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高三复习学案.doc_第1页
荆轲刺秦高三复习学案.doc_第2页
荆轲刺秦高三复习学案.doc_第3页
荆轲刺秦高三复习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今日往而不反者5请辞决矣 6秦武阳色变振恐7图穷而匕首见 8秦王还柱而走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0卒起不意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4持千金之资币物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6诸郎中执兵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8愿大王少假借之 9左右既前,斩荆轲 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三、翻译下列句子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7.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二)省略句3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4待吾客与 (之) 俱 ( 往 ) (同上) (省略句)5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省略句)6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7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 (省略介词) (省略句)8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省略句)9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省略句)(三)倒装句10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11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13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六、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七、一词多义(一)实词1资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2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果真,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4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不过、只是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5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靠近,登上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二)虚词【而】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连词,表并列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介词,因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以次进 介词,按照日以尽矣 已经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为】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八、阅读与写作1、众人眼中的荆轲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2、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信仰,人生的选择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权利的棋子,他既没有坚强的防备,也没有后路可以退。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步履维艰的。如果面对太子丹的责备,荆轲学会了改变,学会了放弃,并最终对那前途未卜的刺秦计划缩首的话,那他就毫无价值地走进了历史的碌碌无为之中,可以想象,随着他生命的衰亡,他也就销声匿迹,激不起历史之河中的半点涟漪。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了信仰。3、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4、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5、守住心灵的契约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信、无私、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