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doc_第1页
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doc_第2页
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doc_第3页
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doc_第4页
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绿色教育”托起阳光梦想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特色办学剪影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大学的教育科研、实验实习基地,是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西南实验区示范基地、重庆市教科院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依托教育部及西南大学办学,具有深厚的资源优势。秉承改革创新的传统,紧抓新课程改革推广的契机,学校早在几年前就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建设绿色教育特色学校,铸造过硬学校品牌”,并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建立了学校各级管理、师生发展、课堂教学、环境后勤等方面的目标系统和实施系统。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绿色”管理制度、“绿色”教育教学风格、“绿色”校园文化,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吟唱了一首生机盎然的“绿色教育”交响曲。一、“绿色教育”内涵的解读我校认为的“绿色教育”是指: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坚持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联系、遵循教育规律,具有自身组织内在调控机制的,以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科学、人文、健康、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是其五个核心要素。根据“绿色教育”的定义和核心要素的提炼,我们从中触摸到“绿色教育”的鲜明个性:1“绿色教育”是崇敬生命、回归自然、尊重个性的教育。绿色,象征着自然,象征着生命。“绿色教育”正是从自然之道中萃取到教育的精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树木”的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树人”的至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着灵动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绿色教育”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欣赏丰富性,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内发式的,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而不是对儿童过多地控制与硬性塑造。2“绿色教育”是倡导和谐共生、协作分享的教育。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即为“共生效应”。正是不同生物的和谐共生使得大自然生机盎然。“绿色教育”就是追求“和谐共生”的教育。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学生爱护自然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学生、家长、教师、领导等不同主体间彼此关系的协调;人自身的和谐,意味着个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和谐。3“绿色教育”是促进师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不健康的生命体是无所谓“绿色”的,更谈不上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绿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实现师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有了健康,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明确教育要面向师生未来,不断超越现实,而不是满足于已有的发展状态。“绿色教育”因此提出自己的办学目标,在于“营造绿色教育生态,提供真正的优质教育,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二、“绿色教育”系统的构建我校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盲目而肤浅的。学校本着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原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手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系统。实施系统的构建以系统论为指导原则,把“绿色教育”这个大系统分解为五个子系统,形成了“绿色教育五圈实施系统”(见图1)。图1.“绿色教育五圈实施系统” 系统图清晰地阐释了“绿色教育”五要素各自的地位及内在的逻辑。教育的原点在于对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教育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作为“人”的教师与学生处于实施系统的内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向于校园文化建设,对前三者都有影响;而管理,这里指宏观意义上的管理,处于五圈的最外层,对其它方面起到统摄、引领、促发、支持的作用。由内而外,“绿色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教师成长为关键,以教学为焦点,以环境为依托,以管理为统摄。系统的运作则遵循“由外到内”的逻辑,即以管理为统摄来“发力”,对学校整体发展、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德育工作等进行整体筹划、调适与评价,并最终落脚于学生发展,从而保证系统有效而持续地运作。在此,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绿色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管理等级森严的弊端,打开了纵向的壁垒,冲破横向的阻隔,坚持“以情感凝聚人心、以制度保障发展”的宗旨,致力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群体。三、“绿色教育”内涵的突破“绿色教育”注重整体氛围的构建,整体氛围表现在学校文化的打造;学校文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的核心任务则是教学教研,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绿色教育”特色建设上,我们始终注重“构建一种文化,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的发展策略。1.构建一种文化绿色校园文化“绿色”是我校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我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识。我们将绿色文化中的关键部分进行提炼,形成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彼此嵌套的四环结构。在这一结构当中,精神文化居于统摄地位,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物质文化是载体。具体图示如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图2. 绿色学校文化四环结构图根据绿色学校文化四环结构,我们就每一部分选取一个主题词做出了自己的诠释。第一,“崇敬生命”的精神文化。绿色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生命。“崇敬生命”的精神文化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珍爱和崇敬,其次体现为对规律的认同,具体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指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注重师生潜能的开发,全面展现师生追求,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另外,“崇敬生命”的精神文化还体现为对人的个性的推崇。第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在制度建设上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强调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容易走向工具主义的误区;仅仅强调人文主义,往往会陷入随意性的泥沼,不利于组织的健康运行。出于制度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试图将制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将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形成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但强调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还强调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伦理关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三,“协作分享”的行为文化。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的绿色文化体系中,行为文化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协作分享”。“协作分享”的行为文化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还体现为一种团结协作、合作共享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新老师进校,有“师傅”帮带;青年老师成长,有骨干老师扶助;日常教学,有年级组、教研组共研。哪位老师要上跟进课、参赛课或者对外展示课,背后总会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指导小组”支撑。专业上的协作支持密切了彼此的感情,有许多故事令人动容。第四,“紧凑精巧”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的历史决定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布局上,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强调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结合自身优势,在学校建筑、校园设施、人文景观等方面坚持“紧凑精巧”。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来满足教学,另一方面还在坚持“可用”、“可住”的基础上做好学校人文景观设计,力求突出学校人文景观的审美功用。2.突出一个重点建设绿色师资。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地方,也是教师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幸福的地方。 教师不仅是“绿色学校”的建设者,“绿色课堂”的主导者、更是学生“绿色人生”的培育者以及学校“绿色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者。我们突出打造的“绿色师资”是指在科学、人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师素质、师资结构、组织气氛三方面打造而成的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合作,有高度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团队。在绿色师资建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1) 以“科学”为原则,选拔任用人才。我校本着“善知善励”的科学的人才理念,努力建设“和谐共生”的“绿色队伍”,这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 一是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二是坚持“举贤不避轻”的观念,给年轻教师创造发展的平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让优秀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2) 以“多元”为基础,积极探索“三格层次”培养。为促进所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为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三格目标要求”,即:对新教师进行一年的“入格”培养,对青年教师进行三年的“合格”培养争当各级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其具体措施在于:一是抓常规,促教学,重视新教师“入格”培养;二是精培育、树典型,重视青年教师“合格”培养;三是抓机遇,创条件,重视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三格层次”培养计划提升了绿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系统。(3) 以“合作”为重点,广泛促进教师协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结对子,包括捆绑式师徒结对和骨干教师帮带结对;二是开展教研组内集体式,包括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核心小组引领指导和行动跟进式协作研究。一系列措施的开展有效提高了教师素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孕育了合作的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3.围绕一个中心聚焦绿色教学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绿色教育”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绿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融入了科研,既包含着科学的研究,又包含着艺术的实践。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绿色教学”工作。(1)在管理上,构建了教科研一体化的“绿色教学”新模式。“绿色教学”所理解的教学是包含科研在内的广义的教学,它依然需要管理进行统摄。我校构建了“绿色教学”管理新模式,其内部机构布置如下:人力资源部教导处科研室课题组核心组备课组教研组编辑组研究组 图5. “绿色教学”管理模式“绿色教学”由学校人力资源部统管,实行教学校长负责制,全面规划学校教学,统筹教学、科研两条主线,加强两方面的融合,实现教科研一体化。教导处专注于教学实践,通过核心组、备课组群策群力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教研组统筹协调,并汇总教学实践后的疑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科研室的常规性工作是接受教导处的疑难与困惑,使之问题化或进一步形成研究课题。对于共处于一个学校共同体教导处和科研室的相关人员来说,人员构成几乎是重合的,只是在教研过程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正是抓住这一现实特点,简化了头绪,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保证了教研实效。(2)在教学上,提倡“五个转变”,提出并形成 “五生课堂”的教学要求。即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在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择学转变;在学习主体心理能力的调动与投入上,由注重认知向注重情感转变;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努力构建“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尊重人性的课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交往的美好诗情,它是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2)在教研上,采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知行知”行动跟进操作模式。(一)“知”:第一个“知”是知道课例研究的问题怎么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去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即“知问”;还要分析问题,知道课例研究的方向、目标以及内容,这是绿色教研行动的关键。因而,课例研究方案需要教导处和科研室的共同论证,方可实施。(二)“行”:即行动跟进,这是绿色教研行动的重点,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合作备课集体跟进团队反思共同发展。(三)“知”:第二个“知”即通过课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新经验、新理念。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新知”和学生学习进步中习得的“新知”。这个“新知”同时又是下一次行动前问题产生的新起点。三、“绿色教育”成果的显现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们“绿色教育”实施下,我校的科研之树也硕果累累。近三年,学生获得区级以上科技、舞蹈、合唱、田径等比赛一等奖45项;教师参加区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26项,编写教学教育教学专著、教材教辅118本,参与各类论文比赛,获一等奖300多人次;由唐炳琼校长主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审美化课堂教学试验与研究”获得“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学校2009年也获得“北碚区特色学校”“国家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同时,随着“绿色教育”特色理念的逐渐成熟,我校构建了“一报、一刊、一台、一册、一书”五位一体的理念文化体系。“一报”即校报星星报,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一刊”即校刊绿色家园,提供教师交流平台;“一台”即校广播电视台星星台,播放学校新闻,展现学校活动;“一册”即画册绿韵,用图画定格理念,展示学校办学成果;“一书”即专著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由唐炳琼校长主编,我校教师参与编写的专著,详细阐述了了绿色教育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具体阐述了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从绿色教育的五个维度:绿色管理、绿色师资、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文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弥补了国内绿色教育的空白,更凝练了我校的绿色教育办学成果和思考。绿色教育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民主与公平的教育,是倡导科学、人文、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校全体师生正用“绿色教育”去挖掘心灵的源泉,用人性的力量去呵护精神的家园,把教育场所变成生命的绿洲,用绿色托起阳光梦想,让绿色教育奠基蓬勃未来。while the lawn is still in a great stage of life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wo periods, lawn water requirements increase at this stage, if not timely irrigation, not only affect the growth of grass, also causes yellow. At this stage, according to 4-5 of irrigation. In short, grass types, water requirements are different, you must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plant species to determine irrigation of the lawn. About a day, when irrigation is better depends on irrigation. In theory, the same period as long as the amount of irrigation water is less than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of the soil, irrigation all the time in a day. Then depends on the irrigation way. If intermittent intermittent spray or spray irrigation (high degree of atomization), irrigation is best with the Sun. Not only can add moisture,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sis and transpiration and gas exchange, facilitated the coordination of water, air, fertilizer and soil thermal and vegetative organs of root and root expansion, and could lead the entire transit storage of the plant material, breathing, lawns and lush. If using water, irrigation, and so on, should be watching season, early spring, late aut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