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原始编录规范.doc_第1页
1 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原始编录规范.doc_第2页
1 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原始编录规范.doc_第3页
1 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原始编录规范.doc_第4页
1 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原始编录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CS 27.120.30F 40 备案号:1108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EJ/T 1159-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原始编录规范Specifications of initial geological-geophyoical documentation on in-situ 1eaching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2002-11-20发布 2003-02-01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发布目 次前言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符号和缩略语14 目的任务15 技术要求16 编录工作程序37 编录的主要内容58 编录的检查和验收7附录A(规范性附录) 岩心牌式样8附录B(规范性附录) 岩(矿)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式样9附录C(规范性附录) 钻孔综合柱状图式样10附录D(规范性附录) 钻孔综合成果表式样11附录E(规范性附录) 钻孔定位通知书式样12附录F(规范性附录) 钻孔施工通知书式样13附录G(规范性附录) 钻孔设计指示书式样14附录H(规范性附录) 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式样15附录I(规范性附录) 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式样16附录J(规范性附录) 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式样17附录K(规范性附录) 钻孔终止通知书式样18附录L(规范性附录) 岩(矿)心验收单式样19附录M(规范性附录) 钻孔孔深校正报告单式样20附录N(规范性附录) 钻孔封孔设计和封孔记录式样21附录O(规范性附录) 钻孔质量验收书式样22附录P(规范性附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本式样23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附录O、附录P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水泉、颜启明、郑恩玖、常桂兰、王正其、高同德。25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原始编录规范EJ/T 1159-2002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中地质物探原始编录的目的任务、技术要求、工作程序、编录内容、资料整理及检查验收等。本标准适用于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岩(矿)心编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17412.1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EJ/T 1158 地浸砂岩型铀矿取样规范JJG(核工)022-1991 编录取样仪检定规程3 术语、符号和缩略语本章无条文。4 目的任务钻探工程地质物探原始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物探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尤其是对地浸砂岩型铀矿化现象的真实反映,为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质研究和勘查提供基础资料。5 技术要求5.1 地质编录的技术要求5.1.1 真实性岩(矿)心地质编录应客观地反映岩(矿)心的实际,编录工作必须在钻机施工现场进行。对地质现象和铀矿化应全面、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及矿化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摄像。严禁回忆编录和推断编录。5.1.2 准确性对地质现象应准确判断、准确素描、准确文字描述和准确测量。5.1.3 统一性5.1.3.1 统一图例使用GB 958规定的统一图例,亦可根据本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图例。5.1.3.2 统一记录表格各项原始记录、通知、登记和编录表格,应按统一的内容和式样制定(见附录A附录P)。5.1.3.3 统一岩石矿物定名和粒级划分标准编录应系统采集岩石、矿石和矿物标本,统一编号送实验室鉴定分析,按GB/T17412.1、GB/T17412.2和BGB/T17412.3的规定正确定名,建立本地区岩石定名标准和粒级划分标准。5.1.3.4 统一确定岩石颜色标准编录应系统采集不同层位、不同岩性段、不同粒级的岩石标本,正确确定颜色色标,建立本地区岩石颜色系列标准。5.1.3.5 统一地层划分工作初期应广泛收集本地区地质资料,统一地层划分,统一使用。5.1.3.6 统一工程编号一个地区的各种工程应使用统一的代号和编号,具体见GB958。5.1.3.7 统一比例尺钻孔编录一般采用1:100比例尺,铀矿化及其它重要部位应采用1:50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5.1.4 及时性编录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检查了解钻探进展情况并及时编录,原则上不允许隔日编录。5.1.5 一致性地质编录与物探编录应同步进行,编录的回次进尺、岩(矿)心长度应一致。5.1.6 保存性编录的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件应使用2H绘图铅笔和防水黑墨水在正品计算纸上绘制。5.2 物探编录的技术要求5.2.1 基本技术要求物探编录应在现场进行。物探编录使用的仪器应具备测量和(+)照射量率的功能。物探编录与地质编录应同步进行,记录的岩(矿)心长度及位置应与地质编录确定的一致。物探编录工作要在测井前结束,对测井发现的铀矿化段应进行重复或检查编录。5.2.2 仪器要求5.2.2.1 基本要求岩(矿)心物探编录仪器(+编录仪,以下简称仪器)应该按JJG(核工)022-1991检定合格。5.2.2.2 仪器校准仪器应每隔一个月用5号固体镭源校准一次,检修或更换主要灵敏元件后,必须重新校准。仪器校准时,应准确记录数据、计算其平均值、绘制校正曲线。计算换算系数时,若整条校正曲线的线性超过要求时,要分段计算换算系数。5.2.2.3 仪器检查准确性、稳定性、一致性检查:仪器必须进行准确性、稳定性、一致性检查,检查合格的仪器方可投入使用。在同一工作区,每年准确性、稳定性、一致性检查不少于三次(一般投入使用前、使用过程中、工作结束后各做一次)。每天出工前后,应在相同条件下检查仪器的底数和灵敏度,并作记录,与第一次校正时的灵敏度相比,超过10应重新校正。编录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以保证仪器正常工作。5.3 编录仪器、工具、材料、设备等包括下列内容:地质锤、编录刀;放大镜;钢卷尺、直尺、量角器;10HCl溶液;编录夹、钻孔原始地质编录;2H铅笔、彩色铅笔;样品袋、标本袋、标签表;+编录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笔计本电脑。6 编录工作程序6.1 检查钻探班报表检查钻探班报表记录,如有错误和缺项,应要求机台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改正。6.2 检查岩(矿)心6.2.1 地质编录人员应:a)检查岩(矿)心是否清洁,若被泥浆污染时,应用清水冲洗干净(松散砂岩不得水洗);b)清除非岩心部分;c)检查岩(矿)心摆放顺序是否正确,有无颠倒混淆现象;d)检查岩心箱编号、岩心牌记录是否齐全、准确,摆放位置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岩心牌式样见图A1。6.2.2 物探测量前,测量人员应与地质编录人员一起核对钻探班报表,检查岩(矿)心的摆放顺序。测量时岩心箱应放平,用仪器对岩(矿)心扫描一遍,并将矿心从岩心箱取出,放置距岩心箱1m以远处,并做出标记;测量结束后,岩(矿)心应放回原处。对松散的矿心在取放时,应防止与自身、与围岩污染,防止矿心损失。岩(矿)心物探编录记录格式见图B.1。6.3 编录6.3.1 概述将岩心箱按顺序平放地面,先大体了解地层结构、岩石结构构造、氧化带特征和矿化现象。6.3.2 复测岩(矿)心长度采出的岩(矿)心,应紧密连接,呈同一圆柱体。如岩(矿)心破碎成粉末状时,应将粉末状岩(矿)心装入与钻头内径相当的筒中,作为提取岩(矿)心的长度,以避免将岩(矿)心拉长,人为提高岩(矿)心采取率。6.3.3 计算回次岩(矿)心采取率在没有残留岩(矿)心的情况下,用公式(1)计算回次岩(矿)心采取率;在有残留岩(矿)心的情况下,可用公式(2)计算回次岩(矿)心采取率。式中:I本回次提取岩(矿)心长度,单位为米(m):L本回次钻进进尺长度,单位为米(m);L1上回次残留岩(矿)心长度,单位为米(m):L2本回次残留岩(矿)心长度,单位为米(m);N本回次岩(矿)心采取率,。6.3.4 地质物探编录按要求详细进行岩(矿)心地质编录和物探编录(具体内容见7.1和7.2)。对重要地质现象应收集声象资料。需要中途测井时,应及时发送中途测井通知书。遇机台孔深校正时,应履行监督认定的职责。6.3.5 岩(矿)心取样根据岩心地质编录、+编录和测井等资料,按设计要求及时采集岩(矿)心标本、样品,并详细记录。取样技术要求按EJ/T 1158执行。6.4 终孔当钻孔达到地质设计要求时,应发出测井、钻孔终止、封孔等通知书。6.5 检查和室内整理6.5.1 检查和整理资料依据现场编录、标本、样品的鉴定和测试结果,对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归纳和整理。及时组织现场互检、专检。认真核查编录资料、测量数据。做好岩(矿)心移交工作。6.5.2 编录工作小结每个钻孔编录工作结束后,应做一工作小结附于编录本之后。小结内容包括施工日期、终孔孔深、校正孔深、岩(矿)心长度、岩(矿)心采取率、钻孔所揭穿地层或目的层特征、主要地质认识及存在问题等。6.5.3 编制钻孔综合柱状图综合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矿段柱状图应另行制作或放大至1:501:100;用花纹符号编制柱状图;在柱状图上绘制岩(矿)心+测量曲线、伽玛测井曲线和综合测井曲线;文字说明中应分层分段进行综合描述;编写综合柱状图小结,重点是对钻孔的地质认识和存在的问题。钻孔综合柱状图见图C.1。6.5.4 填写钻孔综合成果表按图D.1填写钻孔综合成果表。6.5.5 汇集钻孔资料提交钻孔综合成果表(式样见图D.1)、钻孔定位通知书(式样见图E.1)、钻孔施工通知书(式样见图F.1)、钻孔设计指示书(式样见图G.1)、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式样见图H.1)、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式样见图I.1)、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式样见图J.1)、测井通知书、钻孔终止通知书(式样见图K.1)、岩(矿)心验收单(式样见图L.1)、钻孔孔深校正报告单(式样见图M.1)、钻孔弯曲度计算表、钻孔封孔设计和封孔记录(式样见图N.1)、钻孔质量验收书(式样见图O.1)、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本(式样见图P.1和图P.2)、钻孔综合柱状图和检查记录表等资料,并装入专门的资料袋。袋上注明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工作地区、钻孔号、终孔孔深、校正孔深、施工日期及袋中资料目录。整个钻孔地质物探编录,应在终孔后5d8d内整理完毕。7 编录的主要内容7.1 地质编录的主要内容7.1.1 岩石特征7.1.1.1 岩石名称编录中应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岩石名称命名原则按: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具体见GB/T17412.1、GB/T17412.2和GB/T17412.3。7.1.1.2 岩石颜色应详细观察描述岩石颜色、颜色变化特征,分析和区分原生色和次生色。岩石颜色描述应区分整体颜色、局部颜色或斑点色。通过分析岩石颜色,研究、判断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地球化学环境。7.1.1.3 物质成分描述内容应包括碎屑物质的组成、成分、形态、大小、颜色、次生变化等。7.1.1.3.1 矿物碎屑应描述石英、长石、其它硅酸盐矿物、云母类、绿泥石、各种副矿物碎屑等,详细描述其形状、大小、磨圆度等。7.1.1.3.2 岩屑应区分稳定岩屑和不稳定岩屑,大致确定它们的比例,描述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7.1.1.3.3 有机质主要描述包括各类动、植物以及沥青质有机质及其含量等。描述内容包括有机质种类、分布、形状、颜色、光泽、炭化(或硅化、铁化)程度等;沥青类应对其产出状态、颜色、断口、气味、硬度和粘度、脆度等认真观测,注意区分沥青质和炭质沉积物。7.1.1.3.4 胶结物描述胶结物的成分、颜色、含量、分布特征、均匀程度、次生蚀变、胶结类型和胶结方式等。胶结类型和胶结方式的确定应与室内岩矿鉴定工作相结合。编录过程中应估计岩石中碳酸盐含量,描述碳酸盐成分及分布特征。按下列经验标准判断岩石中碳酸盐的含量:I级:加10HCl溶液,在岩块上不起泡或微弱起泡,CO2含量小于3;级:加10HCl溶液,岩块上很容易见到较多气泡,CO2含量在35之间;级:加10HCl溶液,在岩块上剧烈起泡,CO2含量大于5。7.1.1.3.5 自生矿物应描述自生矿物组成、分布、产出形式等特点,记录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后生变化、形成次序等,并作必要的素描。7.1.1.4 结构构造应详细描述碎屑颗粒的大小、形态、分选性、磨圆度,含水(矿)砂岩的固结程度和胶结类型等。原始编录中主要靠肉眼和放大镜进行初步确定,沉积岩碎屑粒级划分见表1。含水(矿)砂岩的固结程度分为下列三级:疏松:系指从钻孔中取出的岩心自行散开,或者经手轻轻一掰即散开的岩石;较疏松:系指新鲜的岩心用手一掰即散开或用锤子轻敲即散开的岩心;致密:新鲜岩心需用锤子强力敲打方能裂开或极不易敲碎。表1 碎屑粒级划分自然粒级标准(mm)值粒级标准陆源碎屑名称120-7粗碎屑(砾)巨砾12832-7-5粗砾328-5-3中砾82-3-1细砾20.5-11中碎屑(砂)粗砂0.50.2512中砂0.250.0624细砂0.060.0345细碎屑(粉砂)粗粉砂0.030.00458细粉砂0.0048泥7.1.1.5 次生变化应详细描述岩石的次生变化类型、变化特征、产出和分布特征等,区分岩石的褐铁矿化、水针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粘土化等。7.1.1.6 岩层厚度应认真丈量、确定岩层厚度,按不同岩性分层描述,重点是疏松含水(矿)砂岩层(体)的描述。编录的最小岩层厚度为20cm,对于小于此厚度而具有特殊意义的矿(化)层、标志层和构造层等,应作为独立层和夹层单独描述,并做素描图。7.1.1.7 结核、古生物化石应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核成分、结构、颜色、构造、结核类型及次生变化等特征,详细测定结核体数量,计算结核体积及与围岩体积之比,判断其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阶段的联系。应观察描述古生物化石的形状、数量、埋藏方式和次生变化特征,大致区分各类动物的、植物的种属,具有特殊意义的古生物化石应做素描、摄像和照相。7.1.2 地质界线应对地层接触面、岩性界面、标志层、构造界线、蚀变界线、矿体界线、接触关系及裂隙、破碎等现象进行详细描述。7.1.3 地质构造应详细测量岩心轴心夹角,观察描述节理位置和产状,断层(面)性质和产状,破碎带情况,褶皱形态,层理和片理产状,不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不同期次构造的先后顺序,构造与矿化的关系,岩石滑动镜面、滑动擦痕、断层泥等,并做出素描图。7.1.4 后生蚀变编录中应划分岩石后生蚀变分带,确定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详细描述岩石(层)后生蚀变的分带特点和变化特征。7.1.5 矿化特征描述内容包括含矿岩性、矿化规模、矿石颜色、胶结物及胶结程度,碳酸盐含量和分布,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矿石与围岩的区别,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铀矿化强度、分布和产出特征等。7.2 物探编录的主要内容7.2.1 +测量7.2.1.1 岩心+测量岩心测量时,一般以0.5m1m的点距记录+照射量率读数;在岩心不连续的界面处要增加测点。7.2.1.2 矿心+测量矿心测量时,每隔0.1m0.2m记录和+照射量率读数;若矿心各面的强度差别很大时,应同时记录最低和最高强度。7.2.1.3 编录小结每个钻孔物探编录结束后,应及时编写该孔的物探编录工作小结。小结的主要内容有:仪器工作状况,编录岩(矿)心长度,岩(矿)心+照射量率变化情况,矿心位置及岩性,质量检查情况等。7.2.2 资料整理7.2.2.1 在资料整理前,应认真检查各项记录,确保原始测量数据的完整和准确。7.2.2.2 在地质编录本和综合柱状图上绘制(虚线)和+照射量率(实线)曲线,不连续的岩心曲线不能连结。7.2.2.3 在终孔后三日内完成钻孔物探编录资料的整理。主要资料有:岩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在地质编录本和综合柱状图上绘制的物探编录曲线。7.2.2.4 项目告一段落或项目结束后,应整理好下列资料:仪器校正曲线图册;仪器准确性、稳定性、一致性检查图(表)册;岩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册;检查测量与基本测量的误差曲线及计算结果。8 编录的检查和验收8.1 地质编录的质量检查8.1.1 每次地质编录完毕后均应当场进行自检。当天编录的资料应当天整理,如有遗误和疑问,不得随意更改,应到现场查对修正。8.1.2 每个钻孔编录完成后,应进行现场自检并在组内互检,签上自检人、互检人的姓名和日期。8.1.3 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野外编录应进行定期检查,必要时应对整孔或钻孔的部分岩(矿)心段进行跟班编录检查,现场抽检率应不小于30;项目承担单位对野外原始编录的现场抽检率应不小于10。8.2 物探编录的质量检查8.2.1 物探编录自检、抽检、互检按8.1执行。8.2.2 检查测量工作要更换仪器和操作员,测量的位置和点距与基本测量一致。8.2.3 检查测量的工作量为矿心基本测量的5。8.2.4 按公式(3)计算检查测量与基本测量的面积误差,其值应不超过15。式中:S检查测量的+照射量率曲线面积,mnCkg-1h-1;S0基本测量的+照射量率曲线面积,mnCkg-1h-1;面积误差,。8.2.5 检查测量与基本测量的误差超差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补测或重测。8.2.6 资料验收项目分队应成立质量验收小组,成员包括技术负责、地质、物探、水文、测量等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年度验收,验收不合格的编录资料应返工或补作。验收小组验收后组长签字。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岩心牌式样岩心牌式样见图A.1。图A.1 岩心牌式样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岩(矿)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式样岩(矿)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式样见图B.1。地(矿)区 钻孔号 测量者 年 月 日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换算系数(nCkg-1h-1/cps):稳定性检查 工作前: 平均值: 工作后: 平均值:回次编号深度岩心长度(m)测点距离(m)读 数岩 性自(m)至(m)+计数率cps照射量率nCkg-1h-1计数率cps照射量率nCkg-1h-1图B.1 岩(矿)心物探编录记录表式样 第 页附 录 C(规范性附录)钻孔综合柱状图式样钻孔综合柱状图式样见图C.1。 比例尺 自 m到 m为:自 m到 m为:图G.1 钻孔综合柱状图式样附 录 D(规范性附录)钻孔综合成果表式样钻孔综合成果表式样见图D.1单位: 地(矿)区 勘探线 号孔坐标设计XXH开孔日期年 月 日钻机型号实际YYH终孔日期年 月 日钻机编号钻孔结构深度m套管规格深度(m)直径(mm)直径(mm)厚度(mm)钻孔深度m设计开孔方位设计开孔倾角设计主设计点偏离方位偏离m钻进方法实际实际实际倾角偏离m使用冲洗液孔深检查检查次数第次第次第次岩矿心采取率层次围 岩(m)层次矿层(m)层次矿层(m)起止进尺矿心长起止进尺矿心长起止进尺矿心长检查前孔深m检查后孔深m误差数终孔累计数全孔全孔全孔测井项目测井m井径测量m井斜测量深度视电阻率测井m密度测井m倾角自然电位测井m声波测井m方位矿层定量解释矿层位置(m)厚度(m)品位()米百分数()矿层位置(m)厚度(m)品位()米百分数()起止起止样品分析结果样品号取样位置(m)厚度(m)物理铀分析()化学铀分析()样品号取样位置(m)厚度(m)物理铀分析()化学铀分析()水文地质初见水位(m)稳定水位(m)涌水深度(m)冲洗液总耗量露水深度(m)样品号取样深度(m)含 量水质类型水文地质情 况封孔情况备 注图D.1 钻孔综合成果表式样附 录 E(规范性附录)钻孔定位通知书式样钻孔定位通知书式样见图E.1。钻孔定位通知书根据地质设计,布置了钻孔 号,位于 号勘探线,孔口坐标X= ,Y= ,H= ,请定测孔位。填 发:接 收:技术负责:年 月 日图E.1 钻孔定位通知书式样附 录 F(规范性附录)钻孔施工通知书式样钻孔施工通知书式样见图F.1。钻孔施工通知书大队:分队(工区):工作区(矿区):根据地质设计,布置了钻孔 号,位于 号勘探线,孔口坐标X= ,111112 Y= ,H= 。设计钻孔的倾角 度,方位角 度。孔深 m,开孔直径 mm,终孔直径mm。其他: 。以上各项经检查后,同意由 钻机施工。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地质员:测量员:钻探技术员:钻机机长:年 月 日图F.1 钻孔施工通知书式样 附 录 G(规范性附录)钻孔设计指示书式样钻孔设计指示书式样见图G.1。钻孔号: 方位角: 倾角: 设计人:钻机类型: 钻机编号: 钻探技术员:设计孔深: 开孔日期: 审核人:地 质 部 分生产部分注意事项深度(m)地质柱状图岩性说明采取率要 求物探部分水文地质要求封孔区段钻孔结构技术措施深度尺图G.1 钻孔设计指示书式样(使用A3纸)附 录 H(规范性附录)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式样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式样见图H.1。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矿区:预计见矿孔深和顶底板情况:采取矿心注意事项:地质员: 地质组长: 钻探技术员:年 月 日实际见(未见)矿孔深自 m至 m止,矿层厚度为 m。地质员: 钻机机长:年 月 日图H.1 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式样附 录 I(规范性附录)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式样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式样见图I.1。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号钻机:于 年 月 日施工的 号钻孔,由于需从 m至 m补取矿心,请组织进行。补取矿心具体要求:地质员: 钻探技术员:技术负责: 钻机机长:年 月 日图1.1 钻孔补取矿心通知书式样附 录 J(规范性附录)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式样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式样见图J.1。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单 位:地(矿)区:号钻机:于 年 月 日施工的 号钻孔原定深度 m,方位角 度,倾角 度,现因为:决定变更如下:深度 m,方位角 度,倾角 度。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地 质 员:钻探技术员:钻机机长:年 月 日图J.1 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式样附 录 K(规范性附录)钻孔终止通知书式样钻孔终止通知书式样见图K.10钻孔终止通知书经研究决定 号钻孔于 m处停止钻进。钻孔终止原因:终孔后的要求:项目负责:技术负责:地质员:物探员:水文地质员:测量员:钻探技术员:钻机机长:年 月 日图K.1 钻孔终止通知书式样附 录 L(规范性附录)岩(矿)心验收单式样岩(矿)心验收单式样见图L.1。岩(矿)心验收单收到 号机送来 矿(地)区 号孔岩(矿)心 箱1 岩心总长 m;矿心总长 m。2 回次自 次 至 次3 岩心箱号自 号 至 号钻机机长: 地质组长:护送人: 接收人:年 月 日图L.1 岩(矿)心验收单式样附 录 M(规范性附录)钻孔孔深校正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