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师说》中的两个“师”字_第1页
【课外阅读】《师说》中的两个“师”字_第2页
【课外阅读】《师说》中的两个“师”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师说中的两个“师”字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文出版社1993年第1版P270页)把“师”解释为“教师”,这样一来,前后两个“师”含义就不同了,一个当“老师”讲,一个当“教师”讲,“老师”与“教师”并非同一概念。众所周知,师说中可以翻译成“老师”的“师”不一定是指教书的教师。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个“师”就不是教师。这种理解,的确有节外生枝之嫌。因而,1995年第2版的教材对此作了修改,在师说的“预习提示”中写道:“文章对老师的职能作用,用了六个字恰当地概括出来。”新版教材把“师”的解释由原来的“教师”换成了“老师”。这样一改,起码表明文章开头的两个“师”字面意思是相同的,都当“老师”讲,至于实际含义是否一致,且看下文分解。2001年的教学用书上又有了新的说法:“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见人教社中语室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P162页)按照这个说法,师说开头的两个“师”中的第一个“师”实际意义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社会人士。那么,第二个“师”呢,其实际含义如何?教学用书也有论述:“接着,对师的职责(这里既不说老师,也不说教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引文中讲“师”的职责,说到底是指老师的职责,因此,“师”的实际含义也进一步明确了,是指在学校里帮学生“解惑”的“老师”。随着“师”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矛盾也越来越清楚了,两个“师”只是字面意义相同,实际意义相距甚远。 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这样很正常!我觉得,对词语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分歧,甚至有矛盾,这很正常。修改,质疑,辩论,真理愈辩愈明。鉴于教材、教参上对师说开头有关二“师”的解释表里不一,莫衷一是,我想谈一个观点,提三点看法,请行家斧正。 一个观点:师说开头二“师”,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实际含义也相同,指的是同一对象。基于这一理解,于是有了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师”的含义不是独特的,而是宽泛的。 前面教师用书的引文中如是说:“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原来他所说的师,”指的是两个“师”,还是指其中的哪一个“师”?毋庸讳言,大家都明白,引文中只有第一个“师”含义有些“独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作动词,当“从师”讲,无异议。教师用书把两个作用不同,含义各异的“师”拿来相提并论实在没有必要。至于第一个“师”的含义,教师用书上讲其含义独特:“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个“师”的含义是够独特的了,难道只有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社会人士才能被“古之学者”视为老师,那些同样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其为官府的学校老师,他们就不能被“古之学者”视为老师吗?由此观之,这个“师”的含义,并不独特,是我们的理解独特。其实,这个“师”的含义很宽泛,它既可当“老师”讲,也可当“师傅”讲,它可指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社会人士,也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 第二,“传道受业解惑”不是概论教师职责,而是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前面教材、教参的引文中多次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笔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不是对教师职责的概述,而是从能力的角度,讲“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古之学者”之择师提供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那么什么人可以为“师”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来传道受业解惑之人,换言之,凡具有“传道受业解惑”能力者方可为“师”。这个“师”的内涵比“教师”的内涵丰富,它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含义相同,即指启蒙教师之外的所有能够“传道受业解惑”者,这些人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社会人士,如果把“传道受业解惑”看成是学校老师的职责,“师”中的另一部分人,那些社会人士呢,他们也应承担还是可以不承担学校老师的这种职责呢?由于文章不是讲的所谓老师的职责,所以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再者,从文章上下的连贯来看,文章的第一段,自始至终都是讲择师标准,前面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后面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认为中间讲的是教师的职责,中途转换话题,实际上不存在,如果要这样理解,不仅不合文意,而且破坏了上下语意的连贯。 第三,“老师”与“教师”不能当作同一概念。明确地说,在师说这篇文章中,“老师”的含义比“教师”的含义丰富得多,老师是广义之“师”,教师是狭义之“师”。“师说”开头的两个“师”,同为广义之“师”,只是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两个“师”才是指的教师,属狭义之“师”。在作者韩愈的眼里,这些童子之“师”不合择师标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能力,不能成为“古之学者”之“师”。古之学者之“师”,是能够“传道受业解惑”之人,而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在校的老师,如此说来,“古之学者”也就不一定都是在校学生。教师用书引文中讲:“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是解惑。”把“有惑者”都看成学校里的学生,把“解惑者”都看成学校老师,实际上就是把广义之“师”当成狭义之“师”,把“老师”与“教师”当成了同一概念。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这样作结,如果我们统一一个观点,即师说开头二“师”,不仅字面意义相同,实际意义也相同,指的是同一对象,即字面上当“老师”讲,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