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doc_第1页
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doc_第2页
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doc_第3页
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doc_第4页
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elediagnosis System,简称TDS)产品构成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elediagnosis System,简称TDS)是医学诊断领域电诊断学范畴的诊断设备,是一种无创伤、十分钟内全面准确地量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经批准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量化测定的医疗器械。它由中央数据库和终端检测设备构成,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作人体健康的“天气预报”。远程健康检测系统研发组成立于1998年,吴亮灿任组长,王艳君、蔡辉两位博士后为副组长。研发组以1924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荷兰leiden大学生理学教授willam Einthoven的心脏电生理理论为基础,组织中外医学、信息技术、统计等学科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将医学诊断领域中的电诊断理论与中国传统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运用电子设备测定人体特定体表部位生物电值,发现人体体表某些部位的生物电值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身体整体健康状况。在这一基础上,研发组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经过三年多时间,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系统的构成一、硬件构成即终端检测设备:包括 1、生物电采集器:采集器对皮肤表面特定点施以一额定电压,同时采集到该点的生物电值。2、信号转换软件:将采集到的生物电值转换为TDS计量单位数字信号。3、信号显示及传送设备(电脑及互联网):将个体的生物电信号传至中央数据库,并将经中央数据库比对分析后的结果传回,在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二、软件构成即两种相应软件,包括1、程序应用软件:受检者的个人相关信息与TDS检测仪器的交互软件。2、程序控制软件:公司对所有TDS检测仪器直接与间接使用的控制软件。 三、中央数据库包括经大量实验数据得到的人体常态生物电数据模型及个体健康特异状态的生物电数据模型参照体系。四、TDS检测报告TDS解读医师根据解读规则及中央数据库标准模型自动比对给出的结果,为受检者作出全面的健康状况分析报告。TDS系统的理论基础一、技术背景及理论依据 1745年至1746年间,荷兰莱顿大学的学者马申布罗克(1692-1761)和克莱斯特(1700-1748)等人进行了最早的有关电的人体实验。 1781年,意大利波伦亚大学的解剖和外科学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在解剖青蛙的实验中认识到:电可以导致生物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奠定了电生理学的基础。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家马泰乌奇(Carlo Matteucci ,1811-1868)发现一切正在收缩的肌肉都产生肌肉电流。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有关“生物电”和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此后生物电的研究及包括心电图仪等生物电检测仪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沃勒(Augustus Desire Waller,1856-1922)证明了跳动的心脏能产生电流。 1903年,荷兰leiden大学生理学教授willem Einthoven制造了一个仪器“弦线式电流计”,成为第一台心电图机。(ECG是electrocardigarm的缩写),它记录了心脏电流的变化, “心脏产生的电流,由于探测电极的位置不同,所描述的图形也不一样。”“临床心电图是心电图机通过体表探测电极采集电信号,又经电信号转换成绘制图形而成的,将探测电极放置在体表任意两点,就可以测出心脏的电位变化,” 。目前,心电图机已成为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无创性诊断工具在临床广泛应用, Einthoven也被公认为心电图之父,并获192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半个多世纪来,科学家们根据人体产生生物电,并且人体生物电会随着人生理功能状态的改变呈现出特异性变化的特性,相继发明了脑电图、肌电图、动态心电图、胃电图、视网膜电图等用于对人体各相应组织器官疾病的诊断,极大地丰富了医学诊断手段,目前,电诊断学已成为医学诊断学的重要分支。(各大书店及图书馆通常设有电诊断学专区,专门展示电诊断方面的文献书籍。) 二、TDS的理论体系 与心电图及电诊断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相似,TDS也是科研人员在人体生物电(电诊断)理论上,大量反复实践的结果。TDS的理论体系包括标准化检测手段的确定、标准诊断模型的建立、个体检测结果与标准模型的对比三个方面: 1、标准化检测手段的确定 远程健康检测系统研发组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在人体表面选定24个特定的点设置探测电极,并确定了科学的双极导联方式,以标准化的检测方法,采集反映人体全身健康状态的生物电。 2、标准诊断模型的建立 利用大样本检测的原始数据,通过医学统计学处理,提出判断正常和各常见病种的异常指标,作为诊断的标准模型预存在TDS中央数据库中; 3、个体检测结果与标准模型的对比 根据测定的生物电结果来观察评估人体整体机能状态及各主要脏器健康状况。即用同样标准化的检测手段,检测出特定受检者的生物电,与预存在TDS中央数据库中的标准模型比对,得出诊断结论,完成诊断过程。 TDS系统的诊断过程及原理1、远程健康检测研发组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验,已经建立了人体常态生物电数据模型及个体特异状态生物电分析数据模型,并已将这些标准模型预存于中央数据库中。2、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将受检测者24个特定点的生物电值传至中央数据库,数据库会将该次传入的数据自动与预存的数据模型对比分析,并将对比分析结果传回信号终端显示。 3、医师根据解读原则及数据库给出的分析结果,为受检者做出全面的健康状态分析报告。 4、因为数据库预存的标准模型及受检者的检测数据都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在与标准模型对比分析时,可以根据检测个体与标准模型的偏离程度、特点,对受检者个体的健康状况作出量化评估,对主要疾病予以提示,并对潜在性的病理因素作出初步判断。TDS相关知识及创新技术 生物电现象是一切活细胞的共同特征,人体经络具有低阻抗、高导通性,可传导生物电流。 人体经穴的生物电值与疾病具有相关性,十二经穴生物电的高低变化,能够反映相关疾病的状态。 TDS中心数据库依据大量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原理寻找规律性数据,建立医学模型。 选定人体十二经穴的二十四个采集点,运用专业电子设备,规范的检测操作,获取受检者生物电数据,再将此数据与标准模型对比分析,得出诊断建议。 TDS 数据库系统采用开放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大量的临床检测数据,可为TDS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持。 TDS采用全系统集中制作。实时信息、空间信息、管理信息和客户信息的综合集成技术,利用相同的编程语言和用户界面,无需复杂的数据转换,即可生成各种数据文件。临床应用发布日期: 2007-12-28 09:01 TDS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TDS是经过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医疗器械,主要应用于医院、体检中心等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 全身检查:能在短时间内无须患者明确检查项目就能检测人体体能、新陈代谢、心理压力、运动骨骼、植物神经等五项人体综合机能指标及相关内脏器官生理病理状况,减少盲区,防止漏诊。早期诊断提示亚健康状况:1.TDS可以在受检者无任何症状、体征的情况下,通过客观数据提示病变的发展趋势,为受检者提供科学的疾病预警;2.持续的健康检测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对受检者亚健康状况的预后及转归进行有效地跟踪,从而针对性地而开展系列健康管理服务,指导某些药品和保健品的合理使用,帮助受检者建立科学、理性的健康投资理念。 疗效判断与病情观察:对临床治疗效果,包括药品、保健品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并能跟踪观察疾病转归过程。 临床支持:可为中医临床辨证辩病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可作为各类医院“亚健康专科门诊”或其他门诊“首检分诊”的主要技术支持设备,可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诊所的主要诊断设施;也可用于人体健康检查或某些系统疾病的筛查;还可以为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及观察提供参考指标。 (责任编辑TDS系统的应用范围 进入综合医院、中医院为其开设“体检中心”、“亚健康门诊”及其他门诊“首检分诊”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进入社区医疗机构为其提供具有“全科医生”性质的初诊和综合判病的技术设备支持; 进入企业、事业或政府机关的医疗室开展规模化的体检及健康咨询服务; 用流动工作站的形式提供边远地域的体检服务。 TDS产品的相关资质一例慢性鼻炎的病例-在TDS远程健康检测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我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他的检测报告显示左右两侧经络中的大肠经(2)和三焦经(10)均位于低能量区,而他的肺经却不在低能区。按照一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