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感受苏洵苏洵的名字为人所熟知,除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外,还因为他是古代大器晚成的一个榜样。三字经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告诉后人,人在学习上“迟做比不做好”。三字经称苏洵为“老泉”,明代茅坤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也将苏洵文部分称为老泉文钞,但这是不确的。“老泉”并不是苏洵的号,而是苏轼晚年的号。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说:“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莹有老翁泉,故云。”明末黄灿、黄炜兄弟重编嘉佑集纪事载马调元语:“老泉固子瞻号也。”理由是:“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书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苏轼自己的文字中写有“老泉”,这“老泉”是指自己,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宋代如同古时的其他朝代一样,是讲究“避讳”的,不能书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总之,“老泉”不可能是苏洵的号。今天的研究者多认同这一说法。苏洵虽被视为大器晚成的榜样,但苏洵的一生实际上很坎坷。他在科场上即不顺利,虽然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人都是进士,未能得到进士“学位”的,唯有苏洵一人。苏洵未能科举及第,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他在科举考试上“起步较晚”。 苏洵自己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当然,苏洵二十五岁之前也不是没有读过书,他十八岁时就参加过科举考试,此前不可能不做准备。他说自己“少年不学”,只是说学习得不够劲儿。知道发愤学习,已经是二十几岁了,这也可以说“起步较晚”。其次,苏洵的学习与科举考试的要求不是十分吻合。苏洵自己说过他不长于“声律记问”之学,而当时的科举考试需要举子掌握“声律记问”之学,正因如此,苏洵于景佑四年(1037),自己二十九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仍不中。苏洵没有很好掌握“声律记问”之学,这与早年起步晚有关,同时,也是受到当时西蜀文化的某些影响。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说:“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这是说,魏晋以来直至五代,中原地区“与时俱进”,在文学的发展中形成了浮艳绮丽的文风,而川蜀地区则受此影响较小,相对保持着“通经学古”的淳朴文风,而这对苏洵不无影响。在对苏洵后来文学上的成功有益,但对科举却是不利的。再次,我们也能够看到,苏洵在科场成功的追求方面也不是非常执著。可以说,苏洵一方面参加科举考试,一方面也在“反思”自己对科考的这种参与。他的“发愤读书”,并不专为适应科举考试了。关于这一点,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谈到:“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作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可以说,这是苏洵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是苏洵的“不窥园”时期。汉代大学者董仲舒为了领会春秋中的微言大意,他狠下心来,刻苦攻读,三年不进园子一步,甚至眼睛也不朝园子望一望。经过整整三年的闭门苦读,他终于精通了春秋,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而后来韩愈的人生中也有这样的时期,他说自己当时的状态是:“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这似乎像是自我“束缚”,与世事隔开,犹如蚕的幼虫吐丝而结茧,让自己变成蛹。而结茧成蛹,这是蚕一生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蛹似乎只是在茧中酣睡,但实际上它是在这“酣睡”中蜕变。此后能不能长出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正取决于这个过程。董仲舒、韩愈都通过这一过程而完成了自身的转变,使自己在思想上、学术上乃至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苏洵也是如此。苏洵学问大有长进,但终其一生,在官场上仍非常不顺利。这也有苏洵个人的原因。苏洵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自尊心很强,再说,他还有两个非常优秀的、让他骄傲的儿子,苏洵中年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名满天下。这使他在求仕之时不愿意受委屈。嘉佑三年(1058年),宋仁宗下令要他上京“试策论”,若是去京城,苏洵有希望因此而得官,但他却不屑“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与梅圣愈书),上书辞谢了。这也是苏洵的矛盾之处,一方面,他多有牢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甚至也没有得到发挥作用的机会,是一个“弃民”。如他在上文丞相书:“洵西蜀之人,方不见用于当世,幸又不复以科举为意,是以肆言于其间,而可以无嫌。”在再上欧阳内翰书说:“洵一穷布衣,于今世最为无用”。三上欧阳内翰书:“洵以无用之才,久为天下之弃民;行年五十,未尝见役于世。”但遇到机会时,苏洵放弃了。后来,苏洵做了官,但都是非常小的官。嘉佑五年(1060年)八月,苏洵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九品小官,还是试用。次年任他为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也不过是八品官。后来苏洵又任文安县主簿,在此期间,朝廷要他与陈州项城县(今河南省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太常因革礼。这套书于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九月修纂完,苏洵积劳成疾,卧病不起。转年四月二十五日与世长辞。苏洵有很高远的政治抱负,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有非常好的见解,自言“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意,施之于今,无所不可”。但他没有得到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之所以如此,除了他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苏洵的思想理论见解实际上也不太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和历史发展的要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其思想的主要方面,都是儒家思想。而苏洵则比较复杂。茅坤:“其学本申韩,而其行文杂出于荀卿、孟轲及战国策。不敢遽谓得古六艺者之遗。”他看到,苏洵思想的复杂性,但说苏洵“其学本申韩”,也不是很确切。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仍然是儒家的。苏洵像欧阳修一样,对韩愈非常敬重:曾说:“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杨雄称于世。杨雄之后不得其继,千有余年则属之韩愈氏。”(嘉祐集卷十。)在思想政治方面,也常常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原则,特别是,遵循的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政治思想。而这些政治思想见解,与宋代社会政治的要求是不吻合的。苏洵有一篇文章任相,在文章中,苏洵这样说道:“古者相见于天子,天子为之离席起立,在道,为之下舆,有病,亲问,不幸而死,亲吊。”这里所强调的,不仅是对君王应当尊重,实际上也是强调君王对官僚士大夫的尊重,因为宰相是官僚士大夫之首。苏洵还有远虑一文,也是谈大臣的重要性,引述上古时期君臣契合的例子,批评后代君王对大臣的不重视,说道:“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共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然而,“近世之君宴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社稷之喜,彼不以为喜。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茕茕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认为,君王若是自己高高在上,不尊重大臣,不好好发挥大臣的作用,就会“颠沛而殒越”,应该说,苏洵所言有其深刻的道理,但是,宋代包括宋代之后,历史发展的趋势,却又正是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北宋立国,虽然标榜自己是尊重士大夫,尊重贤臣,甚至将“不杀士大夫”立为传国祖训。但实际上却是在限制大臣的权力,降低大臣的地位,这首先就表现为相权的削弱。宋初即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分掌国家军事、经济,而分割宰相的权力。朝廷意在分割相权,而苏洵却强调重视相权,这与当时政治自然是不合拍的,同时,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不合拍。 苏洵还写有上王长安书,文中说:“天下无事,天子甚尊,公卿甚贵,士甚贱。従士而逆数之,至于天子,其积也甚厚,其为变也甚难。是故天子之尊至于不可指,而士之卑至于可杀。”又引证历史上卫懿公之死的典故,论证道:“夫士之贵贱,其势在天子。天子之存亡,其权在士。”这等于说:天子只能决定士的贵贱,而士却能决定天子的生死!这样的话,君王肯定也是不愿意听的。应该说,苏洵的这些文章,触及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上的大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代自唐代中期以来皇权的加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严重而复杂的问题。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从表面上看,是增强了国家统一的力量,但实际上往往相反,产生皇权膨胀,政治无效率乃至政治严重的腐败现象,反而弱化了国家的力量。对此,皇权更加膨胀的明清两代士人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就说:“君抗然于上,宰相渺然于下,三代以下,君臣之际,言之可叹!明太祖惩噎废食,并宰相而废之,又安望其有腹心之臣乎。”清沈德潜在唐宋八大家读本中也说:“去相而出大藩镇,此犹宋代之厚,以后更不可问矣。君臣一德,协恭交赞,令人怀古而慨然也。”他们对古代社会的这一趋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病感叹不已。苏洵在他的一些文章中表达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见解,但他又不简单的是儒家思想的信徒。可以说,苏洵的思想复杂多样,他阅读儒家的经典的同时,也受到先秦时期另外一些思想流派的影响。其中包括先秦纵横家的影响。苏洵承认自己对纵横家的爱好。虽然苏洵声称自己只爱好纵横家的文章风格和技巧,说:“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但实际上纵横家的思想对他也不是没有影响。苏洵谈古论今多言“术”, 如衡论御将篇讲人君的御将之术。其中就有纵横家的思想成分。苏洵也接受道家特别是老子的影响。其上皇帝书云:“方天下初定,民厌劳役,则圣人务为因循之政与之休息”。这是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审势言“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源于老子的“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心术言“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也是受了老子的影响。苏洵接受纵横家、道家的影响,对其思想的深刻性没有多大的帮助,但对其文章写作却有助益,对其文章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纵横家的说辞,往往很有气势,很雄辩,富有鼓动性,苏洵的散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中说苏洵写作时“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这正是纵横家说辞的风格。王安石在修英宗实录中曾说“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这是有根据的。纵横家为了说服和感染对方,往往多用比喻,苏洵的议论文也正有此特点。如苏洵的衡论御将篇即用养骐骥与养鹰之术喻御将之术,言:“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居之新闲,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在千里也,夫其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食,故然后为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 兼而用之可也。”形象生动,有说服力。苏洵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评价韩愈的文章风格,也都用比喻,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而仲兄字文甫说全篇以风水相激比喻来自然成文。苏洵文章受到重视,不仅仅在于其文章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还在于,他的文章常常表现出立意新奇的特点。其管仲论即显示这一特色。历史上管仲死后齐国动乱,而管仲生前对其后搞动乱的竖刁、易牙、开方既无好感,还提醒齐桓公不要重用他们,这就是说,按一般的看法,管仲对齐国后来的动乱是没有责任的,可是,苏洵却偏要追究管仲的责任,他的理由是:齐桓公用了竖刁、易牙、开方三子,身为相国的管仲未能制止,直至病重,才说竖刁等“非人情,不可近”,为时已晚。管仲应该是首先选拔贤才代替自己,“未能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才造成了齐桓公的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可以说,苏洵对管仲是“求全责备”,没有多少道理。林云铭就认为,让管仲临死再举一仲“谈何容易”,“况威公(即齐桓公)末年,政事怠荒,仲既言三子不可近而竟用之,即荐有贤如仲着以自代,亦未必用也”,但苏洵说得很有技巧,让人感觉头头是道。以至于林云铭也一方面说“苏家立论,多自骋笔力,未必切当事情。”另方面也说苏洵此文“文字高妙,层层翻驳不穷,确是难得”。同样,林纾也不同意苏洵的观点,他在古文辞类纂选本说:“明允说他必复有贤而后可以死,此谈何容易!据明允之意,谓齐之才如管仲者不少,特仲不为荐耳。语却堂皇,而实事却办不到。”但也赞扬苏洵的文字,说:“唯就文论文,却极夺目。”苏洵的这类文章是典型的“翻案文章”,以前人们都称赞管仲对齐国的贡献,认为齐国之盛在管仲,苏洵就说反过来说他的过失,说齐国之衰责任在管仲。这样的文章,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适合于后代的科举考试,对此,林纾有过分析,他说:“齐治归功鲍叔,此人能说到;齐乱由于管仲,此却无人道及,一读及此,必观下文。此种文字,最利于考试。在千篇万帙中,忽得此夺目之语,万万不能遽舍,必将全篇读过,方得其究竟。”这里指出,苏洵的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提出一个别致的、有创建的论点,让考官感到很新颖。不得不从头看下去,这对于应付科举考试是非常合适的。苏洵的高祖一文与管仲论相似。文章提出:高祖预知有“吕氏之祸”,故安排周勃平乱安刘。既有此先见之明,何以“不去吕后”呢?“势不可”。因为刘邦必须为年轻的惠帝打算,“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与弱子抗”。 这篇文章,就内容说,也没有多少道理。但却很有想像力。对此,林云铭古文析义评论说:“高帝虽有明识,能料生岂能料死,乃执安刘氏一语,遂以为知吕氏之祸。愚以为高帝必不知有吕氏之祸,若知之,未有不去者。周勃安刘氏一语,不过以天下初定,勃之才能安国家耳,非有心也。此则老苏之深文处。”孙琮山晓阁选本宋大家苏老泉全集更说“高帝一论,全是凭空起意,将无作有,”并分析了苏洵此文的创作思维:“篇中只是惠帝作主,因安惠帝便想到不去吕氏,因不去吕氏,便想到制吕氏者在用周博,削吕氏者在樊哙;盖斩范哙,所以去吕氏之党。用周勃所以制吕氏之变,吕氏不变则惠帝得安,此一篇之贯串也。原原本本,曲曲推来”但孙琮对苏洵这篇文章是很欣赏的,他说“古人未必有是心,后人却活活写作有是事,遂成不磨之论。”而林云铭也很欣赏苏洵此文,认为“其文之起落转接,灵妙无敌,不得以其论之偏而弃之。”蔡铸古文评注补正认为苏洵的文章用的是“无中生有法”:“高帝欲斩哙,为儿女之计耳,即安刘一言,亦恐身后有变,如七国之属。非必逆知有吕氏之祸也。老苏以此立论,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基础护理考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药品法律法规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保安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初级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测试卷及答案【真题汇编】
- 2025年标准员之基础知识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
- 2024年电网调度自动化厂站端调试维护员及检修员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老年人健康(疾病预防及饮食健康)等基本知识试题与答案
- 摆与地球自转的特点课件
- 面包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合同续签的流程规定
- 简述pdca工作法试题及答案
- T-JSQX 0013-2024 电动汽车变充一体充电设备技术规范
- 北京地铁桥隧结构运维监测技术应用
- 充电桩工程施工方案方案
- 1供货、安装、调试方案及售后服务方案
- 代建管理制度
- GB/T 45000-2024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的组成分析液相色谱法
- 氯化亚砜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肠梗阻护理新进展
- 红星美凯龙展厅租赁合同
- 单纯疱疹患者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