本文中还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作分句的主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句子的宾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前句主语是“古之圣人”,谓语“其出人也远矣”是个主谓短语,这个短语的主语“其出人”又是一个主谓短语。后句类同。)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里谈谈意动用法。古汉语里,名词和形容词都可用于意动。名词用作意动,是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当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可译为“把当作”。如上边第一句:“吾从而师之。”“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句意是: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老师。本文中相同的例子还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或“以(宾语)为”。如上边第二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全句译出来是:巫医乐师百工这一类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相同的例子还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师:以从师为可耻。)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读这个句子,有三点基础知识要注意掌握。1“无”是连词,相当于“无论”“不管”,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不论在任何条件下,后一分句则表示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无”的后面常有意义对立的词语。本句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第一分句,意思是“不管地位高(不管)地位低,不管年纪大(不管)年纪小”,为求译文流畅,括弧内的“不管可删去,并加上“还是”二字。2“所存”,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和动词“存”组成的“所”字短语,“所”在这种短语中指代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事等,这里的“所”指代地方。“所”字短语是名词性的,翻译可把“所”指代的事物作为中心词译出。“所存”就是“存在的地方”。“所”字短语既是名词性的,它前面就可以带定语,“道”和“师”分别是两个“所”字短语的定语。3从句式看,第二分句是一个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194:1992 FR-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tand-alone photovoltaic (PV) systems
- 【正版授权】 IEC TS 61400-9:2025 EN Wind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 Part 9: Probabilistic design measures for wind turbines
- 【正版授权】 IEC 60112:2003 EN-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of and the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ices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
- 湖南成人自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内勤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特岗物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技能针灸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社区工作中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校园危化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Gitlab使用流程》课件
- 与供应商的合作与谈判
- IT技术支持与服务响应机制建设指南
- 2024年房县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有机合成实验室技安规程(3篇)
- GB/T 5534-2024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 DBJ52T 096-2019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合成孔径雷达原理》课件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HSK标准教程1-第一课lesson1
-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