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地区科技产业的苦笑曲线.doc_第1页
后进地区科技产业的苦笑曲线.doc_第2页
后进地区科技产业的苦笑曲线.doc_第3页
后进地区科技产业的苦笑曲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後進地區科技產業的苦笑曲線1991年美國學者Rappaport & Halevi在哈佛管理評論發表一篇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的論文【1】,主張美國電腦公司不必在製造功能上與東亞後進地區廠商競爭,而應專注在發展電腦的應用領域與主導市場規格的建立,至於製造功能可以代工方式委託其他地區廠商。這篇文章出刊當時,雖引發美國電腦資訊界業者諸多的爭論【2】,但以後數年資訊產業發展趨勢,大致符合這篇文章的主張。由於個人電腦產業硬體技術發展漸趨成熟, 開放性的系統規格架構早已普及業界,因此系統組裝的附加價值日趨低落。 台灣雖為資訊終端產品出口大國, 但主要貢獻大都為終端產品的系統組裝,所得利潤更是微薄的代工服務。因此具有遠見的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先生【3】提出代表資訊產品附加價值的微笑曲線概念, 並主張台灣廠商應轉向發展微笑曲線兩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活動,例如強化通路與品牌行銷、從事產品創新與研發等。施先生的觀點與美國主流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不過先進地區的微笑曲線對應後進地區而言,呈現卻是相反的苦笑曲線(如圖一)。先進地區資訊廠商在系統組裝的製造功能上不具有競爭優勢, 因此趨向發展微笑曲線兩端的行銷與研發功能。進地區資訊廠商由於在行銷與研發不具有競爭優勢,因此曲線兩端的附加價值反而不如居中的製造功能為高, 而此呈現一種與微笑相反的苦笑曲線。 圖一 後進地區科技產商的苦笑曲線仔細觀察先進地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其產品發展是歷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建立規格標準、製程創新、服務體系、品牌形象等一系列資源能力長期累積的結果。在產業發展初期,研發、製造、行銷的附加價值相當,呈現的是一條平行直線。但當產業形成全球競爭態勢,由於系統組裝製造功能的進入障礙較低,因此附加價值降幅也相對較大,形成所謂的微笑曲線;而先進地區基於比較利益觀點, 自然轉進微笑曲線兩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功能活動。(如圖二)圖二 個人電腦產業的價值練曲線如此看來, 後進地區除非能徹底轉換經營體質, 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整體資源能力,否則貿然投入微笑曲線兩端功能活動的競爭, 其結果當可由苦笑曲線來形容。宏碁公司曾以無比的遠見投入自創品牌的國際行銷, 其勇氣雖然可嘉, 但由於宏碁並未能先發展出具有國際水準的整體資源能力, 因此當然只能落得苦笑的下場。而台灣大部份的電腦廠商未敢貿然投入微笑曲線兩端的競爭, 也是體認自身屬於後進地區的苦笑曲線群族, 而安分扮演製造代工的角色。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市場中, 每一家廠商都有一條價值鍊曲線, 至於該曲線是上彎的微笑或下彎的苦笑, 就端看該企業的整體資源競爭能力。而由苦笑轉向微笑, 絕非一夕可成, 亦非一念之間,經常需要長期的努力耕耘以及前瞻性的策略規劃。 對於後進地區科技企業而言,轉化苦笑曲線經營困境的策略概念有三(如圖三): 策略一:強化苦笑曲線中製造功能的專屬優勢 製造功能附加價值的高低端看其所發揮專屬優勢的程度,過去日本汽車業在製程品質控制與及時生產系統上發揮卓越的專屬優勢,因此可以憑藉製造功能創造高度的附加價值。後進地區科技產業也應在製造技術與作業管理模式上力求創新,並以製造能力專屬優勢與規模程度,來形成進入障礙,提昇製造功能的附加價值,則微笑曲線的弧度將可大幅趨平,而科技製造業也可因此分享合理的利潤。策略二:逐步漸進抬拉曲線兩端的競爭能力由於微笑與苦笑代表全球科技產業兩個極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因此後進地區廠商唯有奮發圖強, 一則扮演好社會下層服務代工的角色, 再則提昇製造與研發以及製造與行銷介面功能上的競爭力,積極學習先進技術, 努力投入研發,強化整體資源能力, 以逐步漸進的方式將苦笑曲線轉換為微笑曲線。策略三:採取另起爐灶的技術創新在現有技術產品市場中,先進地區科技大廠已佔盡市場優勢,後進地區廠商將很難再取代領先者的地位。但由於科技產業具有技術變遷快速的特質,新技術的早期市場充滿大量機會,因此後進地區科技企業可以前瞻未來,選擇性的進入這些新技術產品早期市場,採取另起爐灶的技術創新策略,跳躍式的提昇技術能力,開闢新戰場,形成另一條由自己創新的微笑曲線。但是無論採取上述何項策略,後進地區企業都必須要先行積累相當規模的資源能力,並以技術創新做為整體資源能力的核心。台灣主機板大廠華碩電腦,一向以發展優異的產品設計與製造能力為經營核心,因此無論在製造代工或自有品牌銷售,均能維持30%以上的毛利,充分顯示價值鍊曲線的型狀是可以由科技企業的經營策略與技術能力來決定。圖三 轉化苦笑曲線的三種策略參考文獻1. Rappaport, A.S. and S. Halevi, The 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1, pp.69-80.2. Burton, D.E. etc, Should the U.S. Aband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