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doc_第1页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doc_第2页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doc_第3页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doc_第4页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及其分布的综合反映。本论文在综述乡村空间聚落结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于都县为例,介绍于都县区域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数据、图表、图片,主要从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地貌、水文状况;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经济区位;社会因素如宗族礼制、民族迁移、风水堪舆等,分析形成于都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地理因素,并得出相关结论。关键字: 乡村聚落 空间结构 于都县 地理因素Abstract: the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structure is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in particular recoganizing nature and use natural activ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settlements in rural spac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YuDuXian, for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general YuDuXian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unifies the related diagrams, pictures, mainly from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 hydrology;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location; Social factors such as their ethnic migration, feng shui improper, etc, to analyze forming YuDuXian kanyu the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at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factors conclusion. Key word: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structure YuDuXian geographical factors .1 引言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及其分布得综合反映,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1。从地理因素来说,乡村空间结构侧重于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和形态、地点和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类型与区划这些内容的研究2。从我国来说,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的近今趋向为(一)结合当前农村开展的村镇规划工作,为村镇建设服务;(二)城镇化与人口转移的研究;(三)农村聚落地理的理论研究与提高;(四)研究方法趋向定量化;(五)注重新型人地关系研究;(六)加强区域地理中的农村聚落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大尺度方面主要是大洲、国家,中尺度主要是省域、市域、小尺度是县域和乡镇。而学术界侧重于大中尺度方面的宏观研究,对小尺度涉猎较少。而本文以于都县为例,利用一定的图片数据资料,试图从小尺度来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2.1 区域概况于都距赣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辖23 图 个乡镇,357个行政村 ,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人口 1:于都县区域轮廓图 94.4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75万,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在贡江镇,该镇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5个村和10个居委会,总人口16.8523万。具体区位见图1。2.2 数据来源以于都县为研究空间单元,包括9个镇、14个乡: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罗江乡、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本文区域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0年赣州市统计年鉴、于都县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及中国基础地理数据网和于都县统计局。3 于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3.1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类型总括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主要有四种,第一种:集中团块型3,集中团块型聚落大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区。这些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村落中的居民多代定居于该处,人口增多而形成的。居民住宅随着人口的增多而增多。这种村落一般格局是大而紧凑,各家各户的住宅杂乱无章,显得毫无条理,村中的道路也是弯弯曲曲。这充分反映这类村落的发展过程完全缺乏指导,顺其自然的结果。在我国与印度等国比较多见;第二种:在丘陵地区,乡村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延伸成带状或沿河岸遥相呼应形成串珠状,如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第三种:在缺水的干旱区,乡村聚落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第四种:水稻区的乡村聚落成分散型,主要体现在我国南方低山地区水稻种植区。3.2 于都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3.2.1 乡村聚落类型和规模结构于都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因此形成了分散型的乡村聚落类型。聚落规模即其大小,一般反映在聚落的人口、用地和经济总量上。于都地区乡村聚落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其规模结构不一:在平原地区,自然村的规模一般200400人,行政村为8001 200人,中心集镇的规模达2 000人左右; 在丘陵地区,自然村的规模为100200人,行政村为500600人,中心集镇的规模达1500人左右;在山区,自然村的规模小于50人,行政村为100人左右,中心集镇的规模在200 人左右。3.2.2功能构成功能构成是功能不同的村、镇按照一定联系构成的组合形式,具体反映在功能的等级体系和各聚落的功能组合上。4 据规模等级指数公式为:Ai = Pi S i d i Pi S i d i / Pi S i d i K其中Ai为第i个村庄的规模等级指数, Pi为第i个村庄的人口数, Si 为第i 个村庄的面积, di为第i 个村庄的便捷度, K 为系数,可以将于都乡村聚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为行政村层,共有352个,该层以行政村为组织形态,其腹地为行政村辖地,基本按照交通原则组织,仅具有生产职能;第二级为乡、镇层,共有23个,该层以乡、镇为组织形态,其中心为乡、镇政府所在地,腹地为乡镇辖地,按照行政原则组织,中心具有生产、行政及市场职能; 第三级为县、县级市层,共有1个,该层以行政县为组织形态,其中心为县、县级市所在地为中心腹地为县、县级市辖地,按照交通、行政、市场原则组织,中心具有生产、社会文化、政治、商业、生活服务等职能,是聚落规模中的最高等级。4 于都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地理因素分析4.1 自然环境因素4.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农村聚居的空间基础。由于地貌条件的差异,产生不同聚居环境,并对农村聚居选址和布局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传统聚居的选址和布局形态都与自然的地形地貌有机融合在一起,因势利导、互相衬托,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村聚居景观5。于都境内地貌复杂,有盆地、丘陵地、丘陵和绵延的山地,也有宽广的山间河谷堆积平原及岗地,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地组成。总体上是南岭山系武夷山的余脉,属丘陵低山区,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三面地势较高些,逐渐向中、西部倾斜。位于靖石、盘古山、利村之间,主峰海拔1312米的屏坑山为境内最高峰;峡山与赣县交界处的贡水河床为县域最低处。正因为于都县中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因此位于中部的区的乡镇,不管是从乡镇个数、乡镇人口、人口密度、行政村个数,都远远大于南部、北部地区。下表1为于都县中部、南部、北部乡镇信息汇总表。表1: 于都县乡镇区域分布信息汇总表名称乡镇个数(个)乡镇人口(个)人口密度(人/km2)行政村个数中部14676116392238南部511211215752北部415580834062合计239440362963524.1.2 水文状况河流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河口冲积平原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河流在农村聚居的形成、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状况不同,农居的规模、于都县河流主要为于都河,它是贡江在 于都境内的称谓,它主要有两条支流,即梅江和贡水(如图2),其中贡水横贯于都中部,呈东西流向赣县;梅江从瑞金流入于都北部葛坳镇,大致呈东北西南流向,在于都中部和贡水汇流,除了这两条主要的支流,还有为数众多的支流。正是这样的水文状况,才使于都县城镇主要人口集中区(镇政府所在地)主要沿梅江、 贡水分布,据统计,在于都县中,每个镇的 图2:于都县河流图人口集中分布区(镇政府所在地)沿江河主要分布的镇就有罗坳镇、罗江乡、贡江镇、梓山镇、黄麟乡、段屋乡、岭背镇、车溪乡等8个乡镇。约占乡镇总数的35%。4.2 经济因素4.2.1 经济发展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聚居的分布、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村容状况的不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近年来,于都县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GDP总产值由2006年的432673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895276万元,增长了一倍。同时,三大产业构成上也由2006年的23:39:38转变为2010年的18:51:31。第二、三产业在县GDP中的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于都县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和速度,从而加大了乡村人口向集镇、甚至向县城的集聚。促使乡村结构在空间上发生演替。近年来,农业人口向城市化转移速度加快,仅2000-2005年就转移6.5万人,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4.2.2 经济区位经济区位是一定地域内农村聚居与周边经济实体的位置关系。经济区位决定了周边经济实体对农村聚居的辐射能力,位置不同,受经济实体的辐射强弱则不同,从而使不同经济区位的农村聚居经济结构和聚居质量产生差异。 于都县各乡镇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区位也有差异在于都县中部地区,由于323国道、赣龙铁路横贯中部,再加上贡江的影响,中部地区 图3:于都县交通图公路、铁路、水运便利,经济区位好,因此中部地区是乡村聚落结构的集中分布区。于都中部地区有14个乡镇的集镇中心,约占乡镇总数的61%,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2%.特别是在 319国道和323国道、梅江和贡江交界处的贡江镇,是于都县县政府驻地,该镇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5个村和10个居委会,总人口16.85万。该镇是于都县经济最发达地段, 而形成的原因就是经济区位的影响。以此类推, 于都县其他集镇的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区位。4.3 社会因素4.3.1 宗族礼制礼制是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要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辈分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对于同一宗族来讲,就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它是一种构成或稳定中国社会的历史法则。在中国广大农村,礼制观念和等级制度自始至终制约着农村居民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自然也左右着乡村聚居的微观空间结构,即影响农宅的建设和布局。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是宗族乡村住宅的代表,它一般严格限定农宅的建筑标准与规格,农宅以祠堂为中核,严整的对称形式排列,形成一种内聚、具有归属感、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宗族礼制在中国一般是南方比北方更为凸显, 在于都县中,主要是一些行政村聚落,大多以宗族祠堂为核心,而其他民居向两边延伸、形成了一种严格有序的乡村聚落格局。4.3.2 民族迁移因素于都是客家人的摇篮,但是客家人的迁移史是一部血泪史,心酸史。客家人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客家人为了生存,多往山区迁移,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村,同时,由于于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客家人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客家方言,并且语言“十里不同天”现象普遍存在。语言的不同、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再加上人地关系的矛盾。促使当地人和客家人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和矛盾。客家人为了自保,多以宗族为单位聚集,形成一种封闭式的围屋乡村聚集状况。4.3.3 风水堪舆古代宗法社会把住宅看作是人生所依托的根本所在。黄帝宅经称:“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风水的实质,是将人的命运、愿望、禁忌以及视觉与心理上的平衡感,采用风水图式表达出来,因而小至住房,大至村落、城镇的选址,无不讲究风水图式。中国的传统村落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风水图式的某种意义就成了村落选址和布局的指导准则。于都县农村聚居的空间结构形态受中国传统的风水堪舆术的影响,普遍坐南朝北,抱阴负阳。5 结论本文在介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于都县的区域概况、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现状,结合相关的数据、图表、图片,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分析形成于都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地理因素。得出以下结论:5.1 乡村聚落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